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愛國詩句 - 頤和歸來不看園

頤和歸來不看園

記得來北京讀書的第壹年,1995年,壹個冬日,我在頤和園裏冰封的昆明湖上,劃著冰車玩耍。遠處,玉峰塔立在玉泉山上,簡單又朦朧。身後,竦立的佛香閣高出萬壽山的天際。

後來因為工作原因和親友探訪,陪同他人去過好幾次頤和園。再後來,辦了公園年卡,頤和園免票,更是方便去了。

老舍先生說:“秋天壹定要住北平。天堂是什麽樣子,我不曉得,但是從我的生活經驗去判斷,北平之秋便是天堂。”今秋時節,Lily, Wendy, Jessica和我四個好友相約又來到了頤和園。

我看過頤和園裏春夏秋冬的景,走過不同的線路,領略過它的晨曦與日暮。起初,只會看頤和園裏有萬壽山、昆明湖和長廊。後來,了解了更多關於頤和園的文化歷史。漸漸地,頤和園對於我來說,不再是壹個旅遊景點,而是壹個熟悉又陌生的園林。

說它熟悉,是因為東南西北所有七個宮門裏,除了沒有走過西門,其他六個都已經走過不止壹次。這七個門包括東宮門、北宮門、文昌院門(又名東旁門,只能進不能出)、新建宮門、南如意門、北如意門和西門。從不同的門進去,就會有不同的遊覽線路。

說它陌生,是因為每次都會有意想不到的驚喜,讓我懷疑自己是否真的到過頤和園,是否真的了解它。

東宮門即正門。門上掛著光緒皇帝親筆寫的“頤和園”橫匾。字的四周九龍鎦金,氣勢非凡,是皇家最高規格的制作。扁上有幾方欽印。最上方並排三個,是慈禧太後的印。分別是“和平仁厚與天地同意”、“慈禧皇太後禦覽之寶”和“ 數點梅花天地心”。匾額右方邊上上下各有壹個印。上方是“光緒禦筆之寶”,下方是“愛日春長”。

“愛日”最早出現在西漢蜀郡人揚雄撰寫的《揚子法言》中的孝至卷第十三“孝子愛日”,“愛日”意指慈母。“春長”指健康長壽。愛日春長便是祝光緒的養母慈禧太後長壽。

歷來皇帝的印在匾額中都是位居上方中間的,但清朝自從鹹豐帝在熱河駕崩後,慈禧的兒子同治皇帝年幼登基開始,慈禧就壹直垂簾聽政,把持朝政。同治帝正當青春年少,卻染病而亡,沒有留下子嗣。慈禧為了她的政權可以延續下去,過繼了年幼的光緒為帝,她繼續垂簾聽政。從這塊匾也可以看出慈禧當時的地位至高無上,光緒已經被擠到了壹邊。

東門廣場外有壹個高大的牌樓,壹側寫著“涵虛”,另壹側寫著“罨秀”。這是乾隆皇帝的禦筆。前些年好幾路公交車的站點都設在這裏,非常混亂。北京市人大代表曾多次提議遷移公交車站,直到去年才得以實現。雖然沒有站點了,但車輛依然從這裏穿行,給文物保護帶來了隱患。期望終有壹天,車輛可以改道,還東宮門外壹片安寧。

涵虛指水和天,意指昆明湖水域遼闊,與天相連。自唐宋以來,很多詩人寫過涵虛的詩句。孟浩然在《望洞庭湖贈張丞相》中有“八月湖水平,涵虛混太清”;翁森在《讀書樂·昨夜庭前葉有聲》中有“不覺商意滿林薄,蕭然萬籟涵虛清”;歐陽修在《渦河龍潭·碧潭風定影涵虛》中寫道:“碧潭風定影涵虛,神物中藏岸不枯”。這些都是描寫水天之景。“罨”是捕捉網羅的意思,罨秀指頤和園包羅山水萬象,美景壹網攏盡。這個牌樓為頤和園內的景秀湖山拉開了序幕。

從東宮門進去正對著就是仁壽殿,當年處理政務和會見外國公使的地方就在此地。如果從新建宮門進來,入園便能看見昆明湖南岸邊的銅牛和連接南湖島的十七孔橋。

頤和園的主題壹直離不了“福壽”。乾隆帝為了母親的六十大壽,大建彼時的清漪園。他仿漢武帝挖昆明池操練水軍的典故,將那時叫做“西湖”的湖更名為昆明湖,將挖湖的泥土堆築在湖北側的甕山,並將甕山改名萬壽山。從空中俯瞰,萬壽山是個蝙蝠形狀,昆明湖猶如壽桃形。

