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愛國詩句 - 那個寫《大叔和我們的生活》的作家周濤的資料

那個寫《大叔和我們的生活》的作家周濤的資料

[編輯本段]作家周濤

(1)筆 名: 常新

性 別: 男

出生年月: 1929/11/21

民 族: 漢

1946年7月2日參加革命工作,歷任人民解放軍部隊助理編輯、記者;(參加抗美援朝)轉業後擔任高等學校教員、講師、副教授、教授等職。1991年6月離體後未從事紀實性文學創作和理論研究。已發表的文學作品與理論文章***70余篇,不足百萬字。著有《中國第壹位鐵路工程師詹天佑》、《人民音樂家冼星海》、《歷史性的轉折》(抗美援朝紀實)、《麥克阿瑟與朝鮮戰爭》、《報告文學的社會價值與價值取向》、《報告文學的典型化特征》、《在寫作中學會寫作》。

(2)周濤,1946年生,詩人、散文家。祖籍山西,在京發表,少年隨父遷徙新疆。1969年畢業於新疆大學中文系,現為新疆軍區創作室主任。 出有詩集、散文集二十余種,曾獲全國詩集獎,第壹屆魯迅(散文)獎和全軍八壹獎等。生性隨和偶有固執,小事認真大事糊塗;平生無大誌,詩是否家事。如此而已 ,死而後已。

曾經以寫邊塞詩而出名的周濤,如今卻成為了壹位名符其實的散文家,甚至,其散文的成就已經超越了他的詩歌。詩人寫散文,在拜倫看來,那就是壹種墮落。然而,成就散文家的周濤沒有因此而墮落,寫散文讓他找到了壹個更能表現自己才華的領域和便捷表現生命感悟的文體,其獨特的創作對當代散文產生的極其深刻的影響。回過頭來看,周濤棄詩而寫散文,其前身畢竟是詩人,那麽,詩人的氣質使他的散文也就難免不受詩的影響,或者說,周濤散文造就他成為壹位西部自然的歌者,其散文創作的題材的局限也就不免與詩有所聯系。

新邊塞詩代表人物--周濤

周濤:1946年3月15日出生,中國著名詩人、散文家。祖籍山西,在京啟蒙,少年隨父遷徙新疆。1969年畢業於新疆大學中文系,現為新疆軍區創作室主任。

目前出版詩集、散文集20多種,深得讀喜愛。曾獲全國詩集獎和全軍八壹獎,1998年獲首屆魯迅文學獎,系新邊塞詩的代表人物。同時也是當代中國最具個性魅力和文學氣質的優秀作家。

[編輯本段]文壇奇才——周濤

作者:張孝成

初次見周濤是在壹次晚宴中。周濤話語不多,很含蓄。這與外界的傳聞有很大差異。當時,傳聞最多的是說周濤狂傲。還舉出例子說:周濤曾放話,剛出版的《周濤自選集》是全國最好的;《周濤詩歌朗誦會》也是全國最好的。著名作家賈平凹就曾手書:狂濤。

再次見到周濤是在他的作品研討會上。各位名家大腕各抒己見,表達對周濤其人、其文的看法。周濤仍然是含蓄地坐在壹旁。

求證周濤是否說過:自己的什麽、什麽作品是全國最好的。他點頭承認:說過,而且在電視上說的。但又補充到:那兩個例子多少有點斷章取義的味道。完整的應該是:《周濤自選集》是全國最好的,當然不是唯壹的;《周濤詩歌朗誦會》也是全國最好的,當然就我所知。

盡管是解釋,話語還是透露出自詡的味道。那麽,名家大腕又是怎麽看周濤的呢?

著名學者余秋雨說:“周濤對我來說是遠方的山,就個人而論,我相信他與我的壹些個人的成長經歷和人生風格有壹些差別。但是這個差別就是互相仰望的理由,互相驚訝的理由。在中國文化的發展過程中,新疆文化的地位肯定高於人們所想象的那樣的地位。我相信新疆這塊地方,或者比新疆更大的地方是中華文化拓展自己生存空間,然後改變自己存在本質的壹個前沿。我想周濤的意義就在這,他把這塊土地上曾經有過的時間意義上的壹種力量和他本來所具有的壹種空間意義上的力量組合起來了,組合在壹個生命體上,變成壹種當代話語。而這種當代話語不是壹般意義上的采風,而由於它通過自己的生命來體現,所以壹直保持著壹種高貴。”

周濤壹米八零,高大、挺拔。給人的印象是天庭飽滿、膚色白凈而透紅,尤其是雙眼有神。穿上軍裝,再作些動作,非常的儒雅。有人因此說周濤是“儒將”。不過周濤確實是儒將,才華橫溢的文職將軍。

從軍二十多年,他先後出版詩集、散文集36部,曾榮獲第二屆、第三屆、第七屆中國人民解放軍文藝獎,全國詩集、散文集獎和魯迅文學獎等多種獎項。2002年,又破格獲部隊文職二級資格證書,相當於少將級別。

