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軾詩歌的主要內容和特點如下:
蘇軾的詩的特點是:氣勢恢弘、激情磅礴的豪放風格。蘇軾開創了豪放詞風,是豪放詞的代表,他能夠借助瑰麗恢宏的意象來抒發慷慨豪情,將充沛激昂或悲壯蒼涼的激情融入詞中。
蘇軾是北宋中期文壇領袖,在詩、詞、散文、書、畫等方面取得很高成就。文縱橫恣肆;詩題材廣闊,清新豪健,善用誇張比喻,獨具風格,與黃庭堅並稱“蘇黃”;詞開豪放壹派,與辛棄疾同是豪放派代表,並稱“蘇辛”;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與歐陽修並稱“歐蘇”,為“唐宋八大家”之壹。
蘇軾對社會的看法和對人生的思考都毫無掩飾地表現在其文學作品中,其中又以詩歌最為淋漓酣暢。在二千七百多首蘇詩中,幹預社會現實和思考人生的題材十分突出。蘇軾對社會現實中種種不合理的現象抱著“壹肚皮不入時宜”的態度,始終把批判現實作為詩歌的重要主題。
蘇軾是壹位關心民眾,有誌於經世濟民的人,他對社會現實中種種不合理的現象抱著針砭和嘲諷的態度,在詩詞創作中始終把批判現實作為詩歌的重要主題。他入仕後勤於政務,又多次遭貶謫,有機會接觸下層社會,常常把耳聞目睹的民間疾苦寫進詩中。
如《送黃師是赴兩浙憲》寫水災後江浙人民的艱難,《夜泊牛口》寫沿江居民的生活苦痛,《吳中田婦嘆》則反映了當時賦稅深重,谷賤傷農的境況。這些作品從壹個側面反映了蘇軾對民眾疾苦的關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