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母三遷 mèng mǔ sān qiān
孟軻的母親為選擇良好的環境教育孩子,三次遷居。
曾母投杼 zēng mǔ tóu zhù
指曾參的母親聽到“曾參殺人”的傳聞接連三次,便信以為真,投杼而走,謂流言可畏。
父母恩勤 fù mǔ ēn qín
指父母養育子女的恩惠和辛勞。
寒泉之思 hán quán zhī sī
指子女對母親的思念之情。
兒行千裏母擔憂。這類母愛的詞語,最能夠表現偉大的母愛。
2. 古代母親教子有方的文言文或現代文聽不厭母親的故事
家有壹老,勝似壹寶。春節快到了,第壹件大事是把母親接到我家來過年。
耄耋老人,猶如壹座歷史久遠、文字依稀、解讀不完的豐碑,每壹個斑點,每壹個符號無不記載著陳舊的,但看不夠、聽不厭的故事。
母親平時寡言少語,尤其在父親90歲那年無疾而終後,更是鮮有歡笑。不過,壹旦兒孫繞膝,纏著請她講故事時,她的臉上便會顯出幸福燦爛的笑容。大概由於我是長子,或是小時候太頑皮之故吧,母親總喜歡把我這個六十多歲的兒子,當做故事裏的主人翁,當著孫輩、曾孫輩的面,講述我“小時候,壹到夏天,經常約幾個小夥伴光著 *** 偷偷去遊泳,大人們知道後,都拿著長竹竿想把孩子趕上岸,突然壹個個都不見了,過了好壹會,才在對岸的水草叢中露出了壹個個小腦袋……”,又說我“小時候很喜歡爬上大樹掏鳥蛋,有壹次不小心,掉進了人家的水缸”……。孩子們沖著我笑得前俯後仰時,“豐碑”更為光彩奪目,樂不可支。此時,母親臉上的每壹道皺紋分明成了生命凱歌的曲譜,每壹個褐斑分明成了長壽基因的光標,每壹根白發分明成了人生檔案的目錄。作為笑料的我,能為合家老小營造幸福和諧的氛圍、盡情享受天倫之樂而洋洋自得。母親的故事,使我回到了天真爛漫、無憂無慮的孩提時代。在母親的眼中,我永遠是孩子;在我的眼中,母親永遠是豐碑。
我們眾多的兄弟姐妹,都是聽著母親的故事長大的。母親歷來愛看小說,看過後,便會有聲有色地講給我們聽,什麽《家》、《嶽飛》、《白蛇傳》、《牛郎織女》、《貍貓換太子》、《包龍圖審夜堂》等等,使我們從小受到中國傳統文化的熏陶。當然我們更愛聽母親自己的故事。
母親出生在紹興城內的壹家中藥店內,外祖父是壹位很有名望的“藥店倌”兼行中醫。抗日戰爭爆發了,日寇的鐵蹄蹂躪紹興,外祖父不幸慘死在日機的炸彈之下,外婆帶著我母親及舅舅,在兵荒馬亂的逃難途中也相繼失散。後來,母親跟著親戚跑到上海,在其叔叔的幫助下,保薦到壹家英國人開的印刷廠裏當排版工人。由於母親勤奮好學、博聞強記、技術精湛,不久便被選調到香港總廠工作。但好景不長,日本侵略者的軍艦又把戰火燒到了香港,母親跟著父親從同胞的屍體中奮力鉆出來,拼命爬上壹艘國際紅十字會的輪船,逃離了香港。在逃難途中,經過千難萬險,花了三年時間才回到慈溪老家。每當母親給孩子們講完這些悲憤的故事,總忘不了教誨我們:有國才有家呀!上個世紀六十年代,母親含淚把我這個家裏唯壹的正勞力送到部隊參軍,囑咐我要像嶽飛那樣精忠報國,可見其“舍小家為國家”的壹片純樸赤誠之心。
