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春夜喜雨》賞析
好雨知時節,當春乃發生。
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
野徑雲俱黑,江船火獨明。
曉看紅濕處,花重錦官城。
《春夜喜雨》抒寫詩人對春夜細雨的無私奉獻品質的喜愛贊美之情。
壹二句“好”字含情,贊盛春雨。“知時節”賦予春雨以人的生命和情感,在作者看來,春雨體貼人意,知曉時節,在人們急需的時候飄然而至,催發生機。多好的春雨!首聯既言春雨的“發生”,又含蓄地傳達出作者熱切盼望春雨降臨的焦急心緒。頷聯顯然是詩人的聽覺感受。春雨來了,在蒼茫的夜晚,隨風而至,悄無聲息,滋潤萬物,無意討“好”,唯求奉獻。瞧,聽雨情景作者體察得多麽細致,就連春雨灑灑,靜默無聲也被詩人聽出來了。可見,驚喜於春雨的潛移默化,詩人徹夜難眠。頸聯緊承頷聯,詩人唯願春雨下個通宵,又恐突然中止,亦喜亦憂,推門而出,佇立遠眺,只見平日涇渭分明的田野小徑也溶入夜色,漆黑壹片,可見夜有多黑,雨有多密。而江船漁火紅艷奪目,又反襯出春夜的廣漠幽黑,也從側面烘托出春雨之繁密。尾聯系想象之辭,詩人目睹春雨綿綿,欣慰地想到第二天天亮的時候,錦官城將是壹片萬紫千紅的春色。花之紅艷欲滴、生機盎然正是無聲細雨潛移默化、滋潤洗凝而成……
2.描寫山水的詩句與賞析竹裏館
王維
獨坐幽篁裏,彈琴復長嘯.
深林人不知,明月來相照.
詩人獨坐在幽深的竹林裏彈琴長嘯,無人知曉他的存在,只有明月來相伴.大自然最了解他內心的孤獨,明月的清輝帶給他壹種寂靜的快樂.物我合壹而物
我兩忘,禪意與詩情水乳交融.
鹿柴
王維
空山不見人,但聞人語響.
返景入深林,復照青苔上.
王維也善於捕捉音響、色彩、畫面、感受相交織的動人壹刻,統壹於最能傳
達情韻的意境之中,用恰當的語言表現出來.
鳥鳴澗
王維
人閑桂花落,夜靜春山空.
月出驚山鳥,時鳴春澗中.
山中
王維
荊溪白石出,天寒紅葉稀.
山路元無雨,空翠濕人衣.
山居秋暝
王維
空山新雨後,天氣晚來秋.
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歸浣女,蓮動下漁舟.
隨意春芳歇,王孫自可留.
宿建德江
孟浩然
移舟泊煙渚,日暮客愁新.
野曠天低樹,江清月近人.
天凈沙 秋思
馬致遠
枯藤老樹昏鴉,
小橋流水人家.
古道西風瘦馬.
夕陽西下,
斷腸人在天涯.
楓橋夜泊
唐·張繼
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
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
杭州春望
白居易
望海樓明照曙霞,護江堤白踏晴沙.
濤聲夜入伍員廟, 柳色春藏蘇小家.
紅袖織綾誇柿蒂, 青旗沽酒趁梨花.
誰開湖寺西南路,草綠裙腰壹道斜.
南湖早春
白居易
風回雲斷雨初晴, 返照湖邊暖復明.
亂點碎紅山杏發, 平鋪新綠水蘋生.
翅低白雁飛仍重, 舌澀黃鸝語未成.
不道江南春不好, 年年衰病減心情.
宿建德江
孟浩然
移舟泊煙渚,
日暮客愁新.
野曠天低樹,
江清月近人
山中留客
張旭
光物態弄春暉, 莫為輕陰便擬歸.
縱使晴明無雨色, 入雲深處亦沾衣.
