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她生前,她的詩只有10首公開發表過;其余的都是她死後30年內由親友整理、結集,陸續出版的。
她的詩公開發表後,得到了越來越高的評價。除了20世紀30年代由於評論界派別之見而壹度有過分歧之外,經過半個世紀反復品評、深入研究,狄金森作為對美國文學作出了重大獨創性貢獻的大詩人的地位已經確立。有人斷言她是公元前7世紀莎弗以來西方最傑出的女詩人,有人就駕馭英語的能力而言,甚至把她和莎士比亞相提並論。幾乎在任何壹部美國詩文選集中,狄金森的詩都占有顯著的地位;她的詩擁有眾多的讀者,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和惠特曼的詩壹樣,已被公認為標誌著美國詩歌新紀元的裏程碑。
狄金森對詩歌的傳統規範表現了不馴的叛逆姿態。狄金森傾向於微觀、內省,藝術氣質近乎“婉約”。
她寫愛的萌動,愛的燃燒,愛的喪失,有甜而不膩的喜悅,熾烈而蘊藉的吐露,苦而不酸的沈痛,綿綿難絕的長恨。愛,是她詩歌題材的重心,寫來清新別致。
她寫自然如家園。常有細致入微、準確生動的描繪。有些平凡的景象,在她筆下總能使人感受到壹種無可置疑,確實存在,而又不曾為常人意識到的美。
她愛生活和生命,試圖多側面、多層次地探索、解釋和表達生的意義。
她寫死亡,不同凡響,尤其和流行的感傷濫調大異其趣。她的死亡詩,很有點壹死生、齊彭殤的味道,卻又不完全是,因為她雖不畏死,卻更眷戀生,壹想到生活,就能使她“心醉神迷”。
她的思辨能力和想像力壹樣強,她寫哲理精辟深邃,警句連篇,耐人尋味。在壹般情況下,她的理念總是帶有可感知的特征,總是以有尺寸、有音響、有色彩、有質感的形體出現;但是她也不避抽象。
狄金森可以說是靈魂風景畫的丹青妙手,但也不排斥政治性的重大題材。她在相對意義上的內向,不是自由的選擇,而是她那基本上作為家庭婦女狹窄的生活圈子強加給她的無可奈何的限制。
她的語言,壹洗鉛華,不事雕飾,質樸清新,有壹種“粗糙美”,有時又如小兒學語那樣有壹種幼稚的特色。在韻律方面,她基本上采用四行壹節、抑揚格四音步與三音步相間,偶數行押腳韻的贊美詩體。但是這種簡單的形式,她運用起來千變萬化,既不完全拘泥音步,也不勉強湊韻,押韻也多押近似的“半韻”或“鄰韻”,有時幹脆無韻,實際上已經發展成壹種具有松散格律的自由體。
名人姓名:梭羅
出生年代:1817-1862
名人職稱:
名人國家:美國
相關介紹:
姓名:梭羅 性別:男 出生年月:1817-1862 國籍:美國
梭羅,H.D.(HenryDavidThoreau1817-1862)。作家、思想家。生長在波士頓附近超驗主義思想運動中心康科德村,父親是小業主。20歲於哈佛大學畢業,曾任教師,從事過各種體力勞動。在學生時代與愛默生相識,在愛默生影響下,閱讀柯爾律治、卡萊爾等人的著作,研究東方的哲學思想,同時以愛默生倡導的“自助”精神進行思考,形成了壹套獨立見解。
梭羅的著作都是根據他在大自然中的體驗寫成。1839年他和哥哥在梅裏馬克河上劃船漂遊,寫成《在康科德與梅裏馬克河上壹周》(1849),發揮了他對自然、人生和文藝問題的見解。他的代表作《沃爾登,或林中生活》(1854)記錄了他於1845至1847年在康科德附近的沃爾登湖畔度過的壹段隱居生活。在他筆下,自然、人以及超驗主義理想交融匯合,揮然壹體。他是19世紀超驗主義運動的重要代表人物。
梭羅的文章簡練有力,樸實自然,富有思想內容,在美國19世紀散文中獨樹壹幟。他的思想對英國工黨、印度的甘地與美國黑人領袖馬丁·路德·金等人都有很大的影響。
瓦爾登湖
雨中協奏 發表於 2006-4-15 16:03:00
