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琵琶行 / 琵琶引》唐代:白居易
千呼萬喚始出來,猶抱琵琶半遮面。
翻譯千呼萬喚她才緩緩地走出來,懷裏還抱著琵琶半遮著臉面。
2 《春夜洛城聞笛 / 春夜洛陽城聞笛》唐代:李白
誰家玉笛暗飛聲,散入春風滿洛城。
翻譯是誰家精美的笛子暗暗地發出悠揚的笛聲。隨著春風飄揚,傳遍洛陽全城。
3 《夜上受降城聞笛》唐代:李益
不知何處吹蘆管,壹夜征人盡望鄉。
翻譯不知何處吹起淒涼的蘆管,壹夜間征人個個眺望故鄉。
4 《寄揚州韓綽判官》唐代:杜牧
二十四橋明月夜,玉人何處教吹簫?
翻譯二十四橋明月映照幽幽清夜,妳這美人現在何處教人吹簫?
5 《錦瑟》唐代:李商隱
錦瑟無端五十弦,壹弦壹柱思華年。
翻譯錦瑟呀,妳為何竟有五十條弦?每弦每節,都令人懷思黃金華年。
6 《長恨歌》唐代:白居易
緩歌慢舞凝絲竹,盡日君王看不足。漁陽鼙鼓動地來,驚破霓裳羽衣曲。
翻譯輕歌曼舞多合拍,管弦旋律盡傳神,君王終日觀看,卻百看不厭。漁陽叛亂的戰鼓震耳欲聾,宮中停奏霓裳羽衣曲。
7 《從軍北征》唐代:李益
天山雪後海風寒,橫笛偏吹行路難。
翻譯天山下了壹場大雪,從青海湖刮來的風更添寒冷。行軍途中,戰士吹起笛曲《行路難》。
8 《與史郎中欽聽黃鶴樓上吹笛 / 題北榭碑》唐代:李白
黃鶴樓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
翻譯黃鶴樓上傳來了壹聲聲《梅花落》的笛聲,使這五月的江城又見到紛落的梅花。
9 《塞上聽吹笛》唐代:高適
雪凈胡天牧馬還,月明羌笛戍樓間。
翻譯冰雪融盡,入侵的胡兵已經悄然返還。月光皎潔,悠揚的笛聲回蕩在戍樓間。
10 《春夜聞笛》唐代:李益
寒山吹笛喚春歸,遷客相看淚滿衣。
翻譯在寒山吹著笛子呼喚春回大地,被謫遷的人彼此對望不禁淚濕衣。
2.平時妳壹定積累了不少有關摹寫聲音的十詩句詩與音樂有著天然的聯系。
唐詩中描寫音樂的佳作頗多。清人方扶南在《李長吉詩集批註》中,把白居易的《琵琶行》、韓愈的《聽穎師彈琴》和李賀的《李憑箜篌引》相提並論,推許為“皆摹寫聲音至文”,並說:白詩足以“移人”,韓詩足以“驚人”,李詩足以“泣鬼”。
的確,這三首詩雖然都是寫樂曲,但物象不同,表現手法不同,因而帶來的悅耳賞心的藝術效果也各臻其妙。白居易詩寫的是琵琶。
琵琶本作“批把”,為撥弦樂器。秦漢時不斷改進,隋唐年間盛極壹時,唐宋以來逐漸形成現今形制。
白居易詩為長篇敘事詩,計88句616字。寫於元和十壹年,時作者被貶為江州(今江西九江)司馬。
詩中寫他聽壹昔日著名歌妓彈奏琵琶,訴說身世,哀嘆淪落。曲罷憫然,感斯人言,借此抒發自己在政治上的遷謫失意之感。
全詩結構緊密,音節和諧,彈奏琵琶壹段,尤為有聲有色。詩雲:“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語。
嘈嘈切切錯雜彈,大珠小珠落玉盤。間關鶯語花底滑,幽咽泉流水下難。
冰泉冷澀弦凝絕,凝絕不通聲漸歇。別有幽愁暗恨生,此時無聲勝有聲。”
這裏摹寫琵琶,借鑒了中國畫的渲染技法,所謂渲染,即通過對環境、景物或人物的行為、心理,做多方面的描寫、形容或烘托,以突出形象,加強藝術效果。白居易詩既用“嘈嘈”、切切”這兩個疊字詞摹聲,對大弦、小弦的彈奏作極力的渲染,又用“如急雨”、“如私語”這兩個比喻使它形象化。