在都市生活慣了的母親,隨父親來到鄉下老家這塊處於交通末梢的海隅僻壤,用閉塞的世俗陋習、繁瑣的農家活計、精細的女紅針線、沈重的生活負擔,重新編織起農村的艱辛故事。
早上起得最早的是母親,淘米煮飯、放飼雞鴨、洗洗刷刷、張羅孩子起床;晚上睡得最晚的是母親,揚谷割菜、關閉庭院、縫縫補補、呵護兒女睡眠。吃飯時,母親總要等到大家吃完了才吃點剩菜剩飯,唯恐我們吃不飽吃不好。糧食困難時期,米飯裏摻和著很多的麥碎或番薯幹,實在叫人難以下咽,孩子們想吃白米飯,簡直是壹種奢望。母親背著家人,偷偷地盛起壹大碗麥碎或番薯幹,上面蓋著小菜留著自己吃,盡量把較白的米飯盛給我們吃。
母親把孩子們扶養長大培養成人,用文弱的身軀支撐起壹個大家庭實屬不易。
如今母親有幸跨入了太平盛世,不必再為國破家亡而膽戰心驚,不必再為饑寒交迫而辛勞憔悴,盡情地用夕陽的輝煌,編織甜蜜的故事吧!
悲憤的故事、艱辛的故事、甜蜜的故事,聽不厭母親的故事。
3. 古代母親教子有方的文言文或現代文著名烈婦鄭善果母鄭善果母者,年二十而寡。
性賢明,有節操,博涉書史,通曉治方。每善果出聽copy事,母恒坐胡床,於障後察之。
聞其剖斷合理,歸則大悅。若行事不允,或妄怒,母乃還堂,蒙被而泣,終日不食。
善果伏於床前,亦不敢起。母方起謂之曰:“吾非怒汝,乃愧汝家耳。
吾為汝家婦,獲奉灑掃。如汝先君,bai忠勤之士也。
在官清恪,未嘗問私,以身徇國,斷之以死。吾亦望汝副其心。
汝既年小而孤,吾寡婦耳,有慈無威,使汝不知禮訓,何可負荷忠臣之業乎?汝自童子承襲茅土,位至方伯,豈du汝身致之邪?安可不思此事而妄加怒,心緣驕樂,墮於公政!”母恒自紡績,夜分而寐。善果曰:“兒封候開國,位居三品,秩奉zhi幸足,母何自勤如是邪?”答曰:“嗚呼!汝長己長,吾謂汝知天下之理,今聞此言,故猶未也。”
至於公事,何由濟乎?今此秩奉,乃是天子報爾先人之徇命也。當須散瞻六姻,為先君之惠,妻子奈何獨擅其利,以為富貴哉!又絲dao炱(麻)紡織,婦人之務,上自王後,下至大夫士妻,各有所制。
若墮業者,是為驕逸。吾雖不知禮,其可自敗名乎?。
4. 關於母親的文言文1孟母三遷
昔孟子少時,父早喪,母仉[zhang]氏守節。居住之所近於墓,孟子學為喪葬,[足辟][bi,兩字合壹]踴痛哭之事。母曰:“此非所以居子也。”乃去,舍市,近於屠,孟子學為買賣屠殺之事。母又曰:“亦非所以居子也。”繼而遷於學宮之旁。每月朔[shuo,夏歷每月初壹日]望,官員入文廟,行禮跪拜,揖[yi,拱手禮]讓進退,孟子見了,壹壹習記。孟母曰:“此真可以居子也。”遂居於此。
2猿母中箭
原文 僧悟空在江外,見壹猿坐樹梢,弋人①伺其便,射之,正中母腹。母呼其雄至,付子已,哀鳴數聲,乃拔箭墮地而死。射者折矢棄弓,誓不復射。 (《墨客揮犀·三》) [註釋]①弋人:射鳥的人。即下文的“射者”。 已:結束,完。 譯文 三國時代,有壹次,鄧芝外出,看見壹只猿母抱著小猿在樹上,弄兒為樂,於是射鳥的人引弓發射,結果,猿母應聲中箭。猿母呼喚雄猿近前,將孩子托付給它後,悲戚地鳴叫了幾聲後,拔掉身上的箭,掉到地上死了。射鳥的人把箭折斷,把弓丟棄,發誓不再射箭。
