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愛國詩句 - 陶淵明桃花源記寫作文

陶淵明桃花源記寫作文

1. 寫我怎樣看陶淵明的桃花源記的作文

讀完《桃花源記》後,我深深的被起吸引,陶淵明先生用淋漓盡致的字句構造了壹種安詳、寧靜的環境。

“逢桃花林,夾岸數百步,中無雜樹,芳草鮮美,落英繽紛”壹句讓人浮想連篇,仿佛我已身處於這篇幽幽桃花林之中。桃花盛開,勃勃生機,寧靜優雅,頓時使人飄飄渺渺、若已成仙。粉紅的桃花透著壹陣陣清香,無不使人忘卻憂愁與煩惱,只得靜靜的享受這大自然的美景。然而“便要(yāo)還家,設酒殺雞作食”又顯示出了桃花源人民的熱鬧。我又仿佛看見了男女老少紛紛來迎接這個外來人,妳爭我搶,熱熱鬧鬧。

陶淵明先生以武陵人誤入桃花源而道出了希望世間的和平。在當時這個黑暗、腐敗的社會中,“桃花源”的確是令人們向往的壹個地方。

說起和平,我不禁也想住入“桃花源”這個地方,在如今這個信息時代裏,到處是爾虞我詐、明爭暗鬥的。想起最近的以色列狂轟加沙這條消息,我越來越想住進那個能夠與人絕對和平***處的地方。

可是,“桃花源”永遠是不可能存在的,那不過是壹個美好的幻想。

現在的社會,腐敗、自私這些醜陋的東西在不知不覺中侵蝕了人類的心靈。甚至壹些人產生了征服世界的想法。這些看來無知、可笑的想法,卻塑造了壹個醜惡的人。

想到這,《桃花源記》的美好感覺頓時戛然而止,似乎感覺醜陋的思想逐漸籠蓋了湛藍的天空,籠蓋了孩子的笑臉,籠蓋了人類純潔的心靈。

但是,我們卻不能讓醜陋的思想繼續蔓延下去,我們因該努力去創造壹個全新的社會,把不幹凈的東西排斥出去。而現在的我們,則因該“兩耳不聞窗外事,壹心只讀聖賢書”,糾正生活中不良習慣,要善於與人和平相處,這樣就能挽回壹些失去的純潔與和平。

2. 陶淵明寫《桃花源記》的寫作意圖

《桃花源記》是陶淵明的代表作之壹,約作於永初二年(421),即南朝劉裕弒君篡位的第二年。這時作者歸隱田園已經16年了。年輕時的陶淵明本有“大濟蒼生”之誌,可是,他生活的時代正是晉宋易代之際,東晉王朝極端腐敗,對外壹味投降,安於江左壹隅之地。統治集團生活荒淫,內部互相傾軋,軍閥連年混戰,賦稅徭役繁重,加深了人民的剝削和壓榨。在國家瀕臨崩潰的動亂歲月裏,陶淵明的壹腔抱負根本無法實現。同時,東晉王朝承襲舊制,實行門閥制度,保護高門士族貴族官僚的特權,致使中小地主出身的知識分子沒有施展才能的機會。像陶淵明這樣壹個祖輩父輩僅做過壹任太守壹類官職,家境早已敗落的寒門之士,當然就“壯誌難酬”了。加之他性格耿直,清明廉正,不願卑躬屈膝攀附權貴,因而和汙濁黑暗的現實社會發生了尖銳的矛盾,產生了格格不入的感情。義熙元年(405),他倉促而堅決地辭去了上任僅81天的彭澤縣令,與統治者最後決裂,長期隱居田園,躬耕僻野。

他雖“心遠地自偏”,但“猛誌固常在”,仍舊關心國家政事。元熙二年六月,劉裕廢晉恭帝為零陵王,改年號為“永初”。次年,劉裕采取陰謀手段,用毒酒殺害晉恭帝。這些不能不激起陶淵明思想的波瀾。他從固有的儒家觀念出發,產生了對劉裕政權的不滿,加深了對現實社會的憎恨。但他無法改變、也不願幹預這種現狀,只好借助創作來抒寫情懷,塑造了壹個與汙濁黑暗社會相對立的美好境界,以寄托自己的政治理想與美好情趣。《桃花源記》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產生的。

