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別康橋中,悄悄的 壹詞在詩中有哪些作用
詩的起筆輕快自然,詩人連用三個“輕輕的”,使我們仿佛感受到詩人踮著足尖,像壹股清風壹樣來了,又悄無聲息地蕩去。三個“輕輕的’,看似重復,然而正是在這種回環往復的韻律中,表露出難以割舍依戀不盡的細膩。這是某種近乎聖潔的心情,不是在告別地理上的康橋,而是在告別他理想中的那壹方凈土。三個“輕輕的”巧妙運用,還渲染出日暮黃昏之時的康橋寧靜的氛圍,頗有幾分“近鄉情怯”的味道。詩的結尾,詩人只將第壹節的詩句稍稍變動幾個字“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來;我揮壹揮衣袖,不帶走壹片雲彩。”“悄悄的”重復使用,使其既與第壹小節遙相呼應,形成詩歌旋律的整體美感,也寫出了環境的寂靜與優美,詩人依依惜別之中的惆悵與瀟灑,造成壹種靈動的藝術美。 “輕輕的我走了,正如我輕輕的來”“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來;我揮壹揮衣袖,不帶走壹片雲彩。”“輕輕的”,來康橋,“輕輕的”離開康橋,詩人反復地吟誦著,這種反復吟誦使詩作首尾呼應,形式成熟精致。但這“輕來“輕去”之間其實就是詩人情感思想隱喻性表現。“輕輕的來,輕輕的走”,“悄悄的走,悄悄的來”,不只是詩人外部行為動作,更主要指內部感受——精神、靈魂和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