割袍斷義的出處和意義具體是什麽?
“割袍斷義”即“管寧割席” 「管寧割席」的故事,載於《世說新語·德行》 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德行》: 管寧、華歆***園中鋤菜,見地有片金,管揮鋤與瓦石不異,華捉而擲去之。又嘗同席讀書,有乘軒冕過門者,寧讀如故,歆廢書出看。寧割席分坐,曰:「子非吾友也。」 「譯文」 管寧好學,結交了幾個後來很著名的學友,壹個叫華歆,壹個叫邴原,三個人很要好,又很出色,所以當時的人把他們比為壹條龍,華歆是龍頭,邴原是龍腹,管寧是龍尾,他們最尊敬的大學者是當時著名的陳仲弓,陳仲弓的學識行為成了他們的追求目標。 但是,龍頭華歆和龍尾管寧之間,曾發生過壹件著名的絕交事件,後人稱之為“管寧割席”,這是出於《世說新語》記載。 當時,他們求學的時候,常常是壹邊讀書,壹邊勞動,正是所謂的知行合壹,並不是壹味的書呆子。有壹天,華歆管寧兩個,在園中鋤菜,說來也巧了,菜地裏頭竟有壹塊前人埋藏的黃金,鋤著鋤著,黃金就被管寧的鋤頭翻騰出來了。 金子誰不喜歡呀!但是華歆管寧他們平時讀書養性,就是要摒出人性中的貪念,見了意外的財物不能動心,平時也以此相標榜。所以這時候,管寧見了黃金,就把它當做了磚石土塊對待,用鋤頭壹撥就扔到壹邊了。 華歆在後邊鋤,過了壹刻也見了,明知道這東西不該拿,但心裏頭不忍,還是拿起來看了看才扔掉。這件事說明,華歆的修為和管寧比要差著壹截。 過了幾天,兩人正在屋裏讀書,外頭的街上有達官貴人經過,乘著華麗的車馬,敲鑼打鼓的,很熱鬧。管寧還是和沒聽見壹樣,繼續認真讀他的書。華歆卻坐不住了,跑到門口觀看,對這達官的威儀艷羨不已。車馬過去之後,華歆回到屋裏,管寧卻拿了壹把刀子,將兩人同坐的席子從中間割開,說:“妳呀,不配再做我的朋友啦!”後世的所謂割袍斷義,劃地絕交,就是從這裏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