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披(公元733-802年) 字茂則、茂彥,號師道,唐高平太守林萬寵之次子,莆田縣人。
唐天寶十壹年(公元752年),明經擢第,為將樂令、遷漳州刺史、澧州(今湖南澧縣)司馬、康州(今廣東德慶)刺史,貶臨汀郡曹椽,改臨江(今四川忠縣)令。
後授臨汀別駕知州事,汀俗尚鬼,作《無鬼論》以曉喻民眾。
官終檢校太子兼蘇州(今江蘇蘇州市)別駕,賜紫金魚袋、上柱國。
卒後贈睦(今浙江建德)刺史,林披有九子,皆官至州刺史,世號“九牧林家”。
林藻(生卒年不詳) 系林披次子,字緯乾,小名遂奴,莆田縣人。
唐貞元四年(公元788年)登明經第。
七年(公元791年)中進士,是閩舉進士之第壹人。
少有奇誌,刻苦業文,讀書於靈巖精舍。
初授容州(今廣西北流)支使,遷殿中侍禦史,內供奉嶺南節度副使,終江陵府(今湖北江陵)使。
工詩書法,今傳世有行書《深慰帖》(見《唐書藝文誌》);其詩作收錄於《全唐詩》中。
徐寅(生卒年不詳) 字昭夢,莆田縣(今城廂區人)。
唐乾寧元年(公元894年)舉進士,梁開平元年(公元907年)再試進士,中第壹名,為福建歷史上第壹個狀元。
因梁太祖指其《人生幾何賦》中“壹皇五帝不死何歸”句,要其改寫,徐寅答“臣寧無官,賦不可改”,梁太祖怒削其名籍。
東歸,閩王審知禮聘入幕,官秘書省正字。
後歸莆(今城廂區)隱居。
有《徐正字集》,為清代《四庫全書》所收錄,詩亦收錄於《全唐詩》中。
本寂(公元840-901年) 唐僧,佛都曹洞宗創始人之壹。
俗姓黃,名崇精。
莆田縣(今涵江區)人。
少時習儒學,19歲出家於福州靈石山,法名耽章。
25歲受具足戒。
唐鹹通中(公元860-873年)至長安,從洞山良價學禪,得心印“曹山本寂禪師”。
著有《寒山子詩集註》。
《景德傳燈錄》有傳。
黃滔(公元840-911年) 字文江。
莆田縣(今城廂區)人。
唐乾寧二年(公元895年)登進士,官國子四門博士,因宦官亂政,憤然棄職回鄉。
王審知主閩,奏授禦史裏行,充任威武軍節度推官。
黃滔是晚唐著名詩人,《全唐詩》收錄其詩作壹百多首。
還曾輯唐代福建人詩作刊行《泉山秀句集》30卷,是第壹部閩人詩歌總集,對保護福建文化起了壹定作用。
他是莆田早期的文學家,人稱“閩中文章初祖”,其著作《黃禦史集》被收集於清代《四庫全書》和《叢書集成》。
黃滔規勸王審知“為開門節度,不為閉門天子”,崇節儉,減賦役,與民休息;開港路,興海上貿易;建學校,發展地方文化。
故閩境三十年免受兵禍,並以禮相待避亂來閩名士,使其安居福建,從事各項工作,其功績為世人所傳頌。
陳洪進(公元914-985年) 字濟川,又字致先,仙遊縣人,出身軍伍。
閩永隆三年(公元942年)升泉州馬步行軍都校,次年王延政歸南唐,任清源(今福建泉州市)統軍使,後升節度使。
宋建隆三年(公元962年)繼留從效任泉州節度使,割據漳、泉二州地。
宋乾德二年(公元964年),趙匡胤授之平海軍節度使,兼泉、漳二州觀察使、檢校太傅,賜“推誠順化功臣”印。
宋開寶八年(公元975年),宋太宗即位後,陳洪進審時度勢,順應歷史潮流,於太平興國三年(公元978年)獻漳、泉二州所轄14縣歸入宋朝版圖,為國家統壹作出積極貢獻,被授為武寧節度使同平章事。
次年,隨宋太宗收復太原,先後晉封為杞國公、岐國公。
病卒後,宋太宗禦贈為中書令,謚“忠順”追封為東海南康郡王。
林默(公元960-987年) 莆田縣人,晉代晉安郡(今福建福州市)王林祿之十二世女錄,唐閩中望族九牧林之後。
