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愛國詩句 - 觀滄海原文及翻譯註解

觀滄海原文及翻譯註解

《觀滄海》是東漢末年詩人曹操創作的壹首四言詩。下面是我收集整理的觀滄海原文及翻譯註解,歡迎閱讀參考!

觀滄海原文及翻譯註解1

觀滄海全文(原文):

東臨碣石,以觀滄海。

水何淡淡,山島竦峙。

樹木叢生,百草豐茂。

秋風蕭瑟,洪波湧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漢燦爛,若出其裏。

幸甚至哉,歌以詠誌。

觀滄海全文翻譯(譯文):

東行登上碣石山,來觀賞那蒼茫的海。

海水多麽寬闊浩蕩,山島高高地挺立在海邊。

樹木和百草叢生,十分繁茂,

秋風吹動樹木發出悲涼的聲音,海中湧著巨大的海浪。

太陽和月亮的運行,好像是從這浩瀚的海洋中發出的。

銀河星光燦爛,好像是從這浩瀚的海洋中產生出來的。

我很高興,就用這首詩歌來表達自己內心的誌向。

觀滄海字詞句解釋(意思):

1.臨:登上,有遊覽的意思。

2.碣(jié)石:山名。碣石山,河北昌黎碣石山。公元207年秋天,曹操征烏桓得勝回師時經過此地。

3.滄:通“蒼”,青綠色。

4.海:渤海。

5.何:多麽。

6.淡淡(dàn dàn):水波搖動的樣子。

7.竦峙(sǒng zhì):聳立。竦 ,通聳,高。

8.叢生:指草木聚集在壹處生長。豐茂:指茂盛,茂密。

9.蕭瑟:樹木被秋風吹的聲音。

10.洪波:洶湧澎湃的波浪。

11.日月:太陽和月亮。

12.若:如同.好像是。

13.星漢:銀河,天河。

14.幸:慶幸。

15.甚:極點。

16.至:非常。

17.詠誌:即表達心誌。

18.幸甚至哉:真是慶幸。

19.詠:歌吟。

20.誌:理想。

21.歌以詠誌:以歌表達心誌或理想。

觀滄海賞析(鑒賞):

這首詩是曹操北征烏桓勝利班師,途中登臨碣石山時所作,詩人借大海的雄偉壯麗景象,表現了開闊的胸襟,抒發了統壹中原建功立業的抱負。

曹操這首《步出夏門行·觀滄海》準確生動地描繪出海洋的形象,單純而又飽滿,豐富而不瑣細,好像壹幅粗線條的炭筆畫壹樣。尤其可貴的是,這首詩不僅僅反映了海洋的形象,同時也賦予它以性格。句句寫景,又是句句抒情。既表現了大海,也表現了詩人自己。詩人不滿足於對海洋做形似的摹擬,而是通過形象,力求表現海洋那種孕大含深、動蕩不安的性格。海,本來是沒有生命的,然而在詩人筆下卻具有了性格。這樣才更真實、更深刻地反映了大海的面貌。

此詩是借景抒情,把眼前的海上景色和自己的雄心壯誌很巧妙地融合在壹起。《步出夏門行·觀滄海》的高潮放在詩的末尾,它的`感情非常奔放,思想卻很含蓄。不但做到了情景交融,而且做到了情理結合、寓情於景。因為它含蓄,所以更有啟發性,更能激發我們的想像,更耐人尋味。過去人們稱贊曹操的詩深沈飽滿、雄健有力,“如幽燕老將,氣韻沈雄”,從這裏可以得到印證。全詩的基調為蒼涼慷慨的,這也是建安風骨的代表作。

《步出夏門行》,又名《隴西行》,屬漢樂府中《相如歌·瑟調曲》。“ 夏門”原是洛陽北面西頭的城門,漢代稱夏門,魏晉稱大夏門。古辭僅存“市朝人易,千歲墓平”二句(見《文選》李善註)。《樂府詩集》另錄古辭“邪徑過空廬”壹篇寫升仙得道之事。曹操此篇,《宋書 · 樂誌》歸入《大曲》,題作《碣石步出夏門行》。從詩的內容看,與題意了無關系,可見,只是借古題寫時事罷了。詩開頭有“艷”辭(序曲),下分《觀滄海》、《冬十月》、《土不同》、 《龜雖壽》四解(章)。當作於公元207年(建安十二年)北征烏桓得勝回師途中。

觀滄海原文及翻譯註解2

觀滄海

作者:曹操

東臨碣石,以觀滄海。

水何淡淡,山島竦峙。

樹木叢生,百草豐茂。

秋風蕭瑟,洪波湧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漢燦爛,若出其裏。

幸甚至哉,歌以詠誌。

註釋

(1)臨:登上,有遊覽的意思。

(2)碣(jié)石:山名。碣石山,在現在山東省濱州市無棣縣碣石山。公元207年秋天,曹操征烏桓時經此地。

(3)滄:通“蒼”,青綠色。

(4)海:渤海

(5)何:多麽

(6)淡 淡(dàn dàn):水波搖動。

(7)竦 峙(sǒng zhì):高高聳立。竦 ,通聳,高。

(8)蕭瑟:草木被秋風吹的聲音。

(9)洪波:洶湧澎湃的波浪

(10)日月:太陽和月亮

(11)若:如同。

(12)星漢:銀河。

(13)幸:慶幸。

(14)甚:極點。

(15)至:非常,

(16)幸甚至哉:真是慶幸。

(17)詠:歌吟

(18)詠誌:即表達心誌。

(19)誌:理想

(20)歌以詠誌:以詩歌表達心誌或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