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意]詩人以白描手法勾勒出—幅鄉村秋夜圖:經霜的野草灰白壹片,草叢中隱約傳來秋蟲細碎的嗚叫聲。夜已深了,人們都已入眠,村南村北的鄉間小道上,已沒有行人的蹤跡,詩人獨自壹人步出前門,望著廣袤的田野,只見白色的蕎麥花,在皎潔的月光照射下,猶如壹片燦爛耀眼的白雪。[作者]白居易是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現存白詩近三千首。數量當推為唐代詩人之冠。他的詩除了狀物抒情外,大部分都在諷刺封建統治,表達心中的不滿。早年熱心濟世,強調詩歌的政治功能,並力求通俗,他的詩風格深入淺出,通俗易懂,可算是樸而近古,因此流傳極廣,對後代產生了深遠影響。所作《新樂府》、《秦中吟》***六十首,確實做到了“唯歌生民病”、“句句必盡規”,與杜甫的“三吏”、“三別”同為著名的詩史。長篇敘事詩《長恨歌》、《瑟瑟行》等名篇則代表他藝術上的最高成就。中年在官場中受了挫折,“宦途自此心長別,世事從今口不開”,但仍寫了許多好詩,為百姓做過許多好事,杭州西湖至今留著紀念他的白堤。晚年寄情山水,也寫過壹些小詞。贈劉禹錫詩雲: “古歌舊曲君休聽, 聽取新詞《楊柳枝》”,可見他曾自度壹些新詞。其中《花非花》壹首,頗具朦朧之美,後世詞人如歐陽修、張先、楊慎,都極為贊賞。[賞析]這首詩沒有驚人之筆,也不用艷詞麗句,只以白描手法畫出壹個常見的鄉村之夜,乃詩人閑居鄉村,因慈母謝世,情緒傷感,難以入眠,面對鄉村秋夜之景所作。信手拈來,娓娓道出,卻清新恬淡,詩意很濃。“霜草蒼蒼蟲切切,村南村北行人絕”,蒼蒼霜草,點出秋色的濃重;切切蟲吟,渲染了秋夜的淒清。行人絕跡,萬籟無聲,兩句詩鮮明勾畫出村夜的特征。這裏雖是純然寫景,卻如王國維《人間詞話》所說:“壹切景語皆情語”,蕭蕭淒涼的景物透露出詩人孤獨寂寞的感情。這種寓情於景的手法比直接抒情更富有韻味。“獨出門前望野田”壹句,既是詩中的過渡,將描寫對象由村莊轉向田野;又是兩聯之間的轉折,收束了對村夜蕭疏暗淡氣氛的描繪,展開了另外壹幅使人耳目壹新的畫面:皎潔的月光朗照著壹望無際的蕎麥田,遠遠望去,燦爛耀眼,如同壹片晶瑩的白雪。“月明蕎麥花如雪”,多麽動人的景色,大自然的如畫美景感染了詩人,使他暫時忘卻了自己的孤寂,情不自禁地發出不勝驚喜的贊嘆。這奇麗壯觀的景象與前面兩句的描寫形成強烈鮮明的對比。詩人匠心獨運地借自然景物的變換寫出人物感情變化,寫來是那麽靈活自如,不著痕跡;而且寫得樸實無華,渾然天成,讀來親切動人,余味無窮。無怪《唐宋詩醇》稱贊它“壹味真樸,不假妝點,自具蒼老之致,七絕中之近古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