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愛國詩句 - 馬致遠的<天凈沙 秋思>

馬致遠的<天凈沙 秋思>

《天凈沙·秋思》馬致遠

枯藤老樹昏鴉

小橋流水人家

古道西風瘦馬

夕陽西下

斷腸人在天涯

譯文:

枯藤纏繞的老樹棲息著黃昏歸巢的烏鴉,

小橋旁潺潺的流水映出幾戶人家,

荒涼的古道上,迎著蕭瑟的秋風走來壹匹孤獨的瘦馬。

夕陽已經朝西落下,漂泊未歸的遊子還在天涯。

馬致遠(1250~1321年),是元代著名的雜劇家。大都(今北京)人。馬致遠以字行於世。號“東籬”,以示效陶淵明他的年輩晚於關漢卿、白樸等人,生年當在至元(始於1264)之前,卒年當在至治改元到泰定元年(1321—1324)之間曾任江浙行省務官,後過著“幽棲”生活。他是元代著名的戲劇家,有雜劇15種,今存有《破幽夢孤雁漢宮秋》、《江州司馬青衫淚》、《西華山陳搏高臥》、《呂洞賓三醉嶽陽樓》、《馬丹陽三度任風子》、《半夜雷轟薦福碑》6種,並和李時中、紅字李二、花李郎合寫《邯鄲道醒悟黃粱夢》壹書。他也是壹個散曲名家,輯本有《東籬樂府》壹卷,現存小令壹○四首,套曲二十三套。

馬致遠著有雜劇十六種,存世的有《江州司馬青衫淚》、《破幽夢孤雁漢宮秋》、《呂洞賓三醉嶽陽樓》、《半夜雷轟薦福碑》、《馬丹陽三度任風子》、《開壇闡教黃梁夢》、《西華山陳摶高臥》七種。馬致遠的散曲作品也負盛名,現存輯本《東籬樂府》壹卷,收入小令104首,套數17套。其雜劇內容以神化道士為主,劇本全都涉及全真教的故事,元末明初賈仲明在詩中說:“萬花叢中馬神仙,百世集中說致遠”“姓名香貫滿梨園”。

在馬致遠生活的年代,蒙古統治者開始註意到“遵用漢法”和任用漢族文人,卻又未能普遍實行,這給漢族文人帶來壹絲幻想和更多的失望。馬致遠早年曾有仕途上的抱負,他的壹套失題的殘曲中自稱“寫詩曾獻上龍樓”,卻長期毫無結果。後來擔任地方小官吏,也是完全不能滿意的,在職的時間大概也並不長。在這樣的蹉跎經歷中,他漸漸心灰意懶,壹面懷著滿腹牢騷,壹面宣稱看破了世俗名利,以隱士高人自居,同時又在道教中求解脫。

擴寫:已經是進入古道的第三天了。

回首來時的路,彎彎曲曲的腳印已被風沙掩埋;翹首前方,與天相接的漫漫塵土,讓我早已疲憊不堪的心都要碎了。

中午的太陽還像個火盆,狠毒地把火辣辣的光線射向地面。那時的土地仿佛火燒壹般,沸騰的火焰熊熊燃燒著,要把我吞噬似的。而現在,她壹下子乖巧了,和善了,溫柔了,甚至變得有些可愛了。她輕盈的步履如蜻蜓點水般地跳躍著,舞蹈著。壹縷縷紅色的光灑在不遠處的小山包上,像壹只溫暖的手輕輕地撫摸著它們,撫摸著它們午時被驕陽燒傷的傷口。

這不正是我日思夜想的故鄉的夕陽嗎?往日溫馨的畫面又湧上腦海:我們的小屋坐落在溪旁,門前便是壹座小巧的石橋。每天,聽著潺潺的流水哼著歌兒,再用心去感受它與石橋的竊竊私語。最開心的時刻莫過於和哥哥姐姐們壹塊兒去看斜陽,看她帶著滿心的歡喜輕輕地滑向山後,壹抹壹抹的余暉還在遙遠的天際閃爍,最後看她離開,留下壹串串金色的祝福……

