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閱讀下面壹首詩,回答問題。(6分) 送柴侍禦 王昌齡 流水通波接武岡,送君不覺有離傷。青山壹道同雲雨,明月何曾是兩鄉。 第二句中有“不覺有離傷”之語,詩人當真沒有離傷麽?三四句於送別詩中另辟蹊徑,妳認為妙在何處? 答:詩人未必沒有離傷,但為了寬慰友人,不得不用樂觀的語言減輕對方的離愁。三四兩句化遠為近,化“兩鄉”為“壹鄉”,蘊涵了人分兩地,情同壹心的深厚情誼。
3、閱讀下面壹首詩,完成後面的問題。 臺 城 韋莊 江雨霏霏江草齊,六朝如夢鳥空啼。無情最是臺城柳,依舊煙籠十裏堤。 註釋韋莊(836——910),晚唐京兆杜陵(今陜西西安)人。 (1) 這是壹首憑吊六朝古跡的詩。詩人為什麽說“臺城柳”“無情”? 答:因為雖然六朝的繁華已如夢遠逝,而臺城柳卻依舊逢春即枝繁葉茂,不管人世滄桑、人間興亡,總是給人以欣欣向榮之感,以它的繁榮茂盛和臺城的荒涼破敗,以它的終古如斯和六朝繁華如夢轉瞬即逝作鮮明對比,因此詩人說它“無情”。(答出“六朝如夢鳥空啼”,而臺城柳“依舊煙籠十裏堤”,這種物是人非的對比關系,表述流暢連貫即可。) (2)有人說詩人在憑吊古跡時流露出濃重的對時事的感傷情緒,妳是否同意這種說法?為什麽? 答:同意。因為詩人身處晚唐,此時的唐王朝全面走向衰落,昔日的繁華已蕩然無存,如夢壹場,取而代之的是兵荒馬亂民不聊生。詩人憑吊臺城古跡,回顧六朝舊事,今之視昔如來者視今,六朝的先盛後衰的命運使詩人聯想到唐王朝,懷古傷今。(答出詩人懷古傷今的晚唐情結,表述流暢連貫即可。)
4、閱讀下面的詩歌,完成後面的題目。(6分) 村 夜 白居易 霜草蒼蒼蟲切切,村南村北行人絕。獨出門前望野田,月明蕎麥花如雪。 (1)詩人的心情發生了怎樣的變化?這首詩是怎樣表達這個變化的? 答:孤獨寂寞——想排遣煩悶——由於驚喜而忘了孤寂。詩人借景物的變換寫出感情的變化。 (2)《唐宋詩醇》稱白居易的《村夜》:“壹味真樸,不假妝點,自具蒼老之致,七絕中之近古者。”妳認為這樣的評價合理嗎?為什麽? 答:合理。本詩采用白描手法,描寫了鄉村秋夜的淒清和村外田野月光朗照的優美,用自然景物的變換來體現詩人情感的變化,寫得不著痕跡,樸實無華,余味無窮。
5、閱讀下面壹首唐詩,然後回答問題。(6分) 獨 不 見 沈佺期 盧家少婦郁金堂,海燕雙棲玳瑁梁。九月寒砧催木葉,十年征戍憶遼陽。 白狼河北音書斷,丹鳳城南秋夜長。誰為含愁獨不見,更教明月照流黃。 [註]“九月”句意思:寒風吹落木葉,婦人們為征夫準備冬衣。“流黃”:壹種絹,此處指帷帳。 (1)簡要概括這首詩的內容並指出作品的社會意義。(2分) 答:描寫少婦思念征夫的情景,從壹個側面反映了戰爭給人們帶來的疾苦。 (2)簡要分析這首詩的寫作手法及其作用(任意確定兩個特點,適度展開)。(4分) 答: 以“海燕雙棲”反襯少婦的孤獨;用“秋夜長”的細節刻畫少婦的寂寞難眠;用“明月照流黃”烘托少婦的愁思;少婦居室之美與思夫之愁形成鮮明對比,突出少婦精神上的痛苦;寒砧聲、落葉聲烘托少婦思念,悲傷的心情;人物心情與環境氣氛密切結合;運用多種修辭手法。(其它說法言之成理,自圓其說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