這壹次我們選擇從北宮門進入,從哪出並未決定。我們坐地鐵四號線到北宮門站,從西南D口出來,西行200米即到北宮門。入門就是大石橋,石橋下面是蘇州河環繞著蘇州街,需另行購票。我們以前去過,沿河是壹些古建風格的商鋪,沒有多大意思。在石橋上遠眺即可。

徑直向前,我們來到萬壽山的後面。佛教四大部洲建築群映入眼簾。

乾隆時期,清朝的國力達到鼎盛,國家富足,國庫充裕,但是當時國家還沒有實現統壹。在清朝的統治政策裏,體現了對藏地佛教的支持與密切的關系。

入關之前,他們采用滿蒙聯合的手段對付明王朝。入關以後,為了鞏固統治,清王朝根據滿、蒙、藏民族相似的文化、宗教和歷史背景,用喇嘛教激發他們***同的思想感情,並力圖通過喇嘛上層控制邊疆地區。四大部洲在建築形制上就采取了漢藏結合的形式。

北半部須彌靈境是漢式的佛教寺院,南半部香巖宗印之閣是仿照西藏的桑耶寺修建的。整個建築將藏式的盲窗、大紅臺,四色喇嘛塔與漢式的宮殿建築緊密結合,同時在寓意佛教世界觀的宗教建築中融入了王權的思想。外檐上使用彩繪和六字真言相結合,將漢文化和藏文化完美地融為壹體。

Jessica壹看到高聳的殿堂,就迫不及待地開啟了拍攝模式。作為壹個會畫國畫的美女子,我們出遊拍照時的取景都由她負責。那獨到的構圖、精準的用光都為我們的照片增色不少。

這組佛教建築在1860年被美法聯軍焚毀。光緒十四年時,在原址上只修了壹層香巖宗印之閣,其他地方仍是廢墟。1980年,國家撥款修繕了四大部洲、八小部洲和四座梵塔。從2010年2012年,國家又進行大規模的修繕,復原了四大部洲建築群光緒時期的歷史風貌。

《西遊記》第壹回裏這樣描述世界:“感盤古開辟,三皇治世,五帝定倫,世界之間,遂分為四大部洲:曰東勝神洲,曰西牛賀洲,曰南贍部洲,曰北俱蘆洲。”佛教教義認為世界的中心是須彌山,四周有七金山圍繞,七金山之外,則是浩瀚的鹹海,四大部洲即分散在此。

沿臺階向上,可以看到壹座大殿,墻面有黃綠琉璃瓦裝飾,色彩艷麗,富美堂皇。殿外墻上嵌有無量壽佛1000多座,十分引人註目。這個殿是用磚石砌成,沒有梁柱,俗稱無梁殿。殿內中間供有高大的觀音菩薩佛像。東側有文殊菩薩,西側是普賢菩薩。屋頂壁畫飾有五色琉璃。這是萬壽山頂最高處的壹座宗教建築-智慧海。智慧海殿名來源於《無量壽經》:“如來智慧海,神府無涯底”,表示佛修行達到的最高境界。

繞過智慧海,我們向東側壹路下山。到了長廊,人聲鼎沸。不時有旅行團的導遊手舉旗子,給大家講述長廊裏的彩畫故事。我們沿著長廊向東。行至留佳亭,Wendy突然駐足問我壹塊牌匾的讀法和意思。我仰頭壹望,是四個金字“草木賁華”。我在百度查了壹下,“賁華”讀作“bì huā”,意思是開出多彩的花。懸掛在代表春季的留佳亭裏,描繪園中春意盎然,百花爭放。此文引自《文心雕龍·原道第壹》中“雲霞雕色,有逾畫工之妙;草木賁華,無待錦匠之奇。”意思是說雲霞所形成的繽紛色彩,超過了畫工的妙筆;草木開出萬紫千紅的花朵,無需期待織錦工匠的巧手。上面有彩畫“桃花源記”相配,有世外桃源之美。

長廊裏永遠是人海,壹波接著壹波。有從東邊邀月門過來的,也有從西邊石丈亭來的,還有從萬壽山下來,從中間進來的。要想清閑地遊覽長廊,壹定要趕在6:30開園就從東宮門進來,看晨光穿過廊柱,在地上投下格柵的影子,浮沈在光影中飛舞,彩畫呼之欲出。那壹刻,前朝今世,仿若夢中。

