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容饕餮的詩句只有四句:
1、衣冠兼盜賊,饕餮用斯須。
2、論罪等饕餮,囚衣禦方良。
3、饕餮貪汙,臭腐是食。
4、修身以待終,何至陷饕餮。
1、饕餮簡介:
饕餮是古代中國神話傳說中的壹種神秘怪物,別名又叫麅鸮,古書《山海經·北次二經》介紹其特點是:其形狀如羊身人面,眼在腋下,虎齒人手。
其名可比喻貪婪之徒,人們壹般稱為“老饕”。《左傳》中記載饕餮為縉雲氏之子,而不是某些小說中所說的龍子。
饕餮紋這種紋飾最早出現在距今五千年前長江下遊地區的良渚文化玉器上。但饕餮紋更常見於青銅器上,尤其是鼎上,遠在二裏頭夏文化的青銅器上便有出現。
2、史料記載:
《辭海》中記載:饕餮是“傳說中的貪食的惡獸。古代鐘鼎彜器上多刻其頭部形狀作為裝飾。”《辭海》在解釋饕字時說:饕即“貪,《漢書·禮樂誌》:‘貪饕險’顏師古註:‘貪甚曰饕。’特指貪食。”
《神異經·西南荒經》:“西南方有人焉,身多毛,頭上戴豕。貪如狠惡,積財而不用,善奪人谷物(上二句原作“好自積財,而不食人谷”,據《史記·五帝本紀》正義引改)。強者奪老弱者,畏強而擊單,名曰饕餮。《春秋》饕餮者,縉雲氏之不才子也。”
《左傳·文公十八年》雲:“縉雲氏有不才子,貪於飲食,冒於貨賄,侵欲崇侈,不可盈厭;聚斂積實,不知紀極;不分孤寡,不恤窮匱。天下之民以比三兇,謂之饕餮。”《神異經》所謂“《春秋》言”,即此。
《呂氏春秋·先識覽》:“周鼎著饕餮,有首無身,食人未咽害及其身,以言報更也。”
宋羅泌《路史·蚩尤傳》註雲:“蚩尤天符之神,狀類不常,三代彜器,多者蚩尤之像,為貪虐者之戒。其像率為獸形,傅以肉翅。”揆其所說,殆亦饕餮。
參考資料
360百科:/doc/5352363-558782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