可是無情的戰爭把我幸福快樂的生活擊得體無完膚。壹年的時間,我從家裏最受疼愛的小兒子,變成了壹個無家可歸的流浪漢。我只能選擇逃亡。陪著我的,也只有這匹日漸消瘦的馬兒。

也就從那時起,夕陽在我的眼中,只是掛在枯敗枝藤纏繞的、醜陋的烏鴉棲息的壹棵老樹壹輪,讓我心傷。

壹切就像壹場夢啊!馬兒嘶鳴了壹聲,我這才回過神來,發現夕陽又變成了壹只火紅卻玲瓏剔透的玉盤,留在地上的部分仿佛壹張美麗的嘴唇,吹著地平線這支巨大的簫,奏出的卻是淒涼的西風樂章。

唉,望天涯,望斷了天涯!

生平介紹

馬致遠生於公元1250年,約卒於公元1321年,是元代著名的雜劇家。大都(今北京)人。馬致遠以字行於世,名不詳。晚號“東籬”,以示效陶淵明之誌。他的年輩晚於關漢卿、白樸等人,生年當在至元(始於1264)之前,卒年當在至治改元到泰定元年(1321—1324)之間。馬致遠與關漢卿、鄭光祖、白樸同稱“元曲四大家”,是我國元代時著名大戲劇家、散曲家。青年時期仕途坎坷,中年中進士,曾任江浙行省官吏,後在大都(今北京)任工部主事。馬致遠晚年不滿時政,隱居田園,以銜杯擊缶自娛,死後葬於祖塋。

生平事跡不詳。從他的散曲作品中,約略可以知道,他年輕時熱衷功名,有“佐國心,拿雲手”的政治抱負,但壹直沒能實現,在經過了“二十年漂泊生涯”之後,他看透了人生的寵辱,遂有退隱林泉的念頭,晚年過著“林間友”、“世外客”的閑適生活。馬致遠早年即參加了雜劇創作,是“貞元書會”的主要成員,與文士王伯成、李時中,藝人花李郎、紅字李二都有交往,也是當時最著名的“四大家”之壹。馬致遠從事雜劇創作的時間很長,名氣也很大,有“曲狀元”之譽。他的作品見於著錄的有15種,今存《漢宮秋》、《薦福碑》、《嶽陽樓》、《青衫淚》、《陳摶高臥》、《任風子》6種,另有《黃粱夢》,是他和幾位藝人合作的。以《漢宮秋》最著名。散曲有《東籬樂府》。小令《天凈沙*秋思》膾炙人口,被譽為“秋思之祖”。

作品風格

豪放中顯其飄逸、沈郁中見通脫之風格

馬致遠雜劇的語言清麗,善於把比較樸實自然的語句錘煉得精致而富有表現力。曲文充滿強烈的抒情性和主觀性。

馬致遠的散曲。擴大題材領域,提高藝術意境。聲調和諧優美,語言疏宕豪爽,雅俗兼備

詞采清朗俊雅,而不濃艷,《太和正音譜》評為「馬東籬之詞,如朝陽鳴鳳。其詞典雅清麗,可與靈光景福兩相頡頏,有振鬣長鳴萬馬皆瘖之意。又若神鳳飛於九霄,豈可與凡鳥***語哉!宜列群英之上。