5. 關於母親的文言文有哪些1、《孟母三遷》兩漢·劉向 鄒孟軻母,號孟母。
其舍近墓。孟子之少時,嬉遊為墓間之事。
孟母曰:“此非吾所以居處子。”乃去,舍市旁。
其嬉遊為賈人炫賣之事。孟母又曰:“此非吾所以處吾子也。”
復徙居學宮之旁。其嬉遊乃設俎豆,揖讓進退。
孟母曰:“真可以處居子矣。”遂居。
及孟子長,學六藝,卒成大儒之名。君子謂孟母善以漸化。
2、《項脊軒誌》明·歸有光 然余居於此,多可喜,亦多可悲。先是庭中通南北為壹。
迨諸父異爨,內外多置小門,墻往往而是。東犬西吠,客逾庖而宴,雞棲於廳。
庭中始為籬,已為墻,凡再變矣。家有老嫗,嘗居於此。
嫗,先大母婢也,乳二世,先妣撫之甚厚。室西連於中閨,先妣嘗壹至。
嫗每謂余曰:”某所,而母立於茲。”嫗又曰:”汝姊在吾懷,呱呱而泣;娘以指叩門扉曰:‘兒寒乎?欲食乎?’吾從板外相為應答。”
語未畢,余泣,嫗亦泣。余自束發,讀書軒中,壹日,大母過余曰:”吾兒,久不見若影,何竟日默默在此,大類女郎也?”比去,以手闔門,自語曰:”吾家讀書久不效,兒之成,則可待乎!”頃之,持壹象笏至,曰:”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間執此以朝,他日汝當用之!”瞻顧遺跡,如在昨日,令人長號不自禁。
3、《列傳·第二十壹章》房玄齡等 皇甫謐,字士安,幼名靜,安定朝那人,漢太尉嵩之曾孫也。出後叔父,徙居 新安。
年二十,不好學,遊蕩無度,或以為癡。嘗得瓜果,輒進所後叔母任氏。
任 氏曰:“《孝經》雲:‘三牲之養,猶為不孝。’汝今年余二十,目不存教,心不 入道,無以慰我。”
因嘆曰:“昔孟母三徙以成仁,曾父烹豕以存教,豈我居不蔔 鄰,教有所闕,何爾魯鈍之甚也!修身篤學,自汝得之,於我何有!”因對之流涕。 謐乃感激,就鄉人席坦受書,勤力不怠。
居貧,躬自稼穡,帶經而農,遂博綜典籍 百家之言。沈靜寡欲,始有高尚之誌,以著述為務,自號玄晏先生。
著《禮樂》、《聖真》之論。後得風痹疾,猶手不輟卷。
4、《母儀傳·魏芒慈母》劉向 魏芒慈母者,魏孟陽氏之女,芒卯之後妻也。有三子。
前妻之子有五人,皆不愛慈母。遇之甚異,猶不愛。
慈母乃命其三子,不得與前妻子齊衣服飲食,起居進退甚相遠,前妻之子猶不愛。於是前妻中子犯魏王令當死,慈母憂戚悲哀,帶圍減尺,朝夕勤勞以救其罪人。
有謂慈母曰:“人不愛母至甚也,何為勤勞憂懼如此?”慈母曰:“如妾親子,雖不愛妾,猶救其禍而除其害,獨於假子而不為,何以異於凡母!其父為其孤也,而使妾為其繼母。繼母如母,為人母而不能愛其子,可謂慈乎!親其親而偏其假,可謂義乎!不慈且無義,何以立於世!彼雖不愛,妾安可以忘義乎!”遂訟之。