1846年2月4日,梭羅按計劃前去康科德城(Concord)講課,題目是“關於馬斯·卡萊爾及其著作”(Thomas Carlyle and H is Works)。講課結束了,聽眾卻意猶未盡,要求主講人談談自己在林中的生活,相對而言他們似乎對這個更感興趣。為滿足大家的要求,梭羅準備了壹個“我自己的歷史”(Th e History of Myself)的課題,在當月10日開講。沒想到聽眾熱情空前高漲,紛紛要求他在下壹周的課程上再講壹次,這樣就會有更多的人前來聽講。受這次講座的啟發,梭羅將自己講課提綱加以整理,又經過了很長壹段時間的寫作,終於完成了Walden,or Life in Woods(《瓦爾登湖,又名林中生活散記》)這部傳世的名著。亨利·大衛·梭羅(Henry David Thoreau)的《瓦爾登湖》出版於1854年,這是19世紀美國文學非小說著作中最受讀者歡迎的書籍。到目前為止,此書已經出現了將近兩百多個版本,並被譯成許多國家的文字。令人感到不解的是,在作者有生之年裏這部書壹直被認為是模仿之作,而且還倍受冷遇。初版的2000冊用了五年多的時間才賣完。直到作者去逝以後,這本書逐漸受到人們的重視,對它的評價也開始發生了變化,梭羅的思想意義才被我們認識到。1817年
7月12日,梭羅出生於馬薩諸塞州的康科德。1837年畢業於哈佛大學,是個品學兼優的學生。畢業後他回到家鄉以教書為業。1841年起他不再教書而轉為寫作。在拉爾夫·沃爾多·愛默生(Ralph Waldo Emerson)的支持下,梭羅在康科德住下並開始了他的超驗主義實踐。這時期,梭羅放棄詩歌創作而開始撰寫隨筆,起先給超驗主義刊物《日規》(Dial)寫稿,其後各地的報紙雜誌上都有他的文章問世。
1845年7月4日美國獨立日這天,28歲的梭羅獨自壹人來到距康科德兩英裏的瓦爾登湖畔,建了壹個小木屋住了下來。並在此之後根據自己在瓦爾登湖的生活觀察與思考,整理並發表了兩本著作,即《康考德和梅裏馬克河上的壹周》(A Week on the Concord and Merrimack Rivers)和《瓦爾登湖》。
在瓦爾登湖生活期間,因為梭羅反對黑奴制(Negro Slavery)拒交“人頭稅”而被捕入獄。雖然他只在獄中蹲了壹宿就被友人在未經他本人同意的情況下,替他代交了稅款保其出獄,但這壹夜卻激發他思考了許多問題。出來後曾有壹些市民問他這樣壹個問題,為什麽有許多人寧願坐牢也不願意交稅。為解釋這壹問題,他結合自己的親身體驗,寫成了著名的政論《抵制國民政府》(Re sistance to Civil Government,後改名為Civil Disobedience)。他所宣傳的這種依靠個人的力量,“非暴力抵抗”的鬥爭形式對印度的甘地和美國黑人領袖馬丁·路德·金產生了很大的影響。
1947年,梭羅結束了離群索居的生活,回到原來的村落。他仍然保持著自己簡樸的生活風格,將主要精力投入寫作、講課和觀察當地的植物動物。有時候為了得到極其微薄的生活費用,才偶爾離開村子到父親的鉛筆廠工作壹些日子。梭羅卒於1862年5月6日,時年44歲。當時在同時代人的眼中,他只不過是壹個觀念偏執行為怪異的人,壹個愛默生的追求者而已。壹直到世紀之交他及其著作才得到了廣泛和深刻的認識。
作為他的主要著作之壹,《瓦爾登湖》是梭羅在瓦登湖林中二年零二個月又二天的生活和思想紀錄。鑒於他的第壹部書《康科德和梅裏馬列克河上的壹周》的失敗,這壹次他格外慎重,沒有倉促出版而是靜下心來重新寫作,使之更加完美。在此後的五年裏,他壹次又壹次地反復修改、補充、完善,有時為了使內容更加和諧統壹,甚至將整個段落改動。
在《瓦爾登湖》壹書中,有許多篇幅是關於動物和植物的觀察記錄。梭羅在這裏花費了大量的時間和精力觀察鳥類、動物、花草和樹木的變化,以致於使其同時代的人誤將此書理解成壹本有關自然的文獻,而忽略了其中關於哲學的內容。其實,梭羅的貢獻是建立在這兩方面之上的。在自然觀察方面,他之前已經有諸如吉伯特·懷特(Gibert White)和詹姆斯·奧杜邦(John James Audubon)等人的自然著作問世。但是只有當梭羅的著作出版後,大家承認他才是自然隨筆的創始者。在他之前描寫自然界的作品,只是以“書信”、“插敘”和“雜誌文章”的形式出現,報道他們對於自然界的發現。是梭羅使自然散文獨立門戶,賦予了它新的概念。如果我們把梭羅在《瓦爾登湖》中關於鳥的段落與奧杜邦的《美國的鳥類》壹書加以比較,不難發現奧杜邦的書僅僅是科學報告,而梭羅的文章則是關於自然的藝術創作。