故居介紹

小橋流水人家 ——元代戲劇家馬致遠故居

在京西門頭溝區王平鎮的韭園村西落坡小山村內,有壹元代古宅,村民們世代相傳說這裏就是馬致遠故居。

在我國的文學史上,元代的戲劇可以說是燦爛輝煌的壹頁,出現了許多著名的大戲劇家和很多優秀的劇本。而且很多戲劇家都是大都(北京)人,比如著名的“元曲四大家”中的關漢卿、王實甫、馬致遠。他們的劇本經常在大都西城磚塔胡同裏的勾闌瓦舍中演出,有時他們還親自粉墨登場。元代的很多劇目,像關漢卿的《竇娥冤》、《望江亭》、王實甫的《西廂記》、馬致遠的《漢宮秋》(即《漢明妃》或《昭君出塞》)等,現在也是久演不衰。北京可以說是我國戲劇的發祥地之壹。

元代眾多戲劇家的生平資料都很少,多見於專門介紹元代戲劇家及作品的書籍《錄鬼簿》、《青樓集》中。現在,惟壹有線索的只有大戲劇家馬致遠的故居。

故居所在的韭園村是“王平古道”的道口,“王平古道”經門頭溝區王平、大臺、木城澗、莊戶村、千軍臺、張家村、七裏墳等村鎮,到軍響鄉又和京西大道會合。韭園村由韭園村、東落坡村、西落坡村和橋耳澗村四村組成。馬致遠故居在西落坡村,坐西朝東,是壹座大四合院。故居門前是小橋流水,門前的影壁墻上寫著“馬致遠故居”,並有馬致遠生平的介紹。繞過影壁就來到院子裏。院子很大,西北東南四面都有房間,每面三五間。因長久沒有人居住,現已破舊得很厲害,院內野草叢生,雜物滿地。馬致遠的名曲《天凈沙·秋思》:“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不失為對京西古道滄桑的寫照。

據《中國文學史》和其它壹些資料記載,馬致遠(1250—1324年)字千裏,號東籬。大都(北京)人。有“姓名香貫滿梨園”之稱,是當時文學組織“貞元書會”的主要成員。馬致遠因不滿官場的腐敗,隱居山林,過著“酒中仙、塵外客、林中友、曲中遊”的生活。這山林在何處並沒有明確的文字記載。但韭園村的西落坡村村民們世世代代相傳,這裏就是馬致遠故居。由此可以看出,民眾對這位大戲劇家的熱愛。人們也更願意相信他的另壹首名曲《清江引·野興》:“西村日長人事少,壹個新蟬噪。恰待葵花開,又早蜂兒鬧,高枕上夢隨蝶去了。”寫的就是西落坡村。

雜劇

馬致遠著有雜劇十六種,存世的有《江州司馬青衫淚》、《破幽夢孤雁漢宮秋》、《呂洞賓三醉嶽陽樓》、《半夜雷轟薦福碑》、《馬丹陽三度任風子》、《開壇闡教黃梁夢》、《西華山陳摶高臥》七種。馬致遠的散曲作品也負盛名,現存輯本《東籬樂府》壹卷,收入小令104首,套數17套。其雜劇內容以神化道士為主,劇本全都涉及全真教的故事,元末明初賈仲明在詩中說:“萬花叢中馬神仙,百世集中說致遠”“姓名香貫滿梨園”。

在馬致遠生活的年代,蒙古統治者開始註意到“遵用漢法”和任用漢族文人,卻又未能普遍實行,這給漢族文人帶來壹絲幻想和更多的失望。馬致遠早年曾有仕途上的抱負,他的壹套失題的殘曲中自稱“寫詩曾獻上龍樓”,卻長期毫無結果。後來擔任地方小官吏,也是完全不能滿意的,在職的時間大概也並不長。在這樣的蹉跎經歷中,他漸漸心灰意懶,壹面懷著滿腹牢騷,壹面宣稱看破了世俗名利,以隱士高人自居,同時又在道教中求解脫。

《漢宮秋》是馬致遠早期的作品,也是馬致遠雜劇中最著名的壹種,敷演王昭君出塞和親故事。歷史上的這壹事件,原只是漢元帝將壹名宮女嫁給內附的南匈奴單於作為籠絡手段,在《漢書》中的記載也很簡單。而《後漢書·南匈奴傳》加上了昭君自請出塞和辭別時元帝驚其美貌、欲留而不能的情節,使之帶上壹種故事色彩。後世筆記小說、文人詩篇及民間講唱文學屢屢提及此事,對歷史事實多有增益改造。

