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愛國詩句 - 關於論語治國理政的詩句

關於論語治國理政的詩句

1.論語中有治國理念的句子

子曰:“道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

譯:孔子說:用政治手段約束民眾,用刑法手段規範秩序,民眾會設法規避而沒有羞恥的感覺;用道德教育啟發民眾良心,用禮來規範秩序,民眾會既遵守秩序又知道羞恥。

哀公問曰:"何為則民服?"孔子對曰:"舉直錯諸枉,則民服;舉枉錯諸直,則民不服."

譯:魯哀公問:“怎樣才能使百姓服從呢?”孔子回答說:“把正直無私的人提拔起來,把邪惡不正的人置於壹旁,老百姓就會服從了;把邪惡不正的人提拔起來,把正直無私的人置於壹旁,老百姓就不會服從統治了。”

齊景公問孔子怎樣治國,孔子說:“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譯:齊景公問孔子怎樣治國,孔子說:“君君,臣臣,父父,子子。”(《顏淵》)即要治理好國家,君主必須像個君主,臣子必須像個臣子,父親要像個父親,兒子要像個兒子。

子路曰:“衛君待子而為政,子將奚先?”子曰:“必也正名乎!”子路曰:“有是哉,子之迂也!奚其正?”子曰:“野哉由也!君子於其所不知,蓋闕如也。名不正,則言不順;言不順,則事不成;事不成,則禮樂不興;禮樂不興,則刑罰不中;刑罰不中,則民無所措手足。故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君子於其言,無所茍而已矣。”

譯:子路(對孔子)說:“衛國國君要您去治理國家,您打算先從哪些事情做起呢?”孔子說:“首先必須正名分。”子路說:“有這樣做的嗎?您想得太不合時宜了。這名怎麽正呢?”孔子說:“仲由,真粗野啊。君子對於他所不知道的事情,總是采取存疑的態度。名分不正,說起話來就不順當合理,說話不順當合理,事情就辦不成。事情辦不成,禮樂也就不能興盛。禮樂不能興盛,刑罰的執行就不會得當。刑罰不得當,百姓就不知怎麽辦好。所以,君子壹定要定下壹個名分,必須能夠說得明白,說出來壹定能夠行得通。君子對於自己的言行,是從不馬馬虎虎對待的。”

孔子曰:“茍正其身矣,於從政乎何有?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

譯:孔子說:“如果端正了自身的行為,管理政事還有什麽困難呢?如果不能端正自身的行為,怎能使別人端正呢?”

孔子曰:“知及之,仁不能守之,雖得之,必失之。知及之,仁能守之,不莊以涖之,則民不敬。知及之,仁能守之,莊以涖之,動之不以禮,未善也。”(《衛靈公》)

譯:靠聰明取得了地位,不能用仁德去保持它,雖然得到了地位,也壹定會失去的。靠聰明取得地位,能用仁德保持它,假若不用嚴肅的態度來治理百姓,那麽百姓就不會尊敬他。靠聰明取得地位,能用仁德保護它,能用嚴肅的態度治理百姓,而不用禮義教化人民,那也算不得完善。

孔子曰:“所重:民,食,喪,祭。寬則得眾,信則民任焉,敏有功,公則說。”(《堯曰》)

譯:所重視的四件事:人民、糧食、喪禮、祭祀。寬厚就能得到眾人的擁護,誠信就能得到別人的任用,勤敏就能取得成績,公平就會使百姓公平。

孔子曰:“先有司,赦小過,舉賢才”。(《子路》)

譯:孔子說:“先派定各 部門的負責人,赦免部下的小過失,提拔德才兼備的人。”

孔子曰:“無為而治者,其舜也與?夫何為哉?恭己正南面而己矣。”

譯:實行無為而治的人,就像舜帝壹樣英明,還需要再去做什麽呢?

哀公問曰:"何為則民服?"孔子對曰:"舉直錯諸枉,則民服;舉枉錯諸直,則民不服."

譯:魯哀公問道:"怎樣做才能使百姓服從?"孔子回答說:"提拔舉用正直的人,使他安置在邪曲之人的上面,百姓就會服從;提拔邪曲之人,使他居於正直之人的上面,百姓就不服."

子曰:“治大國若烹小鮮.”