3.描寫山水的詩句與賞析描寫山水風光的古詩詞(整理)祖國的萬水千山如此多嬌,歷來的文人墨客給我們留下了欣賞不完的詩詞絕句,下面就給大家提供幾首,請興趣的同學還可以自己搜尋更多。
請選擇喜歡的詩詞,多讀幾遍,體會詩人的情懷,看誰記得最多。竹裏館王維獨坐幽篁裏,彈琴復長嘯。
深林人不知,明月來相照。詩人獨坐在幽深的竹林裏彈琴長嘯,無人知曉他的存在,只有明月來相伴。
大自然最了解他內心的孤獨,明月的清輝帶給他壹種寂靜的快樂。物我合壹而物我兩忘,禪意與詩情水乳交融。
鹿柴王維空山不見人,但聞人語響。返景入深林,復照青苔上。
王維也善於捕捉音響、色彩、畫面、感受相交織的動人壹刻,統壹於最能傳達情韻的意境之中,用恰當的語言表現出來。鳥鳴澗王維人閑桂花落,夜靜春山空。
月出驚山鳥,時鳴春澗中。山中王維荊溪白石出,天寒紅葉稀。
山路元無雨,空翠濕人衣。山居秋暝王維空山新雨後,天氣晚來秋。
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竹喧歸浣女,蓮動下漁舟。
隨意春芳歇,王孫自可留。宿建德江孟浩然移舟泊煙渚,日暮客愁新。
野曠天低樹,江清月近人。天凈沙 秋思馬致遠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
古道西風瘦馬。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
楓橋夜泊唐·張繼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
杭州春望白居易望海樓明照曙霞,護江堤白踏晴沙。濤聲夜入伍員廟, 柳色春藏蘇小家。
紅袖織綾誇柿蒂, 青旗沽酒趁梨花。誰開湖寺西南路,草綠裙腰壹道斜。
南湖早春白居易風回雲斷雨初晴, 返照湖邊暖復明。亂點碎紅山杏發, 平鋪新綠水蘋生。
翅低白雁飛仍重, 舌澀黃鸝語未成。不道江南春不好, 年年衰病減心情。
宿建德江孟浩然移舟泊煙渚,日暮客愁新。野曠天低樹,江清月近人山中留客張旭光物態弄春暉, 莫為輕陰便擬歸。
縱使晴明無雨色, 入雲深處亦沾衣。
4.描寫山水的古詩名句和賞析陶淵明的《飲酒》
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
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
采菊東籬下,悠悠見南山。
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清晨開叩門,倒裳往自開。
問子為誰歟,田父有好懷。
壺將遠見候,疑我與時乖。
襤縷茅檐下,未足為高棲。
壹世皆尚同,願君汨其泥。
深感父老言,稟氣寡所諧。
紆轡誠可學,違己詎非迷!
且***歡此飲,吾駕不可回。
故人賞我趣,挈壺相與至。
班荊坐松下,數斟已復醉。
父老雜亂言,觴酌失行次。
不覺知有我,安知物為貴。
悠悠迷所留,酒中有深味。
5.有關於描寫山水的古詩和古詩的賞析誰有杜甫
《望嶽》
岱宗夫如何?
