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實主義詩聖杜甫的人生風範
——寫在紀念杜甫誕辰1300周年之際
杜甫是唐王朝由盛轉衰歷史時期的壹位著名詩人,美稱“詩聖”。杜甫(712—770年),字子美,陜西西安人,生於河南鞏縣瑤灣,祖籍湖北襄陽。父親杜閑曾任兗州司馬和奉天縣令。杜甫自幼聰慧,7歲開始寫詩,博覽群書,15歲,詩已在洛陽城傳揚。杜甫年輕時漫遊江南吳越壹帶,天寶三年(744年),他32歲時,在洛陽結識詩人李白,兩人壹見如故,結下畢生友誼。杜甫35歲時(747年)到京應試,求官報國落空。天寶十四年(755年),即“安史之亂”前夕,在生活的崎嶇道路上逐漸了解下層百姓生活,體會人民疾苦,寫下了《兵車行》《麗人行》等壹批反映當時社會的著名詩篇,表達了對權貴的憎惡和對人民的同情。杜甫在48歲至59歲時期,是他創作的高峰時期,寫下《潼關吏》《新婚別》《無家別》《垂老別》《聞官軍收河南河北》等壹大批名詩篇,表現出他反映社會、反映人民、愛國憂民的詩人情懷。歷史上壹批著名詩人曾對杜甫的詩篇給予極高的評價。白居易說:“貫穿古今,爾見縷格律,盡工盡美,又過於李(白)。”(《與元九書》)蘇東坡稱:“古今詩人眾矣,而杜子美為首。”(《王定國詩集敘》)聞壹多稱:“中國有史以來第壹個大詩人,四千年文化中最莊嚴、最瑰麗、最永久的壹道光彩。”
杜甫的詩篇,以詩記史,反映當時歷史社會和人民疾苦,表達出詩人獨特風格和情感。杜甫現存詩歌***1405首,他的詩的創作特點可歸結為兩個方面。第壹特點是:深入人民、面向生活、反映社會、謳歌人生、實現政治與藝術的完美統壹。是唐代詩人的現實主義代表,是愛國憂民的心靈寫照。第二特點是:以儒家的“仁政”與“民本”思想為核心,始終把關心人民疾苦作為詩人的創作責任,形成了“詩史”的風格。抒詩正是:
詩壇奇葩仁藝通
詩壇明珠杜子美,憎恨戰爭怒氣沖。
情懷祖國言誌重,謳歌英雄報國忠。
詩意濃濃懷李白,思親懷鄉心相通。
水山詩畫浪漫誦,大家風範氣勢宏。
現就杜甫的詩篇的主要方面,分愛國、言誌、謳歌英雄、懷友、思親、詩韻等六個部分評價如下,敬請詩友指正。
壹、憎恨戰爭關國運
天寶十年(751年),唐玄宗頻繁對西北、西南少數民族發動戰爭,人民吃盡苦頭,征戰給人民帶來災難,戰軍隆隆,戰馬嘶叫,爹娘妻兒奔走相送親人上戰場。田地無人種,新鬼、舊鬼哭泣。杜甫站在歷史的高度,揭示征戰給人民帶來災難,寫下詩的語言,對人民懷有深切同情。邊疆青海戰場上的白骨滿地,冤鬼哀號,就是戰爭的罪惡寫照。以《兵車行》為代表的詩篇表達了詩人對戰爭災難的深切同情。安祿山叛軍攻陷長安後,杜甫被叛軍押到長安,他賦詩《對雪》壹首,發泄出內心之不滿,寫下了“亂雲低薄暮,急雪舞回風”的詩篇。這正是:
戰軍隆隆弓箭行,戰馬嘶叫家人情。
士兵流血眼未醒,皇帝拓疆不收兵。
田地荒蕪勞力急,青海湖邊白骨輕。
鬼冤鬼哭悲哀極,沙場哀鳴壹片聲。
叛軍攻陷長安境,子美被押怒氣生。
關切國運憂時局,心境苦悶反戰聲。
二、情懷祖國言誌高
詠物抒情。杜甫在《孤雁》《登嶽陽樓》等詩篇中,把自己比作孤雁,在尋找雁群,思念情真。他飽含愛國憂民之情懷,遠眺萬裏長江,祖國河山,在國家動蕩之時,登上嶽陽樓,體驗壹覽浩瀚壯觀景象,北望長安,頓時報國憂民之抱負湧上心頭,不禁淚如雨下,欲實現詩人愛國之情懷,寫下了感慨之詩篇。這正是:
孤雁奮飛意高旋,雲海浩茫尋歸鸞。
無邊落葉塑風卷,不盡長江破浪帆。
登樓望海縱橫覽,萬裏江山報國還。