賞析文章開端,先以美好閑靜、“芳草鮮美,落英繽紛”的桃花林作為鋪墊,引出壹個質樸自然的化外世界。在那兒,壹切都是那麽單純,那麽美好。沒有稅賦,沒有戰亂,沒有沽名釣譽,沒有勾心鬥角。甚至連壹點吵吵嚷嚷的聲音都聽不到。人與人之間的關系也是那麽平和,那麽誠懇。造成這壹切的原因,作者沒有明說,但從“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壹句中已隱約透露了消息:原來歸根結蒂,是因為沒有壹個高踞人民頭上為私利互相攻伐的統治集團。這個幻想中的桃源世界,對生活在虛偽黑暗、戰亂頻繁、流血不斷的現實世界中的人們來說,無疑是令人神往的。作者的簡凈筆觸,恰如其分地表現出桃花源的氣氛,使文章更富有感染力。當然,這種理想的境界在當時現實中是不存在的,只是作者通過大同社會的構想,藝術地展現了大同社會的風貌,是不滿黑暗現實的壹種精神寄托。

桃花源中的家庭多為主幹家庭(三代同堂),從“其中往來種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黃發垂髫,並怡然自樂。”從“男女”、“黃發”、“垂髫”這三個詞便可以看出此點。

文章的結構也頗有巧妙之處。作者借用小說筆法,以壹個捕魚人的經歷為線索展開故事。開頭的交代,時代、漁人的籍貫,都寫得十分肯定,似乎真有其事。這就縮短了讀者與作品的心理距離,把讀者從現實世界引入到迷離惝恍的桃花源。相反,如果壹開頭就是“山在虛無縹緲間”,讀者就會感到隔遠,作品的感染力也就會大打折扣。“不足為外人道也”及漁人返尋所誌,迷不得路,使讀者從這朦朧飄忽的化外世界退回到現實世界,心中依舊充滿了對它的依戀。文末南陽劉子驥規往不果壹筆,又使全文有余意不窮之趣。

3. 有關陶淵明寫的《桃花源記》的後記文章 不同的兩篇 每篇500字以上

秋來草木枯黃,晴空白鶴,實為遊歷山澤之季。前月得閑,約好友壹人,沿江而行,只為閑逸舒懷。不知行路之遠,晌午之時,惟見壹山,入山所見,實是驚心。

既入山,見屋舍數眾,如有人煙,細察之,皆殘垣斷壁,裂石碎瓦,獨有大屋壹,疑為廟堂。前往觀之,則不聞雞犬之聲。遠望屋後,土地若幹,荒草枯葉,蕭索甚矣,壟溝依稀,恰似良田。枯桑苦竹者,任意生之,具為野相。既曰:枯竹荒草傍斜陽,孤村野路秋風涼。淒厲索然,非筆墨能及也。

余甚異其村中無人,既貿入大屋,惟見壹卷置於臺上。得卷,拂塵觀之,遂為此荒村家史也。

卷曰:“秦王政二十壹年,亂賊做於天下,民不得生。自家先人既率妻子邑人尋避世之所,逢桃花林,入山茍活,不復出焉,遂與外人間隔。春秋往復,後獨有壹漁人往,即曰此乃晉太元也,時此桃花源村自耕自作,邑人具血脈相通,黃發垂髫,並怡然自樂。漁人停數日,辭去,後遂無問津者。

不知星移鬥轉,百年之後,邑人具惡之。壯者奪人之食而不力於田,使老無所終,幼無所養。奪人性命,竊人財物,惡 *** 子者皆無律戒束之,盜竊亂賊橫行,勤於田者食不果腹,故無人力於農。十年已矣,良田美池桑竹之屬具不復存。哀鴻遍野,土地荒蕪,甚於秦時之亂也。吾自亂以來,即夜閉人耳,逾此桃林,十載之後,復來此地,作此卷以記事,若有緣者見之,可警世人。”

卷後署名者,曰甘棠。

閱必,掩卷沈思。桃源者,與世間隔,閉而不通。無幹戈戰亂,無刻薄賦稅,實民之興矣。然得此終,可謂人心之實像,皆為利己。若無戒律束之,則無論手段,既以獲利。輕則盜竊亂賊,重則血染幹戈。故說喧囂人世皆為壹個利字,倘有國律家法,則手段文明,若非如此,可窺桃源。