齊魯青未了。
造化鐘神秀,
陰陽割昏曉。
蕩胸生層雲,
決眥入歸鳥。
會當淩絕頂,
壹覽眾山小。
全詩沒有壹個“望”字,但句句寫向嶽而望。距離是自遠而近,時間是從朝至暮,並由望嶽暮,並由望嶽懸想將來的登嶽。
首句“岱宗夫如何?“寫乍壹望見泰山時,高興得不知怎樣形容才好的那種揣摩勁和驚嘆仰慕之情,非常傳神。岱是泰山的別名,因居五嶽之首,故尊為岱宗。“夫如何”,就是到底怎麽樣呢?“夫”字在古文中通常是用於句首的虛字,這裏把它融入詩句中,是個新創,很別致。這個“夫”字,雖無實在意義,卻少它不得,所謂“傳神寫照,正在阿堵中”。
“齊魯青未了”了是經過壹番揣摩後得出的答案,真是驚人之句。它既不是抽象地說泰山高,也不是象謝靈運《泰山吟》那樣用“刺雲天”這類壹般化的語言來形容,而是別出心裁地寫出自己的體驗——在古代齊魯兩大國的國境外還能望見遠遠橫亙在那裏的泰山,以距離之遠來烘托出泰山之高。泰山之南為魯,泰山之北為齊,所以這壹句描寫地理特點,寫其他山嶽時不能挪用。明代莫如忠《登東郡望嶽樓》詩說:“齊魯到今青未了,題詩誰繼杜陵人?”他特別提出這句詩,並認為無人能繼,是有道理的。
“造化鐘神秀,陰陽割昏曉”兩句,寫近望中所見泰山的神奇秀麗和巍峨高大 的形象,是上句“青未了”的註腳。“鐘”字,將大自然寫得有情。 山前向日的壹面為“陽”,山後背日的壹面為“陰”,由於山高,天色壹昏壹曉判割於山的陰、陽面,所以說“割昏曉”。“割”本是個普通字,但用在這裏,確是“奇險”。由此可見,詩人杜甫那種“語不驚人死不休”的創作作風,在他的青年時期就已養成。“蕩胸生曾雲,決眥入歸鳥”兩句,是寫細望。見山中雲氣層出不窮,故心胸亦為之蕩漾;因長時間目不轉眼地望著,故感到眼眶有似決裂。“歸鳥”是投林還巢的鳥,可知時已薄暮,詩人還在望。不言而喻,其中蘊藏著詩人對祖國河
山的熱愛。
“會當淩絕頂,壹覽眾山小”,這最後兩句,寫由望嶽而產生的登嶽的意願。“會當”是唐人口語,意即“壹定要”。如王勃《春思賦》:“會當壹舉絕風塵,翠蓋朱軒臨壹春。”有時單用壹個“會”字,如孫光憲《北夢瑣言》:“他日會殺此豎子!”即杜詩中亦往往有單用者,如“此生那老蜀,不死會歸秦!”(《奉送嚴公入朝》)如果把“會當”解作“應當”,便欠準確,神氣索然。從這兩句富有啟發性和象征意義的詩中,可以看到詩人杜甫不怕困難、敢於攀登絕頂、俯視壹切的雄心和氣概。這正是杜甫能夠成為壹個偉大詩人的關鍵所在,也是壹切有所作為的人們所不可缺少的。這就是為什麽這兩句詩千百年來壹直為人們所傳誦,而至今仍能引起我們強烈***鳴的原因。清代浦起龍認為杜詩“當以是為首”,並說“杜子心胸氣魄,於斯可觀。取為壓卷,屹然作鎮。”(《讀杜心解》)也正是從這兩句詩的象征意義著眼的。這和杜甫在政治上“自比稷與契”,在創作上“氣靡屈賈壘,目短曹劉墻”,正是壹致的。此詩被後人譽為“絕唱”,並刻石為碑,立在山麓。無疑,它將與泰山同垂不朽。
《登嶽陽樓》
昔聞洞庭水,
今上嶽陽樓。
吳楚東南坼,
乾坤日夜浮。
親朋無壹字,
老病有孤舟。
戎馬關山北,
憑軒涕泗流。
這首詩意境開闊宏偉,風格雄渾淵深,是杜甫詩中的五律名篇,前人稱之為盛唐五律第壹。從總體上看,江山的壯闊,與詩人胸襟的博大,在詩中互為表裏。雖然悲傷,卻不消沈;雖然沈郁,卻不壓抑。宋代胡仔《苕溪漁隱叢話》引蔡絳《西清詩話》說:“洞庭天下壯觀,自昔騷人墨客,題之者眾矣,……然未若孟浩然‘氣蒸雲夢澤,波撼嶽陽城’,則洞庭空曠無際,氣象雄張,如在目前。至讀杜子美詩,則又不然。‘吳楚東南坼,乾坤日夜浮’,不知少陵胸中吞幾雲夢也。”
