隴上江南
-----------------------------------------------------?
在祖國內陸腹地,秦巴山地西部與青藏高原東側邊緣交匯地帶,有壹個古老而神奇的地方。這裏山川秀麗,氣候溫潤,森林茂密,資源富集,物華天寶,人傑地靈。這就是扼甘陜川三省要沖,素稱“秦隴鎖鑰,巴蜀咽喉”,被人們贊譽為“隴上江南”的甘肅省隴南市。
隴南市位於甘肅省南陲,東連陜西,南接四川,西鄰甘南藏族自治州,北依定西市和天水市,地理坐標在東經104°1′--106°35′,北緯32°38′――34°31′之間。東西長221公裏,南北寬220公裏,總面積2.79萬平方公裏。全市轄武都、宕昌、文縣、成縣、康縣、徽縣、西和、禮縣、兩當等9個縣,242個鄉鎮,3423個村民委員會,54萬戶,250萬人口。境內有漢、回、藏等21個民族成份,7個民族鄉,少數民族人口5萬多人。市政府駐武都區城關鎮。
形態多異的地形地貌
------------------------------------------------------------------
隴南地處西秦嶺東西向褶皺帶發育的隴南山地,位於我國階梯地形的過渡帶。她的西部向甘南高原過渡,北部向隴中黃土高原過渡,南部向四川盆地過渡,東部與陜西秦嶺和漢中盆地連接。全市地勢西北高,東南低。境內高山、深谷、丘陵、盆地依次分布,錯落相間,形成獨具特色、錯綜復雜的壯美景觀。北部西禮山地呈現低山寬谷的黃土地貌,海拔1800米上下;東部徽成盆地介於北秦嶺和南秦嶺之間,長百余公裏,寬數十公裏,呈現丘陵寬谷地形,海拔1000米左右;西南部為高中山與峽谷地,高峻山嶺與深陷河谷錯落相接,對比顯著,“舉頭峻峭嵯峨,側耳波濤洶湧”,相對高差達1000米以上。自西北至東南,由大拉梁、岷峨山(海拔3552米)等高山經銀洞山(海拔2468米)、牛頭山(海拔2224米)等中山而至斷頭山(海拔1804米)和金子山(海拔1824米)等低山,重巒疊嶂,崖壁陡絕,角峰鋸脊,石骨嶙峋。其間河谷幽深狹長,深切曲流十分發育,多急流險灘和瀑布。峽谷中高岸陡崖,峭立如壁。谷旁多狹窄的沖積平原斷續出現,其中武都平原綿長近50公裏,寬不過1公裏。周邊山峰:北為長江黃河分水嶺之大拉梁和岷峨山,東有甘陜邊界的透馬駒山,西有與甘南相鄰的蔥地山,南為甘川分界的摩天嶺。最高峰雄黃山,海拔4187米,座落在文縣西北部的屯寨鄉境內。最低點罐子溝,海拔550米,位於文縣東南部的中廟鄉境內,亦為甘肅省海拔最低點。
縱橫密布的江河溪流
-----------------------------------------------------------------
隴南是甘肅唯壹的長江流域地區。境內既多山,又多水,且山有多高,水有多高,崇山峻嶺間,處處溪水跌宕,飛瀑流泉。全市河流均系嘉陵江水系,壹級支流有白龍江、西漢水等48條,總長1297公裏;二級支流有白水江、岷江等751條,總長4756公裏;三級支流有1651條,總長4313公裏;四級支流有1312條,總長3428公裏。百川爭流,河網縱橫,河流密度達到每平方公裏0.5條。主要江河:嘉陵江幹流,流經兩當、徽縣東南部,境內流程86.2公裏,年徑流量22億立方米,流域面積2556平方公裏。西漢水,為嘉陵江上遊壹級支流,流經禮縣、西和、成縣、康縣等4縣,境內流程205.6公裏,年徑流量16.7億立方米,流域面積9569平方公裏。白龍江,是嘉陵江上遊的最大支流,流經宕昌、武都、文縣等3縣,境內流程229.5公裏,年徑流量93.8億立方米,流域面積1.32萬平方公裏。白水江,為嘉陵江二級支流,於文縣石雞壩鄉入境,在玉壘鄉關頭壩匯入白龍江,境內流程107.3公裏,年徑流量34.3億立方米,流域面積3040平方公裏。白龍江因其與秦嶺、淮河同在北緯33°――34°之間,同屬1月0℃等溫線經過區,此線以南的江河皆不封凍,因而與秦嶺、淮河同為中國地理上南方與北方的天然分界線
立體分布的多樣氣候
------------------------------------------------------------------
隴南屬東亞季風氣候區。由於特殊的地理位置及山脈走向的影響,區內氣候復雜多樣,分布獨特,水平分帶和垂直分帶均十分明顯,形成了“壹山有四季,十裏不同天”的奇特景觀。
壹是南北溫差懸殊。由東南向西北,依次從亞熱帶濕潤氣候向暖溫帶濕潤氣候、溫帶半濕潤氣候和高寒陰濕氣候過渡,年平均氣溫5℃――15℃,日照時數1700――2000小時,活動積溫2600――4600℃,年降水量450――1000毫米,無霜期166――285天。武都、文縣南部及康縣東南河谷地帶,海拔低於1000米,年平均氣溫高於14℃,活動積溫大於4500℃,年降水量450――1000毫米,局部地方年降水量達1300多毫米,幹燥度小於1,無霜期大於280天,熱量和水分均為甘肅最高,是本省唯壹的亞熱帶溫潤氣候區。