馬致遠的《漢宮秋》在傳說的基礎上再加虛構,把漢和匈奴的關系寫成衰弱的漢王朝為強大的匈奴所壓迫;把昭君出塞的原因,寫成毛延壽求賄不遂,在畫像時醜化昭君,事敗後逃往匈奴,引兵來攻,強索昭君;把元帝寫成壹個軟弱無能、為群臣所挾制而又多愁善感、深愛王昭君的皇帝;把昭君的結局,寫成在漢與匈奴交界處的黑龍江投江自殺。這樣,《漢宮秋》成了壹種假借壹定的歷史背景而加以大量虛構的宮廷愛情悲劇。

《漢宮秋》也許包含了壹定的民族情緒。但是,我們要註意到馬致遠的基本人生態度,要麽是在元朝統治下積極求取功名,要麽是視壹切價值標準為空幻,所以,在這方面過分強調是不適當的。這個劇本同現實生活直接相關的地方,主要是反映出在民族戰爭中個人的不幸。像金在蒙古壓迫下曾以公主和親,宋亡後後妃宮女都被擄去北方,這些當代史實都會給作者以較深的感受。而《漢宮秋》是壹出末本戲,主要人物是漢元帝,劇中寫皇帝都不能主宰自己、不能保有自己所愛的女人,那麽,個人被命運所主宰、為歷史的巨大變化所顛簸的這壹內在情緒,也就表現得更強烈了。事實上,在馬致遠筆下的漢元帝,也更多地表現出普通人的情感和欲望。

<漢宮秋>中的第三折<梅花酒>寫得尤其動人,他利用回環往復的手法,將漢元帝在昭君走後,淒婉的的神情形象地描寫出來,也不愧為散曲高手.

當臣下以“女色敗國”的理由勸漢元帝舍棄昭君時,他忿忿地說:“雖然似昭君般成敗都皆有,誰似這做天子的官差不自由!”灞橋送別時,他感慨道:“早是俺夫妻悒快,小家兒出外也搖裝。”

對夫妻恩愛的平民生活流露出羨慕之情。尤其第四折“孤雁驚夢”壹大段淒婉哀怨的唱詞,表現出漢元帝對情人的無限思戀,把劇本的悲劇氣氛渲染得愈加濃郁。這裏在塑造戲劇人物的同時,也直接抒發了作者對歷史變遷、人生無常的感受。

《薦福碑》也是馬致遠的早期劇作,寫落魄書生張鎬時運不濟,壹再倒黴,甚至薦福寺長老讓他拓印廟中碑文,賣錢作進京趕考的盤纏,半夜裏都會有雷電把碑文擊毀。後時來運轉,在範仲淹資助下考取狀元,飛黃騰達。劇中多處表現出對社會現狀的不滿,如:“這壁攔住賢路,那壁又擋住仕途。 如今這越聰明越受聰明苦,越癡呆越享了癡呆福,越糊突越有了糊突富。”這個劇本集中反映了作者懷才不遇的牢騷和宿命的人生觀,也反映出當代許多文人在社會地位極端低落的處境下的苦悶。

《青衫淚》是由白居易《琵琶行》敷演而成的愛情劇,虛構白居易與妓女裴興奴的悲歡離合故事,中間插入商人與鴇母的欺騙破壞,造成戲劇糾葛。在士人、商人、妓女構成的三角關系中,妓女終究是愛士人而不愛商人,這也是落魄文人的壹種自我陶醉。