其父林惟愨,官都巡檢,居湄洲嶼(今福建莆田市湄洲島)。
林默生於宋建隆元年庚申三月二十三日酉時。
出世至彌月,不聞啼聲;因名曰“默”。
自幼聰穎,不類諸女;八歲從塾師訓讀,悉解文義;十歲始喜凈幾焚香,頌經禮佛。
自小即習水性,善駕舟、泅水,通曉氣象與海道。
十六歲起,矢誌不嫁,專為商人、漁民救險排難,被人稱為“神姑”。
宋雍熙四年(公元987年)農歷九月實九逝世。
不久,鄉要在湄洲島上立祠祀之,號“通賢靈女”,尊為“媽祖”或“娘媽”,並定每年三月二十三日為“媽祖”節。
由此日趨神化,被海上商人、漁民奉為“海上救護神”。
北宋宣和五年(公元1123年)宋徽宗始特賜“順濟”廟額;南宋時多次被封為“夫人”、“妃”;元至元十八年(公元1281年)加封“天妃”。
明初鄭和七下西洋,平安往返,曾奏建南京、太倉、長樂天妃行宮,立碑紀念;清康熙二十三年(公元1684年)進封“天後”。
至今,海內外許多地方均有奉祀媽祖廟宇。
蔡襄(公元1012-1067年) 字君謨,號莆陽居士,仙遊縣人,北宋名臣,政治家、園藝學家。
宋天聖八年(公元1030年)登進士,時年19歲。
先後在宋朝中央 *** 擔任過館閣校勘、知諫院、直史館、知制誥、龍圖閣直學士、樞密院直學士、翰林學士、三司使、端明殿學士等職,並出任福建路(今福建福州市)轉運使,知泉州、福州、開封(今河南開封市)和杭州府事。
卒贈禮部侍郎,謚“忠惠”。
蔡襄不識淵博,為官清廉,不徇私情,忠直敢言。
宋景佑三年(公元1036年),範仲淹等四臣因反對權相呂夷簡而遭貶謫,蔡襄作《四賢壹不肖》詩抨擊此事,伸張正義,名聲大震。
知諫院讜論直言,名列“慶歷四諫”。
在地主任職時,同情人民疾苦,免除苛雜賦稅,興辦學校禁止陋俗,興修水利,綠化道路,多方造福於民。
宋慶歷四年(公元1044年),旱災嚴重,奏減福州人民的丁口稅。
出知泉州時,主持修建了中外聞名的洛陽橋(萬安橋),便利了福建南北交通,促進了泉州內外貿易發展。
蔡襄在園藝科學也有建樹,所撰《荔枝譜》和《茶錄》等書,為茶、果栽培作出傑出貢獻。
《荔枝譜》為現存世界上最早的壹部果樹栽培學專著,近年已譯成英、法等國文字流傳。
蔡襄擅長書法,與蘇軾、黃庭堅、米芾並稱為宋代著名書法家,其書法楷行皆妙,尤以“飛白散草”為最。
書跡傳世有碑刻《萬安橋記》、《晝錦堂記》,墨跡有《謝賜禦書詩》和書劄詩稿等。
詩文清妙,造詣較深,有《蔡忠惠公文集》傳世,內集詩歌370首,雜文584篇、奏議64施展。
蔡京(公元1047-1126年) 字元長,仙遊縣人。
北宋熙寧三年(公元1070所)壹弟蔡卞同榜進士,初任浙江錢塘縣(今浙江杭州市)尉,舒州(今安徽潛山)推官。
以起居郎出使遼國,還為中書舍人。
曾壹度積極支持和參與王安石變法。
宋元佑元年(公元1086年),司馬光廢止王安石新法,復差役制蔡京又積極追隨司馬光,如期完成。
紹聖元年(公元1094年),權戶部尚書,助章 重行新法,復改差役制為雇役制徽宗即位,降蔡京為端明殿、龍圖閣學士。
不久,又貶至杭州為任職。
崇寧元年(公元1102年)後,歷任大名府(今河北大名東)知府、戶部尚書、左丞、右仆射和太師等職,先後五度為相。
曾盡復新法,貶元佑諸臣為“奸黨”,立黨人碑;倡“豐亨豫大”之說,大興土木,建造宮殿,鑄造禮器,修理方澤,設立道觀,力主修《大晟樂》、《宣和畫譜》。
晚年誤國,罪責在身。
靖康時,貶崇信軍(今甘肅省東北部)節度副使,後被貶往嶺南(今廣東廣州市),道死潭州(今湖南長沙)。
