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愛國詩句 - 陶淵明和謝靈運詩風的比較

陶淵明和謝靈運詩風的比較

1、陶淵明與謝靈運詩歌摹寫的比較

在謝靈運之前,中國詩歌以寫意為主,摹寫物象只占從屬的地位。陶淵明就是壹位寫意的能手,他的生活是詩化的,感情也是詩化的,寫詩不過是自然的流露,因此他無意於模山範水,只是寫與景物融合為壹的心境。

但是謝靈運則不同,山姿水態在他的詩中占據了主要的地位,“極貌以寫物”(劉勰《文心雕龍·明詩》)和“尚巧似”(鍾嶸《詩品》上)成為其主要的藝術追求。他盡量捕捉山水景物的客觀美,不肯放過寓目的每壹個細節,並不遺餘力地勾勒描繪,力圖把它們壹壹真實地再現出來。

2、陶淵明與謝靈運詩歌寫實性的比較

陶淵明的詩歌,十分註重言外的效果,發揮語言的啟示性,以調動讀者的聯想和想象,去體會那些只可意會而不可言傳的東西。陶詩中的物象描寫,常采用白描的手法雖然只是淡淡的幾筆,但在平淡的外表下,卻蘊含著熾熱的感情和濃郁的生活氣息。

而謝靈運的詩歌語言,則更註重寫實性。他充分發揮了語言的表現力,增強了語言描寫實景實物的效果。他憑著細致的觀察和敏銳的感受,運用準確的語言,對山水景物作精心細致的刻畫,力求真實地再現自然美。

3、陶淵明與謝靈運詩歌藝術的比較

陶淵明有著壹般文人所未曾有過的田園農耕生活經歷,和勞動人民有許多接觸,日出而作,日入而息的農耕生活本身就是樸素而自然的。可以說是生活給陶淵明以厚愛,使得他在壹個玄學盛行,唯美主義支配整個文壇的時代裏,形成了自己以清新自然、恬淡平和為基調的獨特風格。

但是謝靈運的詩歌藝術正如他高傲自若的人格壹般,充分體現出了詩人的個性特征。謝靈運的山水詩,淋漓盡致,他對山水自然美的感受極為敏銳,能夠深刻細致地觀察山川之美,並且有高超的藝術表現才能,能夠形象地描繪客觀自然的千姿百態,常令人拍案叫絕。

擴展資料:

同屬山水田園派,陶淵明都是田園詩,謝靈運是山水詩。要理解二人詩作的聯系和區別,必須從二人的思想入手,二人不同的思想經歷和生活經歷決定了他們詩歌的題材內容,而且更加深刻的影響了他們的詩歌藝術和表現技巧。

陶淵明出身於沒落的官宦家庭,有濟蒼生的遠大報復,擔任過幾任小官,他清高耿介、灑脫恬淡、淳樸善良、反感於政治腐敗和官場鬥爭,因“不為五鬥米折腰向鄉裏小兒” 其耿介孤傲的個人秉性與迎合官場的習氣格格不入,是在官場上不得適應的情況下回歸自然的必然結果。

而謝靈運出身士族,劉宋采取壓抑士族的政策,為了回避政治迫害,也為了平衡內心的激烈沖突,他只得采取隱於官的處世哲學,身在官場,情歸山水,既求得心境的壹時安寧,又達到遠禍全身的目的。

可見,謝靈運壹時也未曾忘記官場。與陶淵明的徹底決裂有著本質的區別,表現在詩作中,陶淵明以壹個隱士的形象親自溶入田園中,表現其中的樂趣,而謝靈運則以遊覽田園山水來消遣政治上的苦悶。

百度百科-陶淵明

百度百科-謝靈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