本來,“錯雜彈”已經烘托了兩種旋律的交錯,而再用“大珠小珠落玉盤”作妙趣橫生的樂聲之壹比,使音樂的視覺形象和聽覺形象同時顯露出來,真是令人耳不暇接,眼花繚亂,如此音樂氛圍何等鮮明強烈!而特別是隨著旋律的變化,詩人由“間關”、“凝絕”寫到“聲漸歇”時,更描繪出壹種余音裊裊、余意無窮的音樂境界,讓讀者如聞其聲、如臨其境,從而達到了“幽愁暗恨生”、“無聲勝有聲”的藝術效果。無怪乎早在作者生前,已經是“童子解吟《長恨》曲,胡兒能唱《琵琶》篇”了,方扶南所謂“移人”,乃“移情”也。
韓愈詩寫的是琴。為撥弦樂器。
琴亦稱“七弦琴”,俗稱“古琴”。周代即有,琴面標誌泛音位置及音位的徽,定型於漢代。
魏晉以後已和現在的大致相同。琴面張弦七根,奏時右手彈弦,左手按弦,有吟、猱、綽、註等手法。
音域較寬,音色變化豐富。漢魏六朝時期曾是伴奏相和歌的樂器之壹,隋唐九、十部樂中,亦用作伴奏樂器。
韓愈詩寫穎師彈琴,詩分兩部分,前十句正面摹寫聲音,後八句寫自己聽琴的感受和反應。尤其是前十句,起句後並沒有提及彈琴者,也沒有交待彈琴的時間和地點,而是緊扣題目中的“聽”字,壹下子即把讀者引進了壹個美妙的音樂境界裏。
詩雲:“昵昵兒女語,恩怨相爾汝。劃然變軒昂,勇士赴敵場。
浮雲柳絮無根蒂,天地闊遠隨飛揚。喧啾百鳥群,忽見孤鳳凰。
躋攀分寸不可上,失勢壹落千丈強。”這裏摹寫琴聲,運用的壹種表現手法是通感。
“通感”從理論上解釋,叫作感覺挪移,即視覺、聽覺、嗅覺、味覺、觸覺可以彼此打通或交通,時復互用。在實際生活中,好些描寫通感的普通習慣語言經常出現,例如“響亮”、“冷靜”、“聽月樓”、“觀音廟”等等,聰明的詩人只不過突破壹般經驗的感受,有著更深細的體會,並總結推敲出壹些新奇的詩句,有意為之罷了。
如宋祁《玉樓春》名句“紅杏枝頭春意鬧”,壹個“鬧”字詩意全出,即把事物無聲的姿態說成好像有聲的波動,仿佛在視覺裏獲得了聽覺的感受。歷代寫樂曲的詩,在這方面表現得尤其突出。
韓愈此詩、吳融的《李周彈箏歌》等,均是如此。韓愈詩把琴聲或示以兒女昵昵言情,或比之勇士赴敵疆場、浮雲柳絮飛揚,或擬為百鳥蹁躚、孤鳳攀落。
寫其獨至,聽聲類形,把聽覺轉化為視覺,繼而又轉化為動感,似乎讓人能觸摸和體覺到。琴聲聲聲入耳,詩意層層遞進,感情逐步升華。
既繪了聲又繪了情,從而把琴聲所要表達的境界和詩人胸中的寄托,極淋漓痛快地表達了出來。這首詩可謂成功地運用通感的典範。
方扶南所謂“驚人”,乃感人也。 李賀詩寫的是箜篌。
箜篌壹作“空侯”、“坎侯”。亦為古撥弦樂器。
李賀詩寫的是豎箜篌,詩中所謂“二十三絲”,就是“二十三弦”。而李憑,是唐代彈奏豎箜篌的壹位著名女藝人。
她的身價之高,似乎遠遠超過盛唐時期的著名歌手李龜年。其精湛技藝,亦受到詩人們的贊賞。
至於《箜篌引》,為樂府《相和六引》之壹。李賀全詩雲:“吳絲蜀桐張高秋,空山凝雲頹不流。
江蛾啼竹素女愁,李憑中國彈箜篌。昆山玉碎鳳凰叫,芙蓉泣露香蘭笑。
十二門前融冷光,二十三絲動紫皇。女媧煉石補天處,石破天驚逗秋雨。
夢入神山教神嫗,老魚跳波瘦蛟舞。吳質不眠倚桂樹,露腳斜飛濕寒兔。”
李賀只有短短十四句詩,就把李憑彈奏箜篌引時樂聲的優美動聽、樂聲的感化作用,描摹得如此具體、形象。總之,從國中到天庭、到仙山,山川靈物,皇帝神人,無不為之傾倒、為之陶醉。
這裏摹寫箜篌,采取的修辭格是摹擬。所謂摹擬,即摹寫事物的情狀或聲音,是文學運用形象思維的壹個重要手段。
詩尤如此。李賀詩其中五。
3.關於才藝的古詩句洛神賦裏有這樣壹段描寫:
丹唇外朗、皓齒內鮮,明眸善睞,靨輔承權.瑰姿艷逸,儀靜體閑.