譯:治理壹個大的國家應該像煎小魚壹樣,不要經常翻動,破壞魚的完整。

2.論語中有關治國的格言

1、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之。

——《論語·為政篇》 翻譯:以道德教化來治理政事,就會像北極星那樣,自己居於壹定的方位,而群星都會環繞在它的周圍。 2、道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

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論語·為政篇》 翻譯:用法制禁令去引導百姓,使用刑法來約束他們,老百姓只是求得免於犯罪受懲,卻失去了廉恥之心;用道德教化引導百姓,使用禮制去統壹百姓的言行,百姓不僅會有羞恥之心,而且也就守規矩了。

3、舉直錯諸枉,則民服;舉枉錯諸直,則民不服。——《論語·為政篇》 翻譯:把正直無私的人提拔起來,把邪惡不正的人置於壹旁,老百姓就會服從了;把邪惡不正的人提拔起來,把正直無私的人置於壹旁,老百姓就不會服從統治了。

4、道千乘之國,敬事而信,節用而愛人,使民以時。——《論語·學而篇》 翻譯:治理壹個擁有壹千輛兵車的國家,就要嚴謹認真地辦理國家大事而又恪守信用,誠實無欺,節約財政開支而又愛護官吏臣僚,役使百姓要不誤農時。

5、能以禮讓為國乎?何有?不能以禮讓為國,如禮何?——《論語·裏仁篇》 翻譯:能夠用禮讓原則來治理國家,那還有什麽困難呢?不能用禮讓原則來治理國家,怎麽能實行禮呢?。

3.論語中表達孔子政治理念的句子

孔子的政治思想主體是仁禮學說,仁與禮是孔子政治思想的核心範疇

1、關於仁

仁的概念,孔子以前就有,春秋前期人們把尊親敬長、愛及民眾,忠於君主和儀文美德都稱為仁.孔子繼承了前人的觀念,並且把它發展成為系統的仁說.

什麽是仁?孔子在《論語》提到仁有壹百余處,涵義甚廣,但其基本涵義有二:壹是愛人.他的弟子樊遲問孔子什麽是仁,孔子問答說:"愛人".《說文》有個解釋:"仁,親也,從二人",甚合孔子思想.仁,就是人與人的關系,要友善相親,相互幫助.愛有差等.按孟子的說法是:"親親而仁民,仁民而愛物".是先愛自己的親,然後普及到民,再推廣到物;是先已後人,先內後外,既有次第又有厚薄.這是壹種從人"自然本性"出發的"仁愛差別".

2、關於禮

仁的第二個涵義是克己復禮.在答復弟子顏淵時,孔子說:"克己復禮為仁"(《顏淵》)."克己"是自覺地約束自己."復禮"是壹切言行要納於禮.這裏強調的是人的道德自覺,人們通過克制自己,達到自覺守禮的境界,達到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視聽言動都合於禮,這也就是仁的境界.

"禮"也是壹個古老的概念,周公就制定周禮.不過,孔子則是從多方面進行論述的第壹人.什麽是禮?禮的含義包括兩個方面:壹是屬於根本政治制度方面的規定.《左傳》隱公十壹年載:"禮,務國家、定社稷,序人民,利後嗣者也."這是說,禮是治理和安定國家,鞏固國家的制度和維護社會所需要的秩序.孔子又說禮是"王之大經也"(《左傳》昭公十五年),是進行統治的根本法規,治國之綱.因此,"壞國喪家亡人必失去其禮"

4.關於治國的古詩

吾聞聰明主,治國用輕刑。——杜甫《奉酬薛十二丈判官見贈》

先生鬢為吟詩白,上相心因治國勞。——殷文圭《次韻九華杜先輩重陽寄投宛陵丞相》

武丁命傅說,治國如和羹。——陸遊《養生》

治國與修身,篇篇言上道。——曹勛《山居雜詩九十首》

治身如治國,夭壽人所為。——陳傅良《再用喜雪除夕二韻寄宗簡》

治國兼耕豈理歟,陰謀亂政肆崎嶇。——陳普《孟子·許行》

治國宜將治圃看,墾除容易整齊難。——洪咨夔《同孫子直和李參政東園韻十絕》

饑穰誰道盡由天,治國須知類小鮮。——金履祥《七月三日和徐山甫喜雨》

居鄉多令望,治國蘊嘉猷。——廖行之《挽龔宣教世基》

治國如治身,四民猶四體。——歐陽修《送朱職方提舉運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