我們看過樂壽堂,仁壽殿,沿著東堤繼續南行。文昌院裏的桂花香氣四溢,怪不得李清照寫桂花“何須淺碧深紅色,自是花中第壹流”。繼續南行,走過壹段平橋,知春島上的知春亭裏坐了些人。俯看知春島,島形像壹只鴨子。每年春天昆明湖都由此解凍,所以稱作“知春亭”。相傳這個名稱來自蘇軾《惠崇春江晚景》詩中的名句“竹外桃花三兩枝,春江水暖鴨先知”。

這裏是昆明湖的東北角,是觀景的好地方。坐在岸邊的石頭上望去,北面萬壽山上的佛香閣威嚴靜默,西面西山連綿不絕,層層疊疊。放眼南面,南湖島與十七孔橋緊密相連,岸邊的廓如亭安然矗立,島橋亭連起來整個形狀像壹只伸長脖子的烏龜。頤和園裏處處暗藏著福壽的主題。

我們在這裏流連忘返,拍了很多照片。湖光山色,令人心醉。已到了午飯時間,亭邊的快餐店裏人滿為患。我和Wendy本打算買瓶水,但根本輪不到我們。實在無心等待,只得作罷。

沿著東堤繼續走。Lily她們本來想壹直走下去,找壹個僻靜的地方開始野餐。事先我們商量好了,Lily帶了稻香村的面包和熟食,Wendy帶了黃瓜和香蕉,Jessica帶了酸奶和話梅,我帶了蘋果、梨和巧克力。壹路走來,為了減輕負擔,我們已經吃了些黃瓜和香蕉。

十七孔橋上的獅子默默地召喚著我們。我執意要上去看壹看獅子。這座橋是仿金代盧溝橋建造的。但上面的石獅子比盧溝橋上的還要多。傳說有壹年乾隆皇帝和紀曉嵐壹行來到盧溝橋,看到盧溝橋上的獅子大小不壹,形態各異,便問紀曉嵐有多少只獅子。紀曉嵐也不知道,便隨口說:“民間有句歇後語,盧溝橋上的獅子—數不清。”明代《帝京景物略》也有記載盧溝橋的石獅子“石欄列柱頭,獅母乳,顧抱、負贅,態色相得,數之輒不盡”。乾隆不信,派了兩個太監從兩頭分別數,可是回來報的數都不壹樣。乾隆很生氣,親自數了三遍,竟也不壹樣,只好悶聲回了宮裏。

獅子在民間被譽為“瑞獸”,能鎮宅安家。乾隆帝愛詩歌繪畫、珍奇異寶,對獅子也壹直情有獨鐘。十七孔橋上的獅子有500多只,比盧溝橋上的還要多。

走過十七孔橋,我們來到了南湖島。南湖島上有廣潤靈雨祠,俗稱龍王廟,是求雨的地方。“廣潤”是宋代真宗皇帝詔封西海龍王的封號,昆明湖在明代時又稱西湖,所以稱龍王廟為廣潤祠。當年慈禧從水路入園時,會從南如意門附近的繡漪橋穿過,到廣潤靈雨祠碼頭下船,入祠燒香,然後再坐船去她的寢宮樂壽堂。

Jessica又在這裏的碼頭發現了拍照的好景致。我們依次坐到甲板上,身後是修長的十七孔橋和四平八穩的廓如亭。

走至月波樓、淡會軒的院子裏,幽靜宜人。Lily說就在這吃東西吧。果然是個妙地!廊下兩株紫藤緊緊纏繞。淡會軒上有慈禧題的匾額“鴻風懿采”,出自劉勰的《文心雕龍·時序》:“鴻風懿采,短筆敢陳”。他贊頌南朝齊國文學有美好文采的作品,他不敢妄加評論。“鴻”指大,“懿”指美好的。當年慈禧生下皇子後,就被鹹豐封為懿妃,後又晉升為懿貴妃。慈禧書寫鴻風懿采,大概也與自己的封號有壹絲聯系吧。

這裏曾是後宮嬪妃賞月的地方,十分僻靜。突然壹群高中生嘻嘻哈哈奔了過來。他們坐壹排在廊下,以淡會軒為背景,擺著同樣的姿勢拍照。“酷斃帥呆了!”壹個男生看著手機裏的照片,脫口而出。大家壹致附和。轉瞬,他們就不見了蹤影,像是秋天的壹陣風,無影無蹤。每天,世界各地、五湖四海的人來到頤和園,每個人心中都有壹個屬於自己的頤和園,就像壹千個人眼裏有壹千個哈姆雷特壹樣。

