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愛國詩句 - 哪些詩句屬於聯想.哪些詩句屬於想象

哪些詩句屬於聯想.哪些詩句屬於想象

聯想是由壹事物想起與之有關事物的思想活動。聯想是詩歌藝術的壹種技巧。詩人艾青在《詩論》中曾說:“聯想是由事物喚起的類似的記憶;聯想是經驗與經驗的呼應。”

想象是指詩人憑借記憶進行回顧或產生新形象的過程。

作為古詩中的聯想,其表現形式多種多樣。現示例解說如下:

1、古詩中的相似聯想及其運用:

如唐代李白的《靜夜思》: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詩人在這裏,就用了相似聯想。這兩句,寫詩人在作客他鄉的特定環境中壹剎那間所產生的錯覺。壹個獨處他鄉的人,白天奔波忙碌,倒還能沖淡離愁,然而壹到夜深人靜的時候,心頭就難免泛起陣陣思念故鄉的波瀾。所以他在睡夢初醒,迷離恍惚中將照射在床前的清冷月光誤作鋪在地面的濃霜。這壹處聯想,既寫出月光的皎潔,又點出了季節的寒冷,還烘托出詩人飄泊他鄉的孤寂淒涼之情。

2、古詩中的對比想及其運用:

如唐代陳陶《隴西行》:

誓掃匈奴不顧身,五千貂錦喪胡塵,可憐無定河邊骨,猶是春閨夢裏人。

此詩的主旨是寫戰爭給人民帶來的深重苦痛。然而作者未從正面去描寫,而是運用聯想進行了四個對比:壹者動與靜,“誓掃匈奴”“五千貂錦”;二者生與死,“不顧身”與“喪胡塵”;三是前方與後方,“無定河”與“春閨”;四是人與鬼,“夢裏人”與“河邊骨”。通過強烈的對比,把疆場將士英勇戰死的壯烈,遺骨河邊的淒涼,以及家中仍作生人思念的悲慘,全盤托出,井然呈現,既深化了主題意旨,叉反映了多個層面,從而產生了震撼人心的藝術效果。

3、古詩中的相關想及其運用:

如唐代章碣的《焚書坑》:

坑灰未冷山東亂,劉項原來不讀書。

與“坑灰未冷”相關的是秦始皇,與“山東亂”相關的是秦始皇、劉幫、項羽等人。這裏用相關聯想,意在抒發議論、感慨。山東之亂持續了壹個時期,秦王朝最後亡於劉邦和項羽之手。這兩人壹個曾長期在市井中廝混,壹個出身行伍,都不是讀書人。可見“書”未必就是禍亂的根源,“焚書”也未必就是鞏固“子孫帝王萬世之業”的有效措施。說“劉項原來不讀書”,而能滅亡“焚書”之秦,全句純然是揶揄調侃的口吻,包含著極為辛辣的諷刺意味。

4、古詩中的逆反聯想及其運用:

如唐代王維《使至塞上》:

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

此詩描寫的是常見的大漠景象,而作者卻能夠從“直的孤煙“,通過逆反聯想,想到 “圓的落日”。“孤煙“的淡色與”落日“的彩色,”直“的勁拔與”圓“的柔美,形成壹種奇物的視覺效果,壹幅奇妙壯觀的畫面,詩畫結合,繪景開闊鮮明,氣勢雄渾,成為千古名句。

5、古詩中的因果聯想及其運用:

如唐代杜甫《春夜喜雨》:

好雨知時節,當春乃發生。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

這裏由果推因,春雨好在哪裏,壹是 “知時節”,她體貼人意,知曉時節,在人們急需的時候飄然而至,催發生機。二是默默奉獻。在蒼茫的夜晚,隨風而至,悄無聲息,滋潤萬物,無意討“好”。

想象:

如王維《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

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 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壹人。

詩人以想象兄弟們發現登山插茱萸少了壹人,表達詩人自己對兄弟們的思念之情。

又如李白常把現實與夢境、仙境,自然界與人類社會打成壹片,他的《夢遊天姥吟留別》以飛越的神思結構全詩,詩人的想象猶如天馬行空,所描繪的夢境、仙境,正是他所向往追求的光明美好的理想世界。

聯想與想象在詩歌中的作用

借助聯想,可跨越時間與空間,增加詩歌內蘊,豐富詩歌思想與情感。借助瑰麗想象,同樣可構築詩歌意蘊,同時還會觸發讀者,使讀者產生無限聯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