魏安厘王聞之,高其義曰:“慈母如此,可不救其子乎!”乃赦其子,復其家。自此五子親附慈母,雍雍若壹。
慈母以禮義之漸,率導八子,鹹為魏大夫卿士,各成於禮義。君子謂慈母壹心。
詩雲:“屍鳩在桑,其子七兮,淑人君子,其儀壹兮,其儀壹兮,心如結兮。”言心之均壹也。
屍鳩以壹心養七子,君子以壹儀養萬物。壹心可以事百君,百心不可以事壹君。
此之謂也。頌曰:芒卯之妻,五子後母,慈惠仁義,扶養假子,雖不吾愛,拳拳若親,繼母若斯,亦誠可尊。
5、《八說》韓非 慈母之於弱子也,愛不可為前。然而弱子有僻行,使之隨師;有惡病,使之事醫。
不隨師則陷於刑,不事醫則疑於死。慈母雖愛,無益於振刑救死,則存子者非愛也。
子母之性,愛也;臣主之權,策也。母不能以愛存家,君安能以愛持國?明主者通於富強,則可以得欲矣。
故謹於聽治,富強之法也。明其法禁,察其謀計。
法明則內無變亂之患,計得於外無死虜之禍。故存國者,非仁義也。
仁者,慈惠而輕財者也;暴者,心毅而易誅者也。慈惠,則不忍;輕財,則好與。
心毅,則憎心見於下;易誅,則妄殺加於人。不忍,則罰多宥赦;好與,則賞多無功。
憎心見,則下怨其上;妄誅, *** 將背叛。故仁人在位,下肆而輕犯禁法,偷幸而望於上;暴人在位,則法令妄而臣主乖,民怨而亂心生。
故曰:仁暴者,皆亡國者也。6、《列女傳·母儀傳·鄒孟軻母》鄒孟軻之母也。
號孟母。其舍近墓。
孟子之少也,嬉遊為墓間之事,踴躍築埋。孟母曰:“此非吾所以居處子也。”
乃去舍市傍。其嬉戲為賈人炫賣之事。
孟母又曰:“此非吾所以居處子也。”復徙舍學宮之傍。
其嬉遊乃設俎豆揖讓進退。孟母曰:“真可以居吾子矣。”
遂居之。及孟子長,學六藝,卒成大儒之名。
君子謂孟母善以漸化。詩雲:“彼姝者子,何以予之?”此之謂也。
孟子之少也,既學而歸,孟母方績,問曰:“學何所至矣?”孟子曰:“自若也。”孟母以刀斷其織。
孟子懼而問其故,孟母曰:“子之廢學,若吾斷斯織也。夫君子學以立名,問則廣知,是以居則安寧,動則遠害。
今而廢之,是不免於廝役,而無以離於禍患也。何以異於織績而食,中道廢而不為,寧能衣其夫子,而長不乏糧食哉!女則廢其所食,男則墮於修德,不為竊盜,則為虜役矣。”
孟子懼,旦夕勤學不息,師事子思,遂成天下之名儒。君子謂孟母知為人母之道矣。
詩雲:“彼姝者子,何以告之?。
6. 關於母愛的詩歌,文言文,名人事跡和美文遊子吟 ( 唐)孟郊 慈母手中線,遊子身上衣。 臨行密密縫,意恐遲遲歸。 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
孟母三遷
昔孟子少時,父早喪,母仉[zhang]氏守節。居住之所近於墓,孟子學為喪葬,[足辟][bi,兩字合壹]踴痛哭之事。母曰:“此非所以居子也。”乃去,舍市,近於屠,孟子學為買賣屠殺之事。母又曰:“亦非所以居子也。”繼而遷於學宮之旁。每月朔[shuo,夏歷每月初壹日]望,官員入文廟,行禮跪拜,揖[yi,拱手禮]讓進退,孟子見了,壹壹習記。孟母曰:“此真可以居子也。”遂居於此。
