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欣賞壹首詩?為什麽專家說這首詩好,說那首詩不好?好詩的標準到底是啥呢?作為讀者妳如何欣賞詩歌?尤其是杜甫、李商隱,陶淵明這些大家,為什麽大家都對其推崇備至?更妙的是,書裏也列了壹些壞詩,告訴妳這首詩為什麽不好。葉先生對古典詩詞有大愛,教書70年,詩詞是她的信仰。讀完這本書,妳壹定會感受到她對詩詞的大愛,領會詩詞驚心動魄之美,遣詞造句之妙,順便我們就入門了如何欣賞壹首詩。
還記得大學時,信誓旦旦,人生之大追求,即唯美。自然之美,人文之美,科學之美,俱驚心動魄。秉著這樣的心思,讀萬卷書,行萬裏路是不二的選擇。
自然之美平易近人,更多的美則需要深入其中才能探尋,比如古典音樂,博物館的畫作,數學物理,比如中國古典詩歌。
葉嘉瑩先生對詩歌真是愛的深沈,愛到加拿大的學校給假也要回國繼續教課,傳達古詩之美。而她的這種大愛,通過她的文字也深深的感動著我。把這本書比作壹首詩,這就是壹首好詩。
另外的驚喜是,發現了 吟誦 。原來古人讀詩是吟誦,漢語的每壹個音調都有意義,每壹個詩人都是作曲家!在網上搜索到壹些吟誦比如這首 蒹葭 ,真是美啊,循環幾遍後,出門坐地鐵時,耳邊仍余音裊裊。
因為我們是感情動物。
事物的變遷移轉,引得我們心有所動,於是有情,於是留下詩歌。古人雲哀莫大於心死,壹個人如果活得麻木,生無可戀,真是太可怕了。現在流行詞叫做有趣,做壹個有趣的人,不就是心靈鮮活,善於欣賞生命之美的人嘛。
讀詩,讓自己不再敏感的內心接觸鮮活的感情,不要心死於鋼筋混凝土森林。對世界有種感動情愫,生命故變得愈發深刻。自己的心也許沒有那麽敏感,那麽看別人是如何感受瑰麗生命的。慢慢的,我們的內心也就恢復最初的敏銳鮮活了。
葉嘉瑩雲:
這個問題等同於,詩歌中最重要的特質是什麽?
興發感動的力量 。
也就是從小學的作文要有真情實感。
情感從何處來?
這個物,不僅僅是大自然的物,花落花開,春暖冬寒,草木鳥獸,還包括生活社會中的種種人世間事物,被貶官,受重要,喜當爹,遇故知等等,都會引起內心的震動。另外,甚至包括想象中的物,聽壹個故事,看壹場電影,興發感動,於是情動於中,而形於言,情感郁積於心,付諸筆端即為詩。
有了感情之後,怎麽表達出來呢?不是常常遇到“有話說不出”的時候嗎?總結古人寫詩做法,大致有賦比興(四聲),其實分別對應物與情的關系。即心即物叫做賦,看到啥就說啥,把妳眼裏的世界描繪出來,其實就已經帶著妳的感情了,這是觀察的力量;比,由心及物,內心有種情誌,不直說,打個比方婉轉說出,就是比。所謂明喻暗喻等都是比。興,由物即心。開始描述壹個場景,然後感情自然興起。
所以詩歌的關鍵不在詞句的精美,若是無情也是無味。擺弄字詞之作,無法引起人之***鳴,傳不久也。
好的詩人,能用最恰當的字眼將自己內心的感動寫出來。如果這首詩不僅是恰當的表達出了自己的感情,同時也感動了讀者,那麽它就是壹首好詩。如果不能使讀者感動,那就是失敗的詩。
讀者的感動有兩層:
壹是直接的感動,壹對壹的。感動於作者的感情。無論跨越千年,仍然感受到當時詩人的內心,這是文字的力量。
二是讀者補充空白的感動。古詩就像中國畫,留白很多。留白,於是有想象,引發聯想。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壹村。為什麽好?不同的讀者可以有不同的解釋,分別對應不同讀者的內心。
中國詩人與西方詩人壹個很大的不同是,中國的偉大詩人,往往是用整個生命作詩,我手寫我心,詩歌與其性情情誌相符,所以要最大的欣賞其詩歌之美,壹定要了解詩人生活的年代,作詩的背景。比如最偉大的杜甫,不讀百首以上難以體會其精妙。
另外,要體會到詩歌之美,有壹個很重要卻將近失傳的方法: 吟誦 。
會吟誦的人,基本好詩壞詩壹吟便知分曉。漢語的音調韻律,抑揚頓挫,靠吟誦才能真正體現。古人作詩讀詩品詩,俱是通過吟誦,而非朗誦。漢語的四個聲調本身就是音樂記號,可惜吟誦幾乎失傳,少了體味漢語之美的重要傳統。前幾天聽網上詩經的吟誦,真是美!
所謂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這裏的誦是吟誦。
所以,葉先生連如何學作詩都告訴我們了。壹句話簡言之, 多背詩,會吟誦,然後慢慢就會作詩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