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坡羊》
《詩經·王風·黍離》
《菩薩蠻·書江西造口壁》
《過洛陽城》
《烏衣巷》
(1)詠史詩:
詠史詩是我國古代詩歌中重要的壹類,是以歷史為客體來抒寫主體情誌的詩歌。詠史詩大多針對具體的歷史事件或歷史人物有所感慨或有所感悟而作。詠史詩發端於秦漢時期,而唐代是詠史詩創作的成熟與繁榮期。
詠史懷古詩借古諷今,寫出了人是變化的,而自然景物是亙古不變的。
(2)發展:
六朝和唐代的詠史詩,較多借史抒情,風格悲涼沈郁,宋代詠史詩則較多議論,富於哲理,立意新穎。
折疊漢代六朝
現存最早的詠史詩是東漢班固的《詠史》,西晉左思作《詠史詩》八首,開創了詠史組詩的先河。南朝蕭統《文選》卷21專門收錄詠史詩。
折疊唐至五代
唐末胡曾開詠史之風,自此詠史詩更為流行,除胡曾外還有汪遵、周曇著名詠史詩人。
唐末詩人胡曾是歷史上第壹位以"詠史"名集的詩人,撰有150首七絕,編為《詠史詩》壹書,每首俱以地名為題,旨在評論古今得失,以議論為主,並非偶然感興所作,亦不在乎詞藻,他的詠史詩是從唐末政治腐敗、生靈塗炭的黑暗現實出發,藉歷史事實來抒發自己感時紛亂、懷才不遇的苦悶心懷,關心、同情人民的痛苦的同時,又諷刺、批判統治者,寄托了渴望"中興"的理想。學者對其詠史詩的藝術價值方面評價不壹,辛文房認為其詩"擢於中等",王夫之評為"足之議論立而無詩允矣",《四庫存目提要》則評為"興寄頗淺,格調亦卑",總體而言文學地位不高。但另壹方面,胡曾詠史詩正因不重詞藻,故顯得淺易通俗、明快流暢,風格質樸平易,且忠於史實、立論公允,因此自五代至明代,胡曾的詠史詩廣泛流傳,為兒童讀物,或與《千字文》和《蒙求》等蒙學書籍合刊。
汪遵與胡曾同時同輩,《全唐詩》中收錄他的詠史詩五十九首,全屬七言絕句,風格與胡曾近似。其詩絕大部份為懷古詩,表達了對歷史問題的見解。寄托了對實際生活的深沈感慨。有藉歷史人物遭遇來抒發自己懷才不遇的情緒,又有藉描寫歷史興亡故事來警告統治者,具有壹定的思想意義。
唐末五代時周曇撰寫《詠史詩》,***七絕203首,詩後有"講語",解釋有關史事。周曇任職國子直講,以《詠史詩》向後唐君主進講。周曇詠史詩文學價值亦不高,明代胡震亨批評為"拙惡不成句"。傳播亦不如胡曾詠史詩廣泛。
唐至五代詠史詩還有敦煌詩歌,蒙書中以詩歌體編撰的《古賢集》全篇以八十句七言詩成篇,相似與胡曾、周曇的大型詠史組詩,此敦煌詩歌材料可結合詠史、蒙書、詩歌等,也開拓了中國文學敦煌變文研究講史性變文(如《孟姜女變文》、《王昭君變文》、《伍子胥變文》等故事題材)的發展,采討如何從詠史、講史到歷史演義。
折疊宋朝
宋朝時由於雕版印刷盛行,促進了包括史書在內的書籍流傳,也使人易於積儲歷史傳記於胸中,再加以取舍剪裁寫成詠史詩。這時期以陳普的《詠史》組詩為代表,與前代詠史詩相較尤以"翻案"類型之詠史詩最為突出,翻案類詠史詩擺脫了過去詠史詩因循蹈襲、陳腔濫調的缺點,標榜史識超拔,以創意妙脫蹊徑,具有新奇、意外、層深、自得之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