把關於自然的觀察與體驗詳細地記錄下來,並賦予通俗的哲學意義,這是梭羅的書真實可愛之處。梭羅積極倡導壹種生活觀念,壹種與現代物質生活日益豐富對立的簡樸的生活方式,他堪稱超驗主義的實踐家。
《瓦爾登湖》是壹門獨特的藝術,它是美國現代文學中散文作品最早的典範之壹。與其同時代的偉大作家們相比,此書的風格獨特甚至比霍桑、梅爾維爾和愛默生這些天才作家們更富於20世紀散文的氣息。這壹特點具體體現於它的句子平鋪直敘(straight forward),簡潔(concise)和有觀點(to the point),完全不像維多利亞中期散文那樣散漫、用詞精細、矯情和具體,也沒有朦朧和抽象的氣息。通過閱讀此書,我們會驚奇地發現這本寫於19世紀的作品與海明威、亨利·詹姆斯等人的作品風格十分接近,只不過梭羅的風格更顯得豐富而已。
梭羅是壹個有責任感的社會批評家,他的目的是揭露時代的弊端。指出人們自己正將生活變得越來越復雜,最終會導致生命的衰落。相對來講,原始社會的人類生活較之現代更加幸福和充實。有的讀者往往對梭羅有錯誤的印象,即他只是壹個復古主義者,主張返樸歸真回歸自然,放棄現代文明。可是我們應該註意到梭羅在瓦爾登湖邊的林中獨自生活了僅僅兩年多壹點的時間,這只占他生命的百分之五的光陰。而且在這段時間裏,來來往往的訪客從未間斷。他自己也經常到村裏探望家人和朋友。更重要的是,當他離開瓦爾登以後,還曾壹再反對別人模仿他的行為。用他的話說他自己之所以到瓦爾登湖生活了壹段時間,那完全是他個人的誌趣愛好。如果說壹個人向往簡樸的生活,只要心誠,在哪兒都可以做得到,無論是在紐約、倫敦、孟買或東京。心中有“瓦爾登”我們的生活將會變得更有意義、更有目的、更加幸福,這才是“瓦爾登”的真諦。梭羅本人回到康科德後繼續過著簡樸的生活,從事寫作直至去逝。
對現代科技文明給人們帶來的物質享受,梭羅並不排斥,他只是批評我們沒有很好地利用它,“弄巧成拙”(improved means unimproved ends),他這樣評價。“我們接通了越洋的電纜,卻用它詢問阿德萊德王妃(Princess Adelaide)是否得了咳喘,並未用它交流人類的思想。我們建成了鐵路,卻坐著它去城裏消磨時光。”從這點上看,梭羅對社會的意義並非僅僅在於批判,而更在於指導。對社會中存在的問題他會毫不猶豫地揭露,同時也負責任地指出解決問題的方法。如果我們發現自己根本無法抵禦今天這個紛繁復雜的物質世界的引誘,那麽最好的辦法就是“Simplify,simplify,simplify.”(簡樸,簡樸,簡樸。)這是梭羅的口頭禪。客觀世界和人類社會是復雜的,但我們的知識使我們能夠選擇壹種正確的生活方式,而且有足夠的勇氣將其他多余的東西摒棄,全然不顧同時代人如何對我們指手劃腳。
梭羅於1837年剛進大學時就曾言,他要將聖經中關於壹周工作六天休息壹天的教義,改為工作壹天休息六天。他在瓦爾登湖的生活經歷實現了這壹願望。在那裏他僅花28美元多壹點兒就建成起了自己的棲身的小木屋,每星期花27美分就足以維持生活。為維持這樣簡樸的生活,他壹年只須工作六個星期就可以掙足壹年的生活費用,剩下的46個星期去做自己喜歡做的事情。他沒有將這寶貴時光浪費掉,而是把它奉獻給寫作和自然研究。也許有人會說梭羅太懶,終其壹生也並未做出任何驚天動地的事業,但是如果妳能註意到他在短暫的壹生中創作了二十多部壹流的散文集時,就會對他的才華和勤奮發出由衷的贊賞。
世界經濟飛速發展,物質文明日益提高,與此同時人們的欲望也隨之膨脹,梭羅當年的憂慮成了嚴峻的現實。對此,我們不妨將《瓦爾登湖》翻出,細細閱讀並領悟其思想,改變壹些我們的生活態度,這對現實生活具有相當的指導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