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滿江紅》(嶽飛)壹***有93個字。
壹、原文:
滿江紅
怒發沖冠,憑闌處、瀟瀟雨歇。擡望眼,仰天長嘯,壯懷激烈。三十功名塵與土,八千裏路雲和月。莫等閑、白了少年頭,空悲切。
靖康恥,猶未雪。臣子恨,何時滅。駕長車,踏破賀蘭山缺。壯誌饑餐胡虜肉,笑談渴飲匈奴血。待從頭、收拾舊山河,朝天闕。
二、白話譯文:
我憤怒得頭發豎了起來,帽子被頂飛了。獨自登高憑欄遠眺,驟急的風雨剛剛停歇。擡頭遠望天空,禁不住仰天長嘯,壹片報國之心充滿心懷。三十多年來雖已建立壹些功名,但如同塵土微不足道,南北轉戰八千裏,經過多少風雲人生。好男兒,要抓緊時間為國建功立業,不要空空將青春消磨,等年老時徒自悲切。
靖康之變的恥辱,至今仍然沒有被雪洗。作為國家臣子的憤恨,何時才能泯滅!我要駕著戰車向賀蘭山進攻,連賀蘭山也要踏為平地。我滿懷壯誌,打仗餓了就吃敵人的肉,談笑渴了就喝敵人的鮮血。待我重新收復舊日山河,再帶著捷報向國家報告勝利的消息!?
三、出處:《嶽武穆遺文》?
擴展資料
壹、創作背景:
嶽飛 (1103-1141年),字鵬舉,相州湯陰(今屬河南)人。建炎三年(1129年)秋,兀術南侵,改任建康(今江蘇南京)留守的杜充不戰而降。金軍得以渡過長江天險,很快就攻下臨安、越州(今紹興)、明洲等地,高宗被迫流亡海上。嶽飛率孤軍堅持敵後作戰。他先在廣德攻擊金軍後衛,六戰六捷。又在金軍進攻常州時,率部馳援,四戰四勝。
次年,嶽飛在牛頭山設伏,大破金兀術,收復建康,金軍被迫北撤。從此,嶽飛威名傳遍大江南北,聲震河朔。七月,嶽飛升任通州鎮撫使兼知泰州,擁有人馬萬余,建立起壹支紀律嚴明、作戰驍勇的抗金勁旅“嶽家軍”。
紹興三年,嶽飛因剿滅李成、張用等“軍賊遊寇”,得高宗獎“精忠嶽飛”的錦旗。次年四月,嶽飛揮師北上,擊破金傀儡偽齊軍,收復襄陽、信陽等六郡。嶽飛也因功升任清遠軍節度使。同年十二月,嶽飛又敗金兵於廬州(今安徽合肥),金兵被迫北還。紹興五年(1135年),嶽飛率軍鎮壓了楊麽起義軍,從中收編了五、六萬精兵,使“嶽家軍”實力大增。?
紹興六年,嶽飛再次出師北伐,攻占了伊陽、洛陽、商州和虢州,繼而圍攻陳、蔡地區。但嶽飛很快發現自己是孤軍深入,既無援兵,又無糧草,不得不撤回鄂州(今湖北武昌)。此次北伐,嶽飛壯誌未酬,鎮守鄂州(今武昌)時寫下了千古絕唱的名詞《滿江紅》。?
《滿江紅》創作的具體時間應該是在嶽飛入獄前不久。詞中有多處可以用來證明這壹觀點“三十功名塵與土,八千裏路雲和月”。這兩句歷來是考證《滿江紅》作者問題最為關鍵的內容,但幾乎所有的解釋都不夠準確。?
認為《滿江紅》是嶽飛所作的,都把時間定於嶽飛第壹次北伐,即嶽飛30歲出頭時。如鄧廣銘先生就持此說。
二、作者簡介:
嶽飛(1103—1142),南宋抗金將領。字鵬舉,相州湯陰(今屬河南)人。官至樞密副使,封武昌郡開國公。以不附和議,被秦檜所陷,被害於大理寺獄。孝宗時追謚武穆,寧宗時追封鄂王,理宗時改謚忠武。《宋史》有傳。《直齋書錄解題》著錄《嶽武穆集》十卷,不傳。明徐階編《嶽武穆遺文》壹卷。《全宋詞》錄其詞三首。
三、作品賞析:
此詞上片寫作者悲憤中原重陷敵手,痛惜前功盡棄的局面,也表達自己繼續努力,爭取壯年立功的心願。這首詞代表了嶽飛“精忠報國”的英雄之誌,詞裏句中無不透出雄壯之氣,顯示了作者憂國報國的壯誌胸懷。它作為愛國將領的抒懷之作,情調激昂,慷慨壯烈,充分表現了中華民族不甘屈辱,奮發圖強,雪恥若渴的神威,從而成為反侵略戰爭的名篇。
百度百科-滿江紅·怒發沖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