李富(公元1085-1162年) 字子誠,號淡軒。
莆田縣(今涵江區)人。
宋建炎元年(公元1127年),金兵連陷南京、臨安(今浙江杭州市),李富捐家財募義兵三千人,攜糧響,乘舟楫,北上抗敵,隸名將韓世忠部,致金兵敗退。
宣撫使李綱薦其任殿前統制司幹辦公事官,以上書言收復失地為秦檜所扼,降承信郎,遂歸鄉。
致力於家鄉公益事業,建石橋34座、涼亭座,築海堤,墾埭田280多公畝,修軍學,創梅峰書院並親自講學。
著有《春秋註解》、《淡軒集》傳世。
鄭樵(公元1104-1162年) 字漁仲。
學者習慣稱之“溪西”先生、“夾祭”先生。
宋興化縣(今莆田縣)人,南宋著名的歷史學家。
十歲閉門讀書,不應科舉,刻苦學問,博覽群書,三五年著書,十年搜訪圖籍,壹生留下81部900多卷著作。
鄭樵第壹個創立了中國通史體系。
其歷史巨著《通誌》200卷、500多萬字,集天下書為壹書,與杜佑的《通典》、馬端臨的《文獻通考》並稱“三通”,後人評價極高。
《通誌》、《爾雅註》、《夾祭遺稿》、《六經奧論》等皆收入《四庫全書》。
陳俊卿(公元1113-1186年) 字應求,莆田縣(今城廂區)人。
南宋大臣,官至宰輔。
宋紹興八年(公元1138年)登進士,授泉州觀察推官。
後調睦宗院教授,以校書郎召為監察禦史、殿中侍禦史。
敢於彈劾奸臣,主張抗金,反對議和。
孝宗即位,遷中書舍人,以本職充江淮(今江蘇、安徽兩省淮河以南及長江下遊壹帶)宣撫判官兼代理建康府(今灌輸省南京市)事。
隆興元年(公元1163年),為禮部侍郎參贊督府軍事。
乾道元年(公元1165年)入京,為吏部侍郎、同修國史。
又知建寧府(今福建省建甌縣)。
越年授吏部尚書,拜同知樞密院事,參知政事。
乾道四年(公元1168年)入相,以選賢舉能為已任。
淳熙二年(公元1175年),以觀文殿大學士出知福州,起判建康府兼江東(今長江南岸地區)安撫使。
淳熙八年(公元1181年),上書告老,以少師、魏國公致仕。
卒前,手書示諸子勿祈恩澤,勿請謚樹碑。
卒後,孝宗贈太師,謚正獻。
朱熹親自來莆吊唁,並書其行狀。
林光朝(公元1114-1178年) 字謙之,號艾軒,莆田縣人,宋隆興元年(公元1163年)進士。
以名儒召對,遷國子祭酒,兼太子左諭德。
以朝散郎充分集英殿修撰知婺州(今浙江省金華市),提舉江州(今江西九江市)太平興國宮,官終工部侍郎,謚“文節”。
早年得理學名儒周敦頤濂洛學派真傳,講學於莆田東井、紅泉、蒲弄等書堂,後世學者稱其為“紅泉學派”,尊為“南夫子”。
朱熹少時過莆田,嘗聽其講學。
有《艾軒文集》收錄於《四庫全書》。
鄭僑(公元1132-1202年) 字惠叔,號回溪,宋興化縣(今仙遊縣)人。
乾道五年(公元1169年)考中狀元。
後歷任簽書鎮南軍節度使判官,轉校書郎、著作佐郎、國史院編修、吏部司封、起居舍人、左庶子、兼權給事中,權禮部郎中兼侍講,知建寧、建康、福州府。
寧宗即位,召為吏部尚書拜同知樞密院事,三年以資政殿大學士復知福州,移建康,拜觀文殿學士。
晚年,因與韓 胄意見不合而受排擠,辭官回鄉。
卒後贈太師、郇國公,謚“忠惠”。
陳讜(公元1135-1216年) 字正仲,仙遊縣人。
宋隆興元年(公元1163年)進士,在甌寧(今福建省建甌縣)、泉州等地任職,升右司郎中、殿中侍禦史。
以直言觸犯當朝宰相陳自強,調任太常少卿奉祠。
後起用為兵部侍郎,因上書不納,遂乞外任,以集英殿修撰出知寧國府。
旋除敷文閣待制提舉江州太平國宮。
寧宗嘉定初年(公元1208年),告老還鄉,卒封清源郡(今福建泉州市)侯,贈通議大夫。