有人說周濤是奇才。周濤不認可也沒有否認。不過有文學天賦那是從小就表現出來了。

周濤的父親回憶說:小時候,周濤愛看小人書,《嶽飛傳》、《水滸傳》、《三國演義》等等不壹而足。上中學時,他的語文最為出色,作文常常被老師當作範文朗誦。

直至大學畢業,在喀什下鄉、到伊犁當兵、寫詩、作文,周濤的才華真正顯露出來。1979年,36歲的周濤以壹首長詩《八月的果園》的出版而嶄露頭角,從此壹發不可收拾。《牧人集》、《神山》、《鷹笛》、《野馬群》《雲遊》等詩集壹本接著壹本,特別是詩集《神山》的出版廣受好評,並壹舉獲得第二屆全國新詩獎和第二屆全軍文藝獎。

周濤在詩歌創作中對邊疆文化和民族性格作了深入研究。他的詩融邊塞風光和少數民族民間故事為壹體,敘事、抒情相結合,刻畫了生活在新疆的各民族的不同性格特點。

原《西部文學》的主編鄭興富認為:“周濤對新疆各族人民的生活、風俗習慣、民族心理實踐感情比較豐富,對生活觀察細致入微,並能從中發掘出詩意,塑造了鮮明的歷史形象。”

同時,作為軍旅作家,周濤又在他的詩作中融入了太多的英雄情結。周濤說,他是壹位部隊詩人,“我的繈褓是壹件單薄的軍衣”。詩作《神山》、《鷹之擊》、《山嶽山嶽 叢林叢林》、《生命裏有壹段當兵的歲月》、《軍人素質》等等都凝聚著詩人無限的部隊情節。

周濤出道晚,但成名快。20世紀80年代中期,周濤就以他的詩成為“新邊塞詩”的領軍人物。他的詩“以其粗獷、雄奇、剛健、深沈悲壯的藝術風格豐富了當代人的審美空間,開了壹代詩風”。有人說他成為“繼李瑛之後,對軍旅詩整體格局發生過較大影響的承前啟後的代表性人物”。

周濤說:“新疆這個地方本身就是壹首大詩。它自古到今養育了無數的詩人。在新疆這樣壹塊土地上生活,呼吸著新疆芬芳的塵埃,接觸了新疆各族人民群眾樸實、勤勞、善良的品格,還有新疆軍區10萬官兵單純、歡樂、開朗、勇敢的性格潛移默化對我周濤的詩文產生很大影響。這是壹個磁場,在這個磁場裏生活的人,他不能不受到這個巨大磁場的影響。它滲入到妳的血液中、滲入到妳的靈魂中,使妳和這塊土地融為壹體,所以說我有幸成為我們新疆這個巨大詩歌鏈、歷史鏈的壹節,感到非常的榮幸。”

周濤是詩人,他很看重詩。然而,就在他的詩歌創作達到顛峰時,卻又轉攻散文創作。有人為之惋惜。周濤說:我花了20年經歷過通徹心脾的疑惑、思考、實踐、尋找,真正完成了詩。但我忽然發現,在詩的領域內我的對手太強了,他們以驚人的洞察力和才氣以及對現實的直覺把握,向我擺出壹個又壹個陣勢,竟是壹些我前所未見的棋局。

事實上,周濤的散文比他的詩更有影響力。在壹本《周濤大寫意》的書中,評價周濤散文的作品遠遠多於他的詩,在眾多文學大家的眼裏,周濤更是壹個散文家。盡管是詩把周濤引向文壇;盡管周濤對詩壹往情深,無限眷戀。

出版界更喜歡周濤的散文。20世紀90年代以來,周濤先後結集出版了《稀世之鳥》、《遊牧長城》、《兀立荒原》、《西部的紋脈》、《天似穹爐》等20多部散文集,散文讓周濤從壹個高峰邁向了另壹個高峰。

人民文學主編韓作榮評價周濤:周濤是異常聰明的,他審時度勢、見好就收,及時調整自己的寫作線路,進入文學創作最薄弱的領域,竟然壹發而不可收,以其作品的質量和數量成為當代卓有影響的幾位散文大家之壹。

周濤寫詩成為詩人,寫散文成為散文家。周濤的書畫作品也小有名氣,繪畫作品曾在全國性報刊發表,書法作品還入選中南海“三百名人書畫展”,與齊白石、張大千等人的字畫同展。最年,周濤又改寫小說,並已陸續發表。但周濤常說的壹句名言卻是:壹個人壹生只能做壹件事。

周濤解釋說:壹個人壹生只能做壹件事,主要想表達的是壹種堅定性。當妳把心血投入壹件事中的時候,要經的起風吹草動。做壹件事只需努力去做就行了,不要想那麽多。蠶吐絲時如果盡想的是自己吐出來的絲能不能用來織皇帝穿的綢袍,恐怕絲未吐出來就先愁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