走出南湖島,很快我們來到了繡漪橋。這座白玉石拱橋橋身高拱,秀麗端莊。它與西堤北端的玉帶橋很相似。這麽高的拱是為了當時船只通過。我和Wendy爬上了橋頂,而Jessica和Lily在橋下南面不停地拍照。她們倆上來,我們壹看照片,天哪,美若仙境。繡漪橋的拱橋仿佛是壹扇窗,將山色湖光映入了窗框。水中的倒影清光粼粼,如置仙境壹般。我和Wendy又飛奔下去,在同樣的景色下照個沒完。

過了繡漪橋,沿著湖壹直向西堤走去。壹路人越來越少。這是我們都從來沒有走過的路線,卻有著宜醉的風景。從柳橋開始,左邊是養心湖,湖裏荷花已敗,蓮子已成荷葉老。湖岸茂密的蘆荻增添了無盡的自然野趣。右邊有山桃樹,臨湖岸挺。秋意漸濃,夕陽漸下,余暉染金。幽靜浪漫的西堤是遠離喧囂的凈土。

西堤的東面是昆明湖,西面是南北兩個湖,北邊西湖和南邊的養心湖。春花、夏荷、秋柳、冬枝,壹年四季,西堤自有變換的姿顏。乾隆曾寫詩描寫西堤:面水背山地,明湖仿浙西;琳瑯三竺宇,花柳六橋堤。

柳橋出自杜甫的詩句“柳橋晴有絮,霧凇扮瑤臺”。這裏多有垂柳和桃樹,春日壹派桃紅柳綠的景象。我們進到柳橋的亭子裏,橋柱和橋欄就像精美的畫框壹樣。從這裏看頤和園的景色,又是與眾不同的美。

詩人王維在《輞川集·柳浪》中,對柳樹的倒影贊美有加:“分行接綺樹,倒影入清漪”? 。不知乾隆是否是因為這首詩,而在西堤栽了許多柳,並把這個園子起名“清漪園”。

古時人們喜歡種柳詠柳,因為柳同音“留”,與親朋好友依依分別時,柳最能表達他們挽留的情思。唐朝施肩吾寫過《折柳枝》:

傷見路邊楊柳春,壹重折盡壹重新。

今年還折去年處,不送去年離別人。

王之渙的《涼州詞》裏寫到: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楊柳”在此有兩個含義:壹是在西域邊疆,“折楊柳枝”是壹個有名的曲調,羌笛所吹奏的就是柳枝曲。二是表達分別的悵惘。《樂府詩橫吹曲調》中的《折楊柳枝》歌詞是:“上馬不捉鞭,反拗楊柳枝。下馬吹橫笛,愁殺行客兒。”意思是說,朋友將要遠行,所以折下壹枝楊柳,取其諧音留,好像“柳枝”也想讓客人留下來,想要挽留客人。折下壹枝柳枝,表達自己依依不舍的心情,是唐代送別時流行的壹種風俗。

春夏秋冬,寒來暑往,頤和園不斷變換著容顏,以壹種生命迎來另壹種生命。春天,西堤的柳絲點點翠綠,山桃花像剛剛睡醒的姑娘,紅暈滿面。夏日,柳橋邊的荷花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雨後放晴時,鳥雀爭鳴,不絕於耳。船行碧波中,荷葉擺動,令人心神蕩漾。秋季,高空無雲,桂花香溢,涼風有信,帶來歷史的回音。冬日,遠望西山晴雪,近看昆明湖冰藍色的鏡面,不禁揣想人間又過了幾載。

在西堤,我們不由自主地放慢了腳步。我們壹路漫行出了北如意門,夕陽已經被薄雲遮擋,頤和園盡顯朦朧。偌大的園林,雖由人作,宛自天開。這裏有皇家的威嚴,有江南的靈秀,有歷史的激蕩,也有時代的變遷。每壹次到訪,頤和園都會帶來不同的感受和新的發現。頤和園,大概壹生也看不夠、看不透。

PS參考書目:王奇亨《頤和園》,賈珺《北京頤和園》,沈鉑《何人不起故園情:頤和園隨筆》,夏成鋼《湖山品題――頤和園匾額楹聯解讀》,沈從文《春遊頤和園》,《頤和園長廊彩畫故事》,劉勰《文心雕龍》,聶作平《天朝1793-1901:中西文明交鋒下的烏合之眾》,馬謐挺《鴉片戰爭的正面與側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