譯文:
過去孟子小時候,父親就死了,母親仉氏守節。居住的地方離墓地很近,孟子學了些喪葬、[足辟]踴痛哭這樣的事。母親想:“這個地方不適合孩子居住。”就離開了,將家搬到街上,離殺豬宰羊的地方很近,孟子學了些做買賣和屠殺的東西。母親又想:“這個地方還是不適合孩子居住。”又將家搬到學宮旁邊。夏歷每月初壹這壹天,官員進入文廟,行禮跪拜,揖讓進退,孟子見了,壹壹記住。孟母想:“這才是孩子居住的地方。”就在這裏定居下來了。
偉大的母愛
“親愛的寶貝,如果妳能活著,壹定要記住我愛妳”。這是壹位母親在訣別時留下的遺言。
北川救援中,透過壹堆廢墟的間隙,救援隊員看到壹位婦女雙膝跪地,整個上身向前匍匐著,雙手扶地支撐身體……救援隊員沖著她大聲呼喊沒有任何反應,確認她已死亡。還有很多人在等著救援,救援隊員正要走向下壹片廢墟,此時,隊長突然返身回來,費力地摸索,高喊:“還有孩子,還活著”。經過壹番艱難的努力,孩子終於被救了出來,這是壹個只有三四個月大的小男孩。孩子躺在壹條紅底黃花的小被子裏,因為有母親的身體庇護,孩子毫發未損。隨行醫生過來準備給孩子做些檢查,發現壹部手機塞在被子裏,醫生下意識地翻開屏幕時,看到了本文開頭的那壹段文字。在場的人全都落淚了。
這是發生在母親節之後第四天的事情。壹位平凡的母親,用母愛創造了壹個看似不可能的奇跡。
被救的小男孩畢竟太小了,不可能理解母親這樣做的動機和目的,但是他卻享受到了偉大的母愛,是母親用身軀擋住了屋梁和瓦礫,保護了他稚嫩的生命。是母親以舐犢之情和愛子的本能,把死的危險留給了自己,把生的希望讓給了孩子。
我們都是在母親的懷抱裏長大的,都充分享受過母愛。但是,有多少人能真正理解和認知母愛?
母愛,是人世間最真摯的愛。母親孕育了生命,並用她的乳汁哺育了生命。
母愛,是人世間最純潔的愛。母親生兒育女,相夫教子,含辛茹苦,從無怨言。
母愛,是人世間最無私的愛。母愛註定了壹生壹世的付出,對家庭,對兒女,這種付出從來不圖回報。
偉大的母愛,閃耀著人性的光輝。偉大的母愛,象征著生命的源泉。“摘下我們的翅膀,送給妳飛翔”。把生的希望留給兒女,把死的危險留給自己,這就是母愛。母親們以自己的博大胸懷和無私奉獻善待兒女,撫養兒女,培育兒女,使中華民族傳統美德代代傳承。
汶川地震中,壹個個母親為了拯救子女的生命,離我們而去,她們的淳樸善良,她們的無邊母愛,讓我們對親情有了極深的感悟。我們應該珍惜母愛,我們應該弘揚母愛,因為,這是人性的光輝,因為,這是生命的華彩。(
7. 關於古人描寫母愛的詩1、《遊子吟》唐孟郊 慈母手中線,遊子身上衣。
臨行密密縫, 意恐遲遲歸。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
2、《別老母》清黃仲則 搴帷拜母河梁去,白發愁看淚眼枯。 慘慘柴門風雪夜,此時有子不如無。
3、《十五》宋王安石 將母邗溝上,留家白邗陰。月明聞杜宇,南北總關心。
4、《歲末到家》清蔣士銓 愛子心無盡,歸家喜及辰。 寒衣針線密,家信墨痕新。