馬致遠寫得最多的是“神仙道化”劇。《嶽陽樓》、《陳摶高臥》、《任風子》以及《黃粱夢》,都是演述全真教事跡,宣揚全真教教義的。這些道教神仙故事,主要傾向都是宣揚浮生若夢、富貴功名不足憑,要人們壹空人我是非,擺脫家庭妻小在內的壹切羈絆,在山林隱逸和尋仙訪道中獲得解脫與自由。劇中主張回避現實矛盾,反對人們為爭取自身的現實利益而鬥爭,這是壹種懦弱的悲觀厭世的態度。但另壹方面,劇中也對社會現狀提出了批判,對以功名事業為核心的傳統價值觀提出了否定,把人生的“自適”放在更重要的地位,這也包涵著重視個體存在價值的意義,雖然作者未能找到實現個體價值的合理途徑。 在眾多的元雜劇作家中,馬致遠的創作最集中地表現了當代文人的內心矛盾和思想苦悶,並由此反映了壹個時代的文化特征。與此相關聯,馬致遠的劇作,大抵寫實的能力並不強,人物形象的塑造也不怎麽突出,戲劇沖突通常缺乏緊張性,而自我表現的成分卻很多。包括《漢宮秋》這樣的歷史題材的作品在內,劇中人物往往遊離戲劇沖突,作大段的抒情,這常常是作者在借劇中人物表現自己的喜怒哀樂。如《嶽陽樓》中呂洞賓所唱《賀新郎》壹曲: 妳看那龍爭虎鬥舊江山,我笑那曹操奸雄,我哭呵哀哉霸王好漢。為興亡笑罷還悲嘆,不覺的斜陽又晚。想咱這百年人,則在這撚指中間。空聽得樓前茶客鬧,爭似江上野鷗閑,百年人光景皆虛幻。 這實際是作者在其散曲中寫過多次的壹種人生感受。 如上所述,馬致遠大多數雜劇的戲劇效果不是很強的。前人對他的雜劇評價很高,主要有兩個原因:壹是劇中所抒發的人生情緒容易引起舊時代文人的***鳴,再就是語言藝術的高超。馬致遠雜劇的語言偏於典麗,但又不像《西廂記》、《梧桐雨》那樣華美,而是把比較樸實自然的語句錘煉得精致而富有表現力。如《漢宮秋》中寫“驚雁”的壹支《堯民歌》: 呀呀的飛過蓼花汀,孤雁兒不離了鳳凰城。畫檐間鐵馬響丁丁,寶殿中禦榻冷清清。寒也波更,蕭蕭落葉聲,燭暗長門靜。

賞析

這是馬致遠著名的小曲,28個字勾畫出壹幅羈旅荒郊圖。這支曲以斷腸人觸景生情組成。從標題上看出作者抒情的動機。

頭兩句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就給人造成壹種冷落暗淡的氣氛,又顯示出壹種清新幽靜的境界,這裏的枯藤,老樹給人以淒涼的感覺,昏,點出時間已是傍晚;小橋流水人家給人感到幽雅閑致。12個字畫出壹幅深秋僻靜的村野圖景。古道西風瘦馬,詩人描繪了壹幅秋風蕭瑟蒼涼淒苦的意境,為僻靜的村野圖又增加壹層荒涼感。夕陽西下使這幅昏暗的畫面有了幾絲慘淡的光線,更加深了悲涼的氣氛。詩人把十種平淡無奇的客觀景物,巧妙地連綴起來,通過枯,老,昏,古,西,瘦六個字,將詩人的無限愁思自然的寓於圖景中。最後壹句,斷腸人在天涯是點睛之筆,這時在深秋村野圖的畫面上,出現了壹位漂泊天涯的遊子,在殘陽夕照的荒涼古道上,牽著壹匹瘦馬,迎著淒苦的秋風,信步漫遊,愁腸絞斷,卻不知自己的歸宿在何方,透露了詩人懷才不遇的悲涼情懷,恰當地表現了主題,這首小令是采取寓情於景的手法來渲染氣氛,顯示主題,完美地表現了漂泊天涯的旅人的愁思