還有描寫女性內涵的的詞語:
宛丘淑媛.色藝無雙.才貌雙冠.巾幗風姿.
淑逸閑華.色藝雙全.恬靜賢淑.多情善感.
天生麗質.貌婉心嫻.蘭心蕙性.風情萬種.
淑女才情.溫柔之至.溫婉柔順.溫雅含蓄 .
嫻靜端莊.秀外慧中.玉女品簫.
倚欄遊徑釋閑情 .
蘭質慧心纖指拈棋.
態濃意遠淑且真.
所謂伊人,在水壹方.
奇服曠世,骨像應圖.
美人才調信縱橫,非將此骨眉公卿.
為含金柳,為芳蘭芷,為雨前茶.
小窗凝坐獨幽情.
不知有沒有妳需要的,
4.關於音樂的古詩聽穎師彈琴》唐·韓愈昵昵兒女語,恩怨相爾汝。
劃然變軒昂,勇士赴敵場。浮雲柳絮無根蒂,天地闊遠任飛揚。
喧啾百鳥群,忽見孤鳳凰。躋攀分寸不可上,失勢壹落千丈強。
嗟余有兩耳,未省聽絲篁。自聞穎師彈,起坐在壹旁。
推手遽止之,濕衣淚滂滂。穎乎爾誠能,無以冰炭置我腸。
譯文:猶如壹對親昵的小兒女輕言細語,卿卿我我聚兩個俏冤家暗敘哀曲。豪放得如風展旗是誰正高歌引吭,有勇士似電掣馬揮長劍殺敵擒王。
又轉成浮雲依依柳絮起無根無蒂,沒奈何圓天茫茫道路迷宕東宕西。嘰嘰啾啾分明是煙霞中羽光翻浪,影影綽綽兀立在喬木上百鳳朝凰。
5.有關音樂的成語詩句名言不同凡響 凡響:平凡的音樂。形容事物不平凡,很出色。
吹彈歌舞 演奏管弦樂器,唱歌跳舞。泛指音樂舞蹈娛樂活動。
顧曲周郎 原指周瑜業於音樂。後泛指通音樂戲曲的人。
黃鐘大呂 黃鐘:我國古代音韻十二律中六種陽律的第壹律。大呂:六種陰律的第四律。形容音樂或言辭莊嚴、正大、高妙、意不符。
擊節稱賞 節:節拍;賞:贊賞。形容對詩文、音樂等的贊賞。
鈞天廣樂 指天上的音樂,仙樂。後形容優美雄壯的樂曲。
絲竹管弦 絲:指弦樂器;竹:指管樂器。琴瑟簫笛等樂器的總稱。也指音樂。
五音六律 五音:指宮、商、角、徵、羽五個音階;六律:定樂器的標準。指古代音律。後也泛指音樂。
弦外之音 原指音樂的余音。比喻言外之意,即在話裏間接透露,而不是明說出來的意思。
頓挫抑揚 形容詩文作品或音樂聲響等高低起伏、停頓轉折,和諧而有節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