全詩純用賦法,從頭到尾都是敘述的筆調。以往壹些學者認為詩用賦法,沒有形象,沒有詩味。事實上,賦法是詩歌形象化的重要手法,其特點是不註重詩的語言和局部事物的形象化,而著力創造詩的總體意境。《登嶽陽樓》正是運用賦法創造藝術形象的典範。它所達到的藝術境界,已經使人不覺得有藝術方法的存在,甚至不覺得有語言的存在,只覺得詩人的思想感情撞擊著心扉。
6.關於山水的古詩詞的賞析1. 遊山西村宋代:陸遊莫笑農家臘酒渾,豐年留客足雞豚。
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壹村。簫鼓追隨春社近,衣冠簡樸古風存。
從今若許閑乘月,拄杖無時夜叩門。賞析如下:既寫出山西村山環水繞,花團錦簇,春光無限,另壹方面它又富於哲理,表現了人生變化發展的某種規律性,令人回味無窮。
表現了詩人與眾不同的思維與精神——在逆境中往往蘊涵著無限的希望。詩人描述了山水縈繞的迷路感覺與移步換形又見新景象的喜悅之情;人們可以從中領悟到蘊含的生活哲理——不論前路多麽難行難辨,只要堅定信念,勇於開拓,人生就能“絕處逢生”(出現壹個充滿光明與希望的新境界)。
2. 江雪唐代:柳宗元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
賞析如下:柳宗元筆下的山水詩有個顯著的特點,那就是把客觀境界寫得比較幽僻,而詩人的主觀的心情則顯得比較寂寞,甚至有時不免過於孤獨,過於冷清,不帶壹點人間煙火氣。這首《江雪》正是這樣,詩人只用了二十個字,就描繪了壹幅幽靜寒冷的畫面:在下著大雪的江面上,壹葉小舟,壹個老漁翁,獨自在寒冷的江心垂釣。
詩人向讀者展示的,是這樣壹些內容:天地之間是如此純潔而寂靜,壹塵不染,萬籟無聲;漁翁的生活是如此清高,漁翁的性格是如此孤傲。其實,這正是柳宗元由於憎恨當時那個壹天天在走下坡路的唐代社會而創造出來的壹個幻想境界,比起陶淵明《桃花源記》裏的人物,恐怕還要顯得虛無縹緲,遠離塵世。
詩人所要具體描寫的本極簡單,不過是壹條小船,壹個穿蓑衣戴笠帽的老漁翁,在大雪的江面上釣魚,如此而已。可是,為了突出主要的描寫對象,詩人不惜用壹半篇幅去描寫它的背景,而且使這個背景盡量廣大寥廓,幾乎到了浩瀚無邊的程度。
背景越廣大,主要的描寫對象就越顯得突出。首先,詩人用“千山”、“萬徑”這兩個詞,目的是為了給下面兩句的“孤舟”和“獨釣”的畫面作陪襯。
沒有“千”、“萬”兩字,下面的“孤”、“獨”兩字也就平淡無奇,沒有什麽感染力了。其次,山上的鳥飛,路上的人蹤,這本來是極平常的事,也是最壹般化的形象。
可是,詩人卻把它們放在“千山”、“萬徑”的下面,再加上壹個“絕”和壹個“滅”字,這就把最常見的、最壹般化的動態,壹下子給變成極端的寂靜、絕對的沈默,形成壹種不平常的景象。因此,下面兩句原來是屬於靜態的描寫,由於擺在這種絕對幽靜、絕對沈寂的背景之下,倒反而顯得玲瓏剔透,有了生氣,在畫面上浮動起來、活躍起來了。
也可以這樣說,前兩句本來是陪襯的遠景,照壹般理解,只要勾勒個輪廓也就可以了,不必費很大氣力去精雕細刻。可是,詩人卻恰好不這樣處理。