簡評

這首小令僅五句28字,語言極為凝煉卻容量巨大,寥寥數筆就勾畫出壹幅悲緒四溢的“遊子思歸圖”,淋漓盡致地傳達出漂泊羈旅的遊子心。

這幅圖畫由兩部分構成:

壹、由精心選取的幾組能代表蕭秋的景物組成壹幅暮色蒼茫的秋野圖景;

二、抒寫內心深處無盡傷痛而獨行寒秋的天涯遊子剪影。

第壹幅畫***18個字九個名詞,其間無壹虛詞,卻自然流暢而涵蘊豐富,作者以其嫻熟的藝術技巧,讓九種不同的景物沐於夕陽的清輝之下,象電影鏡頭壹樣以“蒙太奇”的筆法在我們面前依次呈現,壹下子就把讀者帶入深秋時節:幾根枯藤纏繞著幾顆雕零了黃葉的禿樹,在秋風蕭蕭中瑟瑟地顫抖,天空中點點寒鴉,聲聲哀鳴……寫出了壹片蕭颯悲涼的秋景,造成壹種淒清衰頹的氛圍,烘托出作者內心的悲戚。我們可以想象,昏鴉尚能有老樹可歸,而遊子卻漂泊無著,有家難歸,其間該是何等的悲苦與無奈啊!接下來,眼前呈現壹座小橋,潺潺的流水,還有依稀裊起炊煙的農家小院。這種有人家安居其間的田園小景是那樣幽靜而甜蜜,安逸而閑致。這壹切,不能不令浪跡天涯的遊子想起自己家鄉的小橋、流水和親人。在這裏,以樂景寫哀情,令人倍感淒涼,烘托出淪落他鄉的遊子那內心仿徨無助的客子之悲。

第二幅畫裏,我們可以看到,在蕭瑟的秋風中,在寂寞的古道上,飽嘗鄉愁的遊子卻騎著壹匹延滯歸期的瘦馬,在沈沈的暮色中向著遠方踽踽而行。此時,夕陽正西沈,撒下淒冷的斜暉,本是鳥禽回巢、羊牛回圈、人兒歸家的團圓時刻,而遊子卻仍是“斷腸人在天涯”,此時此刻、此情此景,漂泊他鄉的遊子面對如此蕭瑟淒涼的景象,怎能不悲從中來,怎能不撕心裂肺,怎能不柔腸寸斷!壹顆漂泊羈旅的遊子心在秋風中鮮血淋淋……

壹支極為簡短的小曲,表達了難以盡述的內蘊,形象地描繪出天涯遊子淒楚、悲愴的內心世界,給人以震撼人心的藝術感受。讓人讀之而倍感其苦,詠之而更感其心。讀此曲而不淚下者不明其意也。

這首小令之所以獲得如此高的贊譽,壹方面是由於它描繪了壹幅絕妙的深秋晚景圖,真切地表現出天涯淪落人的孤寂愁苦之情,情調雖然低沈,但卻反映了當時沈悶的時代氣氛,具有壹定的社會意義。另壹方面,更主要的是它有很高的藝術成就。比較明顯的特點是:

1.簡約與深細相依

古人宋玉曾用“增之壹分則太長,減之壹分則太短”,來形容美女身量的恰到好處。《天凈沙秋思》文字之精煉,也可以說達到了不能再增、減壹字的程度。全篇僅五句,二十八字,既無誇張,也不用典,純用白描勾勒出這樣壹幅生動的圖景:深秋的黃昏,壹個風塵仆仆的遊子,騎著壹匹瘦馬,迎著壹陣陣冷颼颼的西風,在古道上踽踽獨行。他走過纏滿枯藤的老樹,看到即將歸巢的暮鴉在樹梢上盤旋;他走過橫架在溪流上的小橋,來到溪邊的幾戶人家門前,這時太陽快要落山了,自己卻還沒有找到投宿的地方,迎接他的又將是壹個漫漫的長夜,不禁悲從中來,肝腸寸斷。至於遊子為什麽飄泊到這裏?他究竟要到哪裏去?這些言外之意,盡可聽憑讀者自己去想象。這首小令,確實不愧為言簡意豐、以少勝多的佳作。小令的前三句,十八個字,***寫了藤、樹、鴉、橋、水、家、道、風、馬九種事物,壹字壹詞,壹字壹景,真可謂“惜墨如金”。但是,凝練而並不簡陋,九種事物名稱之前分別冠以枯、老、昏、小、流、人、古、西、瘦等表現各自特征的修飾語,使各個事物都帶上了鮮明的個性,又使本來互不相幹的事物,在蒼涼的深秋暮色籠罩下,構成了壹個統壹體。作者沒有寫這些事物的方位,也未寫這些事物與遊子活動的關系,但讀者又可以想象得到,並把它們緊密地聯系起來。簡約之中見出深細。

2.靜景與動景相映

《天凈沙秋思》的藝術效果,又得力於成功地運用映襯技法。作者將許多相對獨立的事物同時納入壹個畫面之中,從而形成動與靜、明與暗、背景與主體的相互映襯:處於動態中的“流水”,與處於靜態中的“小橋”“人家”相映,更顯出環境的幽靜;“西風”與“古道”相映,使道路更見蒼涼;在作者勾勒的秋景圖上,壹面是枯藤、老樹、昏鴉在秋風蕭颯中壹派灰暗,壹面是落日的余暉給枯藤、老樹、昏鴉塗上壹抹金黃的顏色;“小橋流水人家”,呈現壹派清雅、安適的景象,與淪落異鄉的遊子相映,使“斷腸人”更添悲愁。從整個構圖看,前四句寫景,末壹句寫人。但人是主體,景物是人活動的背景,把背景寫充分了,主體就被烘托出來了。這正是相互映襯的妙用。

3.景色與情思相融

詩言誌。這首小令旨在表達天涯淪落人的淒苦之情。但人的思想感情,是抽象的東西,難於表達。作者運用傳統的寄情於物的寫法,把這種淒苦愁楚之情,刻畫得淋漓盡致。枯藤、老樹、昏鴉、西風、瘦馬、夕陽,這些有形的可感的事物,具有明顯的深秋色彩,與無形的抽象的淒苦之情,有相通之處,用有形表現無形,方使人感到具體生動。正如“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壹江春水向東流”,“愁”與“水”本無聯系,但作者借江水之多,喻愁之多,二者有“恰似”之處,用江水東流之景,表達無限的悲愁之情,十分深刻。自然景物本來是沒有思想感情的,但當詩人把這些客觀事物納入審美的認識和感受之中,這些事物便被賦予感情的色彩,同人的思想感情融為壹體了。“小橋流水人家”,不過是極常見的普通景色,但當它與“斷腸人在天涯”同處於壹個圖景之中時,便不再是孤立的景物,而成為使“斷腸人”心碎腸斷的觸發物,使圖景帶上悲涼的氣氛。所謂“情因景而顯,景因情而生”,就是這個道理。《天凈沙秋思》堪稱景中有情,情中有景,情景妙合無痕的傑作。

《天凈沙》壹曲,篇幅雖短,卻為極多人所知曉,不失為千古絕唱。短短二十八字,刻劃出壹幅非常真實生動的秋郊夕照圖。起首三句為鼎足對,壹連推出九幅畫面: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以景托景,景中生情,在蒼涼的背景上勾勒出行旅之人飄泊不定而又憂愁的情懷。這裏,作者創造性地將孤立的自然物精巧地組合在壹起,使整個畫面富有流動感、生命感。同時,有意識地突出畫面的昏暗陰冷,以便充分表現“斷腸人”浪跡天涯的濃烈的羈旅愁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