二是垂直分帶顯著。東南部高山峽谷區,從河谷到山頂,隨著地勢逐步升高,氣溫熱量急劇遞減,氣候由亞熱帶遞變到暖溫帶、溫帶及寒溫帶,降水量則隨海拔的遞升而增加,地勢愈高,降水量愈多。同時在緯度和地勢均低處,氣溫壹般皆高而降水量則有高有低,與局部地形緊密相關。之輩與農作物分布亦呈現錯綜復雜的狀態。當地群眾群眾總結的“高壹丈,不壹樣”和“旱收山,澇收川,不旱不澇收半山”的諺語,即是對隴南地形變化與水熱分布對農業生產影響的基本規律的形象概括。
“秦隴鎖鑰,巴蜀咽喉”的戰略要道
-----------------------------------------------------------------
隴南地處中國地理幾何中心,是大西北通往大西南的交通孔道。由於西秦嶺橫亙其間,重巒疊嶂,艱險異常,成為阻隔隴蜀交通的天然屏障,自古行人視作畏途,有“蜀道之難難於上青天”之絕唱。古代先民在高山峽谷之間,依山傍水,修建棧道,以為通途。由隴南入川溝通隴蜀交通的山口和棧道主要有:壹是由兩當越故道山(今太陽山)經陜西勉縣入川;二是由徽縣經大河店至山西略陽,沿嘉陵江谷地入川;三是由武都循白龍江谷地至文縣碧口入川。由於所處地理位置戰略地位極為重要,因而隴南向來都是兵家必爭之地,成為歷代用兵的古戰場。漢光武“得隴望蜀”,諸葛亮六出祁山,鄧艾偷渡陰平,吳玠揮師抗金,李自成艱苦奔殺,太平軍血戰階州……,直到中國工農紅軍北上抗日,中國人民解放軍南下入川,都以這裏為舞臺,演出了壹幕幕波瀾壯闊,可歌可泣的歷史活劇,遺留了眾多供後人憑吊的古跡。
絢麗多彩的自然風光
----------------------------------------------------------------
隴南氣候溫和,風光秀美,山資水色兼有北國之雄渾奇峻,南疆之靈秀旖旎,渾然壹體,相映生輝。全國三大天池之壹的陰平天池綠山環抱,碧波粼粼,天生壹個“翡翠世界”;西北最大的溶洞武都萬象洞奇幻絢美,氣象萬千,猶如世外仙臺瓊閣;國家級重點保護、甘肅唯壹具有北亞熱帶生物群落和自然景觀的白水江自然保護區,奇葩異樹,競相弄資,珍禽異獸,自由出沒,被贊譽為“甘肅的西雙版納”;分布於全區各縣的大河壩、三灘、紅土河、梅園溝、雲屏山等自然景點,茫茫林海,陣陣松濤,奇花異草,飛瀑流泉,被人們稱作“隴上小九寨溝”;白龍江兩岸“高江急峽雷霆鬥,拓木蒼藤日月昏”,宛如幅幅精美的山水畫;徽成盆地桑麻遍四野,稻椒千重浪,呈現壹派魚米之鄉的繁榮景象……,構成了壹系列獨具特色的自然景觀,多姿多彩,引人入勝。
源遠流長的地域文化
----------------------------------------------------------------
隴南是中華民族的發祥地之壹,又是多民族聚居的地方,歷史悠久,古跡眾多,地域文化,豐富獨特。境內寧家莊遺址,距今已有7000多年的歷史。傳說中的人文始祖伏羲氏,就出生在隴南的仇池山。以牧馬立國的秦人先祖的都邑西犬丘,就在今天的禮縣、西和壹帶。古老的氐、羌民族,曾在此建立地方政權,成為活動中心。漢、藏、回和古氐、羌等多民族長期聚居,形成了多姿多彩的風俗民情。秦隴文化與巴蜀文化、漢族文化與藏、回等民族文化相互影響融合,使隴南地域文化呈現南北交融、古今並存的顯著特色。在這片古老的土地上,產生過趙壹、仇靖、王仁裕、邢澍、張綬、何宗韓、吳鵬翺等傑出的文學家、書法家、金石家和史學家,著述頗豐,名存千古。還有魚竅峽《西狹頌》、祁山堡武侯祠,飛龍峽杜甫草堂、仇池故國遺址、鸑鷟山登真洞、八峰崖石窟,吳山吳王碑、趙世延家廟碑……等等名勝古跡,星羅棋布,聞名遐爾,形成了眾多的人文景點,造就了深厚的歷史文化積澱。
古老而神奇的隴南,吸引了歷代無數文人學士心往神馳,吟詠稱頌,名篇佳作,千秋流傳。詩仙李白曾往返隴蜀,涉足隴南,留下了千古絕唱《蜀道難》。詩聖杜甫曾寓居同谷,創作了眾多膾炙人口的詩歌。愛國詩人陸遊曾從軍河池,寫出了許多激動人心的篇章。大文豪蘇軾曾夢遊仇池,作詩詠嘆:“壹點空明何是處,老夫真欲往仇池”,表達了他向往隴南的強烈願望。
美麗而富饒的隴南,今天更加生機勃勃,蒸蒸日上,公路四通八達,旅遊方興未艾。以蘭州――天水為連接點的“絲綢之路”通往九寨溝的若幹旅遊路線經過隴南,把隴南各主要觀光景點相連成片,形成蘭州――拉蔔楞寺――宕昌――武都――文縣――九寨溝,天水――禮縣――西和――成縣――武都――文縣――九寨溝兩條主要旅遊路線。而禮縣祁山堡――西和歷城――成縣下辨――徽縣河池壹線,又是三國遺跡旅遊路線的重要路線。近年來,隨著九寨溝的迅速崛起和隴南旅遊資源的不斷開發,這幾條路線正在變成“絲綢之路”至九寨溝之間的旅遊熱線,中外遊人爭相前往,絡繹不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