這好像拍電影,用放大了多少倍的特寫鏡頭,把屬於背景範圍的每壹個角落都交代得、反映得壹清二楚。寫得越具體細致,就越顯得概括誇張。
而後面的兩句,本來是詩人有心要突出描寫的對象,結果卻使用了遠距離的鏡頭,反而把它縮小了多少倍,給讀者壹種空靈剔透、可見而不可即的感覺。只有這樣寫,才能表達作者所迫切希望展示給讀者的那種擺脫世俗、超然物外的清高孤傲的思想感情。
至於這種遠距離感覺的形成,主要是作者把壹個“雪”字放在全詩的最末尾,並且同“江”字連起來所產生的效果。在這首詩裏,籠罩壹切、包羅壹切的東西是雪,山上是雪,路上也是雪,而且“千山”、“萬徑”都是雪,才使得“鳥飛絕”、“人蹤滅”。
就連船篷上,漁翁的蓑笠上,當然也都是雪。可是作者並沒有把這些景物同“雪”明顯地聯系在壹起。
相反,在這個畫面裏,只有江,只有江心。江,當然不會存雪,不會被雪蓋住,而且即使雪下到江裏,也立刻會變成水。
然而作者卻偏偏用了“寒江雪”三個字,把“江”和“雪”這兩個關系最遠的形象聯系到壹起,這就給人以壹種比較空蒙、比較遙遠、比較縮小了的感覺,這就形成了遠距離的鏡頭。這就使得詩中主要描寫的對象更集中、更靈巧、更突出。
因為連江裏都仿佛下滿了雪,連不存雪的地方都充滿了雪,這就把雪下得又大又密、又濃又厚的情形完全寫出來了,把水天不分、上下蒼茫壹片的氣氛也完全烘托出來了。至於上面再用壹個“寒”字,固然是為了點明氣候;但詩人的主觀意圖卻是在想不動聲色地寫出漁翁的精神世界。
試想,在這樣壹個寒冷寂靜的環境裏,那個老漁翁竟然不怕天冷,不怕雪大,忘掉了壹切,專心地釣魚,形體雖然孤獨,性格卻顯得清高孤傲,甚至有點凜然不可侵犯似的。這個被幻化了的、美化了的漁翁形象,實際正是柳宗元本人的思想感情的寄托和寫照。
由此可見,這“寒江雪”三字正是“畫龍點睛”之筆,它把全詩前後兩部分有機地聯系起來,不但形成了壹幅凝煉概括的圖景,也塑造了漁翁完整突出的形象。用具體而細致的手法來摹寫背景,用遠距離畫面來描寫主要形象;精雕細琢和極度的誇張概括,錯綜地統壹在壹首詩裏,是這首山水小詩獨有的藝術特色。
3. 望廬山瀑布唐代:李白日照香爐生紫煙,遙看瀑布掛前川。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
賞析如下:這是詩人李白五十歲左右隱居廬山時寫的壹首風景詩。這首詩形象地描繪。
7.求詩詞中關於水的鑒賞1.所謂伊人,在水壹方。(《詩經?蒹葭》)
2.水何淡淡,山島竦峙。(曹操:《觀滄海》)
3.白毛浮綠水,紅掌撥清波。(駱賓王:《詠鵝》)
4.天門中斷楚江開,碧水東流至此回。(李白:《望天門山》)
5.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壹村。(陸遊:《遊山西村》)
6.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李白:《贈汪倫》)
7.楊柳青青江水平,聞郎江上唱歌聲。(劉禹錫:《竹枝詞》)
8.日出江花紅勝火,春來江水綠如藍。(白居易:《憶江南》)
9.泉眼無聲惜細流,樹陰照水愛晴柔。(楊萬裏:《小池》)
10.竹外桃花三兩枝,春江水暖鴨先知。(蘇軾:《題惠崇春江晚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