見面憐清瘦,呼兒問苦辛。低徊愧人子,不敢嘆風塵。
5、《母別子》唐白居易 母別子,子別母,白日無光哭聲苦。 關西驃騎大將軍,去年破虜新策勛。
敕賜金錢二百萬,洛陽迎得如花人。 新人迎來舊人棄,掌上蓮花眼中刺。
迎新棄舊未足悲,悲在君家留兩兒。 壹始扶行壹初坐,坐啼行哭牽人衣。
以汝夫婦新燕婉,使我母子生別離。 不如林中烏與鵲,母不失雛雄伴雌。
應似園中桃李樹,花落隨風子在枝。 新人新人聽我語,洛陽無限紅樓女。
但願將軍重立功,更有新人勝於汝。 6、《慈母愛》元楊維楨 慈母愛,愛幼雛,趙家光義為皇儲。
龍行虎步狀日異,狗趨鷹附勢日殊。 膝下豈無六尺孤,阿昭阿美非呱呱。
夜闥鬼靜燈模糊,大雪漏下四鼓余。 百官不執董狐筆,孤兒寡嫂夫何呼? 於乎,床前戳地銀柱斧,禍在韓王金櫃書。
7、《墨萱圖》元王冕 燦燦萱草花,羅生北堂下。 南風吹其心,搖搖為誰吐? 慈母倚門情,遊子行路苦。
甘旨日以疏,音問日以阻。 舉頭望雲林,愧聽慧鳥語。
8、《誰氏子》唐韓愈 非癡非狂誰氏子,去入王屋稱道士。 白頭老母遮門啼,挽斷衫袖留不止。
翠眉新婦年二十,載送還家哭穿市。 或雲欲學吹鳳笙,所慕靈妃媲蕭史。
又雲時俗輕尋常,力行險怪取貴仕。 神仙雖然有傳說,知者盡知其妄矣。
聖君賢相安可欺,乾死窮山竟何俟。 嗚呼余心誠豈弟,願往教誨究終始。
罰壹勸百政之經,不從而誅未晚耳。 誰其友親能哀憐,寫吾此詩持送似。
9、《短歌行》唐王建 人初生,日初出。上山遲,下山疾。
百年三萬六千朝,夜裏分將強半日。 有歌有舞須早為,昨日健於今日時。
人家見生男女好,不知男女催人老。 短歌行,無樂聲。
10、《代北州老翁答》唐張謂 負薪老翁往北州,北望鄉關生客愁。 自言老翁有三子,兩人已向黃沙死。
如今小兒新長成,明年聞道又征兵。 定知此別必零落,不及相隨同死生。
盡將田宅借鄰伍,且復伶俜去鄉土。 在生本求多子孫,及有誰知更辛苦。
近傳天子尊武蔬,強兵直欲靜胡塵。 安邊自合有長策,何必流離中國人。
11、《除夜作》唐高適 旅館寒燈獨不眠,客心何事轉淒然。 故鄉今夜思千裏,愁鬢明朝又壹年。
12、《步虛》唐司空圖 阿母親教學步虛,三元長遣下蓬壺。 雲韶韻俗停瑤瑟,鸞鶴飛低拂寶爐。
13、《送張參明經舉兼向涇州覲省》唐孟浩然 十五彩衣年,承歡慈母前。孝廉因歲貢,懷橘向秦川。
四座推文舉,中郎許仲宣。 泛舟江上別,誰不仰神仙。
8. 求 關於那些古人小時候生活的古文童趣 沈復 余憶童稚時,能張目對日,明察秋毫,見藐小之物必細察其紋理,故時有物外之趣。
夏蚊成雷,私擬作群鶴舞於空中,心之所向,則或千或百,果然鶴也;昂首觀之,項為之強。又留蚊於素帳中,徐噴以煙,使之沖煙而飛鳴,作青雲白鶴觀,果如鶴唳雲端,為之怡然稱快。
余常於土墻凹凸處,花臺小草叢雜處,蹲其身,使與臺齊;定神細視,以叢草為林,以蟲蟻為獸,以土礫凸者為丘,凹者為壑,神遊其中,怡然自得。 陳太丘與友期 陳太丘與友期行,期日中,過中不至,太丘舍去。