曾倡建仙遊安利橋、石馬橋、金鳳橋等。
平生博覽群書,詩文雅致,擅長書法,楷寫尤為雄健有力。
陳文龍(公元1232-1277年) 字君賁、德剛,莆田縣(今城廂區)人。
初名子龍,宋鹹淳五年(公元1269年)中狀元。
度宗易名文龍。
先後任秘書省正字、鎮東(今吉林省西北部)軍節度判官、崇政殿說書、監察禦史、撫州(今江西撫州市西)知府、左司刺、侍禦史、參知政事、興化知軍、冰廣宣撫等職。
陳文龍是南宋末抗元將領。
曾上書彈劾奸相賈似道對元兵壹味求和誤國。
遭賈打擊,憤而辭官。
元兵入閩攻陷福州後,元將派人勸降,遭嚴辭拒絕,並斬招降使,傾盡家財募兵,制“生為宋臣,死為宋鬼”二旗堅守興化城。
初戰退敵於囊山,因叛將開城降元被捕,誘降不屈,械送北上,壹路絕食。
經杭州謁拜嶽飛廟時,悲痛萬分,氣絕而死,葬於杭州西湖智果寺旁,被後人譽為福建的“嶽飛”。
行朝詔贈太師,謚“忠肅”。
柯維騏(公元1497-1574年) 字奇純,號希齋,莆田縣(今城廂區)人。
明嘉靖二年(公元1523年)進士,授南京戶部主事,不赴任。
地方十八次薦其才可備著述,有旨授承德郎,即致仕,居家五十余年,致心於著述,四方從學者四百余人,教人以務實誌、實功、實用之學。
著有《宋史》、《遼史》、《金史》等三史為壹書,糾正其謬誤、疏略,加以考訂、補遺,國內外史學界均予以較高評價,日本尤其推重,曾翻刻傳播,世稱良史,此外,著有《續莆陽文獻》24卷、《史記考要》10卷、詩文《藝餘集》、《河汾傳》等。
林兆恩(公元1517-1598年) 字懋勛,號龍江,道號子谷子,世稱“三教先生”,教徒尊為三下教主夏午尼氏道統中壹三教度世大宗師。
莆田縣(今城廂區)人。
三十歲時棄科舉,專心研究宋儒和當時王陽明的“身心性命”之學,創儒、道、釋“三教歸壹”學說。
著有《三教正宗統論》36卷,勸人為善,反對邪惡。
其學說影響至深且廣,弟子幾遍天下。
現國內外許多地方均有許多規模不壹的“三教祠”。
而東巖山報恩寺前這“宗孔祠”則被世人稱為“麟山祖祠”。
嘉靖年間,倭寇騷擾閩浙沿海,林兆恩呈《防倭管見》於官府,並傾家賑濟難民,收埋屍骨二萬二千余身,曾創“艮背法”(即今氣功療法),著有《九序圖》壹書,用以防病健身,救治當時兵災後的流行瘟疫。
林潤(公元1530-1569年) 字若雨,號念堂,莆田縣(今城廂區)人。
明嘉靖三十五年(公元1556年)進士。
初任臨川(今江西撫州市西)知縣,後授南京山東道禦史。
林潤任職期間,正色立朝,敢於嚴懲奸惡。
先後彈劾祭酒沈坤殺人案、嚴世藩死黨鄢懋卿五大罪狀,章奏嚴嵩之子嚴世藩及羅龍文之大逆罪。
《明史》評嚴嵩父子之敗,乃”發於鄒應龍,成於林潤”。
擢南京通政司參議,升僉都禦史,巡撫蘇松。
此時倭寇屠掠興化城,林潤特疏請朝廷發帑金賑恤,並免征賦稅三年。
宋玨(公元1576-1632年) 字比玉。
自號荔支仙,又號浪道人。
莆田縣(今城廂區)人。
肄業國子監,不久棄去,寄寓南京、蘇州、杭州等地三十余年。
平生落魄,而疏財仗義,濟急排難,無所避畏,為人所難能。
長於書法,章、行、草俱佳,規撫《夏承碑》甚蒼古。
善畫能詩,時稱為三絕。
尢擅長山水畫,《國朝畫征錄》稱其“能脫盡畫史習氣,自是士人高致,其寫松樹尢秀絕。
”詩情畫筆,傾倒名流,片紙只字,皆成珍寶,外國使才多以重金購其作品。
此外,又工篆刻,首創以八分入印,自成壹家,世稱“莆田派”或“閩派”。
手刻有《古香齋寶藏蔡帖》、《荔枝譜》等。
普鯨(公元1568-1650年) 字波臣,莆田人。