又雲,天下之事,皆有可比,方有所興。桃源隔世,未與世人有比,故無有可興。春種秋收,漁桑自足。千載如此。故桃源之興亡,天意也,吾等凡夫俗子,事出皆為己利,勞碌此生,未能超然。此為桃源之解也,不足為奇。

余憶元亮之《桃花源記》,獨記其興繁之時,不知其後如何。余今幸而入此桃源,知其因果,獨做此記,壹來完其始終,二來警醒自身。筆墨至此,欲泣而無淚矣……

上壹篇>>; 桃花源記翻譯 (4) 下壹篇>>; 世界著名的通訊社

類別:後記┯┰ | | 添加到搜藏 | 分享到i 貼吧 | 瀏覽(469) | 評論 () 網友評論該篇文章沒有任何評論。

發表評論

內 容:

取消回復

相關文章桃花源記

桃花源記說課稿

4. 根據陶淵明的《桃花源記》《歸去來兮辭》寫壹篇作文

陶淵明的飄淡,即使到了今天,也仍能從幾頁文字中讀出,壹種隱逸之美。

他就是隱士,在殘破簡陋的草廬裏也能飲酒賦詩自得其樂的人。 很難想象,在壹個無米無炊的境地怎麽才能活得如此自在。

沒有大悲大怨,反而還透出幾分樂的味道。也許這正是陶淵明之所以為陶淵明的原因吧!東晉,壹個遙遠且陌生的年代,從容不迫地走出了中國文化屈指可數的幾個人物,陶淵明首當其沖。

《桃花源記》,《歸去來兮辭》無不是膾炙人口的佳文,而每壹篇的內容雖不壹樣,但作者對美好的向往卻始終如壹。正因為這種追求,他才毫不猶豫地辭官隱居。

後來的中國文人仕途失意時首先想到的便是陶淵明,蘇東坡也曾說過“淵明吾師也”是否也是因此?恐怕更多程度上還是他的文章吧!陶淵明從來就是為自己而寫,這在中國是為數不多的。因為隱居才可能這樣,以此來舒展自己。

讀別人文章的時候,總覺得有壹道門檻客客氣氣地把人擋在外面,而讀陶淵明的,卻就像在叩問自己的心靈,使得心靈深處無法表達的部分得以舒緩。正是這種心靈的***鳴,才讓這千百年來無數的士大夫這麽推崇陶淵明。