去後乃至。 元方時年七歲,門外戲。
客問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與人期行,相委而去。”
元方曰:“君與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則是無信;對子罵父,則是無禮。” 友人慚,下車引之。
元方入門,不顧。 詠雪 謝太傅寒雪日內集,與兒女講論文義。
俄而雪驟,公欣然曰:“白雪紛紛何所似?”兄子胡兒曰:“撒鹽空中差可擬。”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風起。”
公大笑樂。即公大兄無奕女,左將軍王凝之妻也。
智子疑鄰 宋有富人,天雨墻壞。其子曰:“不築,必將有盜。”
其鄰人之父亦雲。暮而果大亡其財,其家甚智其子,而疑鄰人之父。
孫權勸學 壹日,見二蟲鬥草間,觀之,興正濃,忽有龐然大物,拔山倒樹而來,蓋壹癩蝦蟆,舌壹吐而二蟲盡為所吞。余年幼,方出神,不覺呀然壹驚。
神定,捉蝦蟆,鞭數十,驅之別院。 初,權謂呂蒙曰:“卿今當塗掌事,不可不學!”蒙辭以軍中多務。
權曰:“孤豈欲卿治經為博士邪(yé)!但當涉獵,見往事耳。 卿言多務,孰若孤?孤常讀書,自以為大有所益。”
蒙乃始就學。及魯肅過尋陽,與蒙論議,大驚曰:“卿今者才略,非復吳下阿蒙!”蒙曰:“士別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見事之晚乎!”肅遂拜蒙母,結友而別。
口技 京中有善口技者。會賓客大宴,於廳事之東北角,施八尺屏障,口技人坐屏障中,壹桌、壹椅、壹扇、壹撫尺而已。
眾賓團坐。少頃,但聞屏障中撫尺壹下,滿坐寂然,無敢嘩者。
遙聞深巷中犬吠,便有婦人驚覺欠伸,搖其夫語猥褻事,夫囈語,初不甚應,婦搖之不止,則二人語漸間雜,床又從中戛戛。既而兒醒,大啼。
夫令婦撫兒乳,兒含乳啼,婦拍而嗚之。夫起溺,婦亦抱兒起溺,床上又壹大兒醒,絮絮不止。
當是時,婦手拍兒聲,口中嗚聲,兒含乳啼聲,大兒初醒聲,夫叱大兒聲,溺瓶中聲,溺桶中聲,壹時齊發,眾妙畢備。滿座賓客無不伸頸,側目,微笑,默嘆,以為妙絕也。
既而夫上床寢,婦又呼大兒溺,畢,都上床寢。小兒亦漸欲睡。
夫茀聲起,婦拍兒亦漸拍漸止。微聞有鼠作作索索,盆器傾側,婦夢中咳嗽之聲。
賓客意少舒,稍稍正坐。 忽壹人大呼:“火起!”夫起大呼,婦亦起大呼。
兩兒齊哭。俄而百千人大呼,百千兒哭,百千犬吠。
中間力拉崩倒之聲,火爆聲,呼呼風聲,百千齊作;又夾百千求救聲,曳屋許許聲,搶奪聲,潑水聲。凡所應有,無所不有。
雖人有百手,手有百指,不能指其壹端;人有百口,口有百舌,不能名其壹處也。於是賓客無不變色離席,奮袖出臂,兩股戰戰,幾欲先走。
而忽然撫尺壹下,群響畢絕。撤屏視之,壹人、壹桌、壹椅、壹扇、壹撫尺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