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說王者采詩。《詩經》中詩歌的創作時間,上起西周初年,下至春秋秦穆公時,綿延五個世紀。創作的地點,幾乎包括了整個黃河流域,加上長江、漢水壹帶,縱橫上千裏。怎樣把眾多的詩歌集中起來呢?早在漢代就出現了“王者采詩”的說法。《漢書·食貨誌》曰:“孟春之月(陰歷正月),群居者將散,行人振木鐸徇於路,以采詩。”劉歆《與揚雄書》說:“詔問三代、周、秦軒車使者,迪人使者,以歲八月巡路,求代語、童謠、歌戲。”都說由天子指派官吏坐車去全國各地采集詩歌,以便“王者不出牖戶,盡知天下所苦;不下堂而知四方”(何休《公羊解詁》)。
壹說周朝太師編定。今人朱自清認為,《詩經》的編審權很可能在周王朝的太師之手。他在《經典常談》中指出,春秋時各國都養了壹班樂工,像後世闊人家的戲班子,老板叫太師。各國使臣來往,宴會時都得奏樂唱歌。太師們不但要搜集本國樂歌,還要搜集別國樂歌。除了這種搜集來的歌謠外,太師們所保存的還有貴族們為了特種事情,如祭祖、宴客、房屋落成、出兵打獵等等作的詩,這些可以說是典禮的詩。又有諷詩、頌美等等的獻詩,獻詩是臣下作了獻給君上,準備讓樂工唱給君上聽的,可以說是政治詩。太師們保存下這些唱本,附帶樂譜、唱詞***有三百多篇,當時通稱作《詩三百》。各國的樂工和太師們是搜集-整理《詩經》的功臣,但是要取得編纂整體的統壹,就非周王朝的太師莫屬。《國語·魯語下》有“正考父校商之名頌十二篇於周太師”的記載,正考父是宋國的大夫,獻《商頌》於周王朝的太師。今本《詩經》的《商頌》只有五篇,很可能是太師在十二篇基礎上刪定的。由此看來,《詩經》應當是周王朝的太師編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