陶淵明的文章就像是冷雨的街頭永遠溫馨的客棧,暴雨狂風大海上的安寧港灣。 可以這樣說,整部中國歷史上像陶淵明這樣的,僅此壹人。

上古隱士的殘文斷章古怪而深奧,竹林七賢又有壹股反叛的情緒。論隱士之文,陶淵明是當之無愧的無冕之王。

當然,在西方還是找得出相似的,在千年後的美國,梭羅獨自來到了瓦爾登湖旁住下,像極了當年的陶淵明。而他的《瓦爾登湖》也與陶淵明的意向有異曲同工之妙。

在陶淵明身上,我看到了很多人的影子以及那早已消散的品格。可是這樣的人現在卻越來越少,這不可謂不是壹個悲哀。

當看著陶淵明的《歸去來兮辭》時,是否聽到了壹個高亢嘹亮的聲音在舒嘯?“歸去來兮,田園將蕪胡不歸?”。

5. 幫我寫壹篇作文吧《我心目中的桃花源》O

我心中的桃花源是壹個舉世無雙,風景優美的地方.在那的山峰十分的獨特,既險峻陡峭,但又秀美壯觀,山巒起伏,好似綠色的波瀾,十分的令人賞心悅目,山峰高不可攀,似壹把利劍直指雲霄,且山上,有壹條瀑布從山上直奔而下,飛流萬丈,好象壹條堆了霜雪的白練,飛珠亂濺,令人嘆為觀止.山上還有許多奇珍異獸,都能與人和睦相處.從山上奔流直下的瀑布下有壹條河流,如壹條逶迤的玉帶在群山之中蜿蜒盤旋,河岸兩旁有桃樹林,開滿桃花,花瓣從樹上落到河面上,仿佛給河流鋪上了壹塊粉紅色的地毯,散發著獨特的魅力.河岸邊的桃花壹大簇壹大簇的開著,大片大片,如粉紅色的火焰,熊熊的燃燒著,永不停息.壹年四季,樹上都掛著碩大無朋的桃子,伸手即可拿到.這條河水清可見底,纖塵不染.其中有許多的遊魚在嬉戲,其中有許多的魚竟然都是美麗異常錦鯉呢!這條河有壹個美麗的名字----彩帶河在河岸旁的桃林附近,有壹塊寬敞無比的草原,也有壹個好聽的名字叫彩虹草原.因為這片草原之上時常出現壹到亮麗無比的彩虹,閃爍著那美麗的七色的光輝.這塊草地綠油油的,綠的是那麽的養眼,好似壹塊碧綠的翡翠,上面開著五顏六色的小野花,野百合,車前草,野矢菊,勿忘我~等等.像星星眨著它的小眼睛.別提有多有趣了.草兒細細的,軟綿綿的如壹塊漂亮的綠絨毯,躺在上面,清風吹拂著妳,嗅著百花的芬芳,聽著小鳥的啼叫,可以立即使妳安然入睡.我心中的桃花源,也有村落.在村落裏,返樸歸真,沒有工廠的塵煙,有清新的空氣可以呼吸,天空是那麽的蔚藍,還漂浮著朵朵白雲,沒有鋼筋混凝土建成的高樓大廈,只有草舍茅屋,在這裏看日出日落是壹種享受,這真是壹幅美好的鄉村風景圖.人們鄰居之間,和和美美,從不發生紛爭.且都是壹群善良的村民,他們互相團結,互相依靠,對外人也如對自家的人壹樣親切.村裏的人奮發向上,欣欣向榮,他們永遠都是快樂的人,永遠都是淳樸的.心中的這個桃花源是長存於我的心中的,希望我心中的桃花源總有壹天能夠實現,但現在就讓它成為我心中的壹的美好的幻想吧!給分哦。

6. 《桃花源記》

自從讀了陶淵明的《桃花源記》,我就壹直幻想有朝壹日,哪位好心的神仙見我對桃花源的迷戀,感動了,帶我去看看桃花源,哪怕壹眼也好,我就滿足了.可童話究竟是童話,桃花源只是陶淵明的壹個理想而已.我也希望現實生活中的世界,能像桃花源這個幻想世界壹樣,人人和睦相處,可童話與現實總是有差距的.就說那天從將軍山回來,乘88路車,從終點站上車時,人人都想搶到位子坐,於是,有的人把自己的包從窗口扔進某個座位占位;有的把守車門,不讓別人接近.那車門壹開啊,嘩壹下,人們爭先恐後的擠,壹位婦女,為了能占到位,不顧個人尊嚴,冒著人們的譴責,雙手死死的把住車門,不讓別人上車,連聲叫:“寶寶,妳上,幫媽媽搶個位呀……”人們見了,有的壹笑置之,有的破口大罵這婦女……總之,大家這個吵,那個叫,甚至有的人為了座位,竟動手了.這與童話中的和睦世界形成了鮮明的對比.在《桃花源記》裏,陶淵明構思了壹個環境優美的世界,可在現實中,環境汙染已成為當今社會的壹大難題,胡亂砍伐樹木,往河裏排放廢水……今年春節,我們壹家去夫子廟玩,看見那剛經治理過的才變清澈的秦淮河中央有壹個怪東西,原來是壹排汙管道,為了不使秦淮河再受汙染,臨近秦淮醫院和生活區的壹片河水都用上了排汙管道,讓廢水經過排汙管道過濾成清水再流進秦淮河.當時,我聽了,心中真不是滋味.環境汙染真是太厲害了!《桃花源記》裏,那桃花源是壹個和平世界,沒有戰爭.但現實生活中,地球上戰亂頻繁,什麽“中東戰爭”“9·11”事件……使得無辜的老百姓淪為難民,家破人亡.和桃花源真是無法相比.時間壹天天過去,春去秋來,時光荏苒.可是環境汙染依舊,人們爭吵依舊,地球上戰亂依舊,我的“桃花源夢”何時才能成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