漂泊他鄉壯誌閃,曠世才情輝煌歡。
三、謳歌英雄抒風範
唐代宗永泰元年(765年),杜甫觀覽大禹古廟,寫下《禹廟》詩篇。他緬懷英雄,抒 *** 感,謳歌大禹帶領百姓開鑿石壁、引水東流、英雄氣概、氣勢非凡的偉績。《古柏行》,杜甫表達了對諸葛亮的崇敬之情,柏葉飄香曾引鸞鳳停留,誌士莫怨嘆,材大難重用。《詠懷古跡》(其五),杜甫贊揚諸葛亮的高風亮節、曠世才華、過人膽略、鞠躬盡瘁的人格風範。《八陣圖》是杜甫贊頌諸葛亮的蓋世功名的壹篇詩,杜甫在唐代大歷元年(766年)歌頌了諸葛亮的軍事創造才能,贊揚八陣圖在三分天下中之奇功。這正是:
英雄大禹引水東,鑿壁開道百姓擁。
諸葛大名垂宇宙,才華膽略獻國忠。
柏葉飄香曾引鳳,莫嘆誌士顯春榮。
擺八陣圖震天下,立蜀基業蓋世功。
四、詩意濃濃懷李白
杜甫與詩友李白情感深遠。自唐代天寶四年(745年)賦詩《贈李白》之後,懷念李白之詩有10余首之多。這首詩,杜甫肯定李白的文采壯誌,是當時之雄,飛揚跋扈。天寶五年(746年)杜甫又寫《春日憶李白》壹首,贊美李白之詩天下無敵,更熱切地期盼與李白歡聚壹堂,飲酒作詩,***表情懷。當杜甫聞聽李白被朝廷流放之消息後,十分嘆惋和思念,又寫下了《寄李白二十韻》詩篇,並用“筆落驚風雨,詩成泣鬼神”的詩句,贊賞李白詩的藝術魅力和感人肺腑之情。寄語李白“蘇武先還漢”勸他早日康復,再作好詩。至德二年(757年),李白因奸人陷害入獄,勸李白“投詩贈汩羅”,對李白的遭遇表示深深的同情。這正是:
痛飲狂歌傲骨聯,飛揚跋扈酒中仙。
白公吟詩美無敵,才慧敏捷超群男。
詩篇感人驚風雨,勸公還唐學蘇賢。
秋涼鴻雁傳心願,投文汩羅訴忠言。
五、思親憶鄉心相通
天寶十五年(756年),安祿山叛軍攻入潼關,杜甫被叛軍俘虜。詩人思念妻子心切,寫出《月夜》詩壹首,描述了妻子的孤單和憂愁。乾元二年(759年)秋,因“安史之亂”,親人離散。杜甫思念親人和家鄉,書信寄不到,不能表白戰火紛飛給人民帶來深重苦難(見《月夜憶舍弟》)。杜甫諸弟因戰爭失散,於上元二年(761年)寫出《野望》詩壹首。詩中表達了連年戰敵,兄弟至今沒有音訊,杜甫獨自“天涯涕淚壹身遙”,眼看國家衰落,壹片“不堪人事日蕭條”之時局。廣德二年(764年)春,杜甫來到成都草堂,抒發了濃濃的思鄉之情。在《歸雁》詩篇中,流露出對國事的關心。“萬裏客”即詩人自己,群雁“高高向北飛”。這正是:
明月高照妻獨看,家人團聚思安康。
望月懷鄉思弟返,親人流散戰事傷。
連年戰亂諸弟散,天涯涕淚國重創。
萬裏漂泊來草屋,大雁自由飛故鄉。
六、山水詩畫浪漫情
杜甫的《戲題王宰畫山水圖歌》是壹首題畫詩。從洞庭湖到日本東海,好似天水相接與銀河相通,雲霧過漫,雲團飛動。詩句描繪出飛動神韻,充滿靈氣,山水畫景與詩意詩韻相通。杜甫的《江畔獨步尋花》(其五),首先將“黃師塔前江水東流,桃花壹簇無人欣賞”的命題擺出來,詩人尋花不盡欣賞深紅又愛淺紅之秀美。當新秋時節來臨,蟬蟲鳴聲好像殘月悲鳴,螢火蟲夜空中發出微弱之閃光。這就是詩人對《新秋》這首詩描繪的特征。然而,杜甫的《絕句二首》(其壹)描繪了春色景象。詩句描寫了春天格外秀美、春風吹來百花香,燕子迎春歸來,鴛鴦睡意濃濃。從而襯托出詩人的情景交融的意境。這正是:
氣勢恢弘山水圖,詩畫相融樂其中。
江畔尋花迎風送,桃花秀美紅通通。
新秋景色蟬鳴動,夜空閃光飛螢蟲。
春風吹來香花頌,燕子迎春日升東。
2012年1月3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