明代著名的肖像畫大師,承古代人物畫大師顧愷之“以形寫神”的手法,並大膽吸收西洋畫法,熔中西於壹爐,創造了中華民族特有的“凹凸法”,人稱“波臣派”。
所畫肖像,神情生動、逼真,如鏡取影,前無古人。
在明清兩代畫家中,享有很高聲望。
《中國繪畫史》稱其肖像畫在朱明王朝三百年間,首屈壹指。
傳世有《黃道周像》、《黃宗羲像》、《謝在杭像》、《錢澄之像》、《張岱像》等,皆屬珍品。
林蘭友(公元1594-1659年) 初名蘭支,字翰荃,號自芳,別號猗齋,仙遊縣人。
明崇禎四年(公元1631年)進士。
授廣西臨桂(今廣西臨桂縣)知縣,後任南京湖廣道監察禦史。
任職期間,發奸剔弊病,疾惡如仇,不畏權貴,不徇鄉情,曾壹日三劾薛大豐,轟動朝野,人稱“鐵面禦史”。
後因上疏論大臣楊嗣昌“忤旨誤國,忠孝兩虧”,反被謫貶為浙江按察司充散員。
旋起為光祿寺卿,調南京吏部考功員外郎。
崇禎末年,李自成入北京,被捕,旋脫歸故裏。
明唐王立於福州,起用太仆寺少卿、山西道監察禦史,後晉升兵部尚書、右副都禦史,出漳泉督師,抗擊清兵,力圖恢復明室,卻以失敗告終,乃帶領全家隱居海15年,病卒。
江春霖(公元1854-1918年) 字仲默,號杏村,又號梅陽山人,莆田縣人。
光緒二十年(公元1894年)進士,名列第壹。
由翰林檢計歷光國史武英殿纂修、國史館協修撰文處行走。
考選禦史,旋掌江南、新疆、遼沈、河南、四川諸道監察禦史。
訪察吏治,不避權貴。
前後六年,封奏六十多起,直言義諫,與慶親王、袁世凱、徐世昌、孫寶琦等權貴抗爭,聲震朝野。
宣統二年(公元1910年),被罷官歸裏。
從此,厭談政治,唯致力於公益事業。
翌年,辛亥革命後,袁世凱以其修家鄉水利有功,授二等嘉禾勛章,拒之不受。
著有《江禦史奏議》、《梅陽山人集》等行世。
李霞(公元1871-1938年) 字雲仙,別號髓石子,仙遊縣人。
少時隨伯父(雕刻老世藝人)學畫,為廟宇作壁畫。
16歲始以賣畫為生。
1908年在北京故宮以《麻姑晉酒圖》傑作譽滿京城,被稱為“麻姑李”。
1910年,先後在南京、上海等地舉辦個人畫展,轟動壹時。
1914年,其名作《十八羅漢渡江圖》被選送巴拿馬參加全球博覽會,獲優等獎章。
1923年所繪的《函谷跨牛圖》在美國紐約賽會上又獲優等獎章。
我國著名畫家吳昌碩曾撰文高度評價李霞畫作,稱其為當代“人物第壹家”。
張琴(公元1876-1952年) 字治如,晚號石匏老人。
莆田縣(今城廂區)人。
光緒三十年(公元1904圻)進士,是興化科舉以來的最後壹科進士,授翰林院編修。
次年,廢科舉,興學校,首任興化第壹所官立興郡中學堂監督(即校長)。
民國成立,選為中華民國第壹屆國會議員,在北京與愛國人士創辦《亞東新聞》報。
任主筆。
因《亞東新聞》每期著社論揭露竊國大盜袁世凱圖謀帝制自為、刺殺宋教仁等罪行,被袁世凱拘留懷仁堂壹晝夜,報紙亦遭封禁。
民國六年(公元1917年)赴廣州出度國會非常會議。
擁戴孫中山,受聘為杜起雲師長秘書。
後歸裏著述,有《六書考源》、《桐雲軒碑帖題跋》、《讀爾雅稿》、《莆田縣誌稿》、《桐雲軒聲畫集》、《桐雲軒詩文集》等。
其詩文、書畫、篆刻手跡,均為世人所珍藏。
李耕(公元1885-1964年) 原名李實堅,字硯衣,號壹琴道人、大帽山人,仙遊縣人。
歷任福建文史館研究員、福建省政協委員、仙遊縣政協副主席,中國美協會員、福建美協副主席。
李耕是著名的國畫家。
從事藝術實踐六十多年,用神妙畫筆創作許多珍貴的藝術形象,尢以佛像畫著稱於世,山水花卉功力甚深,兼通書法、詩文、雕塑。
