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冷吃羊肉的打油詩是,當裏個當。 鍋裏翻著羊肉湯,都把美味快來嘗,見著美食口水長,吃吃喝喝不怕燙,看著羊肉眼放光,日思夜想想斷腸,大口吃肉嘴巴張,酒足飯飽床上躺。
打油詩是壹種富於趣味性的俚俗詩體,相傳由中國唐代作者張打油而得名。清代翟灝在其《通俗編·文學·打油詩》中曾引張孜《雪詩》雲:江上壹籠統,井上黑窟窿。黃狗身上白,白狗身上腫。
後世則稱這類出語俚俗、詼諧幽默、小巧有趣的詩為“打油詩”。另外,有時作者作詩自嘲,或出於自謙,也稱之為“打油詩”。
歷史由來
由來之壹,打油詩最早起源於唐代民間,以後瓜瓞綿綿,不斷發展,表現出活躍的生命力。這類詩壹般通俗易懂,詼諧幽默,有時暗含譏諷,風趣逗人。
唐人張打油不過是壹般的讀書人,有人說他是個農民,總之是個無名小卒。但他的《詠雪》“江上壹籠統,井上黑窟窿。黃狗身上白,白狗身上腫”,壹鳴驚人,開創了壹個嶄新的打油詩體,名垂千古。此詩描寫雪景,由全貌而及特寫,由顏色而及神態。
通篇寫雪,不著壹“雪”字,而雪的形神躍然。遣詞用字,十分貼切、生動、傳神。用語俚俗,本色拙樸,風致別然。格調詼諧幽默,輕松悅人,廣為傳播,無不叫絕。
由來之二,中唐時代,有壹年冬天,壹位大官去祭奠宗祠,見大殿墻壁上寫了這樣壹首詩:“六出九天雪飄飄,恰似玉女下瓊瑤。有朝壹日天晴了,使掃帚的使掃帚,使鍬的使鍬。”大官讀罷,頓時大怒,下令緝拿作詩人。左右將其平日喜作這類詩的張打油抓了來。
為了證實該詩是否張打油所作,大官未急於治罪,而是令張再作詩壹首。那時安祿山兵困南陽郡,張於是便以此為題,脫口吟道:“百萬賊兵困南陽,也無援救也無糧。
有朝壹日城破了,哭爹的哭爹,哭娘的哭娘。”兩首詩如出壹轍,大家聽了,哄堂大笑起來,連這位大官也被惹笑了,終於破例饒了張打油。張打油從此遠近聞名。後來人們常把這類以俚語俗句入詩,不求平仄對仗的詩作,稱為打油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