作畫筆法超脫老練,形、神、韻三者兼備,獨樹壹幟,在國外及東南亞久負盛名。
作品《彌勒佛》曾在職926年的華東五省畫展中獲第壹名。
徐悲鴻評贊曰:“有奇拙者,首推李耕君,揮毫恣肄,可追蹤癭瓢,其才則中原所無”。
代表作有《東坡笠履圖》、《達摩》、《十八羅漢圖》、《彌勒佛》、《十六快》、《四快圖》、《仙遊十八景》等。
另有《菜根精舍》、《畫論》等繪畫理論著作。
李耕為人正直,品德高尚,廣收門徒,熱心培養壹大批後起之秀,為國畫藝術的發展作出較大貢獻。
黃羲(公元1899-1979年) 原名文清,又作文倩,字可軒,號大蜚人,仙遊縣人。
中國著名的古裝人物畫家,美術教育家。
少年時,拜李耕為師,後隨要霞學畫。
浪跡蘇州、杭州、上海、上海福建閩南和臺灣等。
1926年考入上海美專,又進新華藝術進修,畢業後任教42年。
其畫既繼承傳統的國畫技法,又吸取民間藝術的氣質和特點。
代表作有《風塵三俠》、《伯樂相馬》、《伏生傳經》、《文姬歸漢》、《麻姑》、《達摩》、《觀音》等。
1957年應著名畫家潘天壽邀請,受聘於浙江美術學院講授中國古裝人物畫傳統技法,著有《說畫》和《中國畫理法研究》等書。
1980年,浙江美術學院和閩、浙美術協會聯合舉辦“黃羲遺作畫展”,著名藝術大師劉海粟題詞“意思橫逸,動筆新奇”,給以高度評價。
吳德懋(公元1902-1942年) 中國體育巨星。
莆田縣(今城廂區)人。
畢業於南京東南大學體育系。
任廈門集美中學體育主任、南京東南大學體育教師、福建省 *** 參議、中央大學體育科主任等職。
吳德懋曾獲1924年福建省學校聯合運動會個人總分第壹名;1924年的第三屆全國運動會上,獲五項全能及十項全能冠軍,並獲鐵餅第二名和鉛球、標槍第四名,同時獲得個人總分第壹名,轟動全國體育界。
1925年參加第七屆遠東運動會,榮獲五項全能第壹名,為我獲得僅有的壹項冠軍。
吳德懋在任教期間,精心造就壹批全國著名的體育人才。
著有《女子籃球訓練法》壹書。
1942年在重慶喪生於車禍。
黃震(公元1900-1969年) 原名經芳,仙遊縣人。
畢業於北京師範大學,留學日本東京帝國大學。
歷任福建省農業改進處處長兼試驗場場長、福建省科學館館長、中國動物學會福州分會理事長、莆田壹中校長,以及福建農學院、福建師大等校教授。
黃震對教育、文化和科研事業的貢獻至為卓著。
早在30年代,即編著生物科學讀物,供各大專院鷴應用。
40年代,曾在永安大湖創辦10所國民學校、10間民眾教育館、32個讀書站,並組織3個巡 *** 育隊,極力在農村普及文化、衛生及科學知識。
舉辦全省動植物及防治病蟲害展覽會,受到國內外科研人士和知名學者的高度評價。
編著有《福建獸類簡誌》、《福建農業害獸目錄》、《農作物防治病蟲害》、》鳥類對農作物的危害》、《福建動植物之研究》等20多部書。
歐元懷(1893-1978年) 字愧安。
莆田市城廂區人。
1915年赴美國,先後在西南大學文理學院和哥倫比亞大學學習。
1922年畢業回國,歷任廈門大學教育主任兼總務長、上海大夏大學副校長和校長、上海市工部局華人教育處教育委員、貴州省 *** 委員兼教育廳廳長等職。
解放初任“華東師範大學籌備委員會”事務委員,並被邀為上海市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委員。
歐元懷壹生致力於教育事業,曾因創辦大夏大學,成績顯著,貢獻傑出,美國西南大學特贈予榮譽博士學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