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愛國詩句 - 詠荷詩五首有哪些名句 怎麽賞析

詠荷詩五首有哪些名句 怎麽賞析

這個問題涉及到歌頌荷花的詩歌,下面以王昌齡還有李白包括蕭剛的《采蓮曲》以及盧照鄰《曲池荷》為例說明。有關的五首詩歌以及賞析如下:

壹、

1、王昌齡詩《采蓮曲》

唐·王昌齡

荷葉羅裙壹色裁,

芙蓉向臉兩邊開。

亂入池中看不見,

聞歌始覺有人來。

2、賞析:

如果把這首詩看作壹幅《采蓮圖》畫面的中心自然是采蓮少女們。但作者卻自始至終不讓她們在這畫面上出現而是讓她們夾雜在田田荷葉、艷艷荷花叢中若隱若現若有若無使采蓮少女與美麗的大自然融為壹體使全詩別具壹種引人遐想的優美意境。這樣的藝術構思是獨具匠心的。

壹開頭就巧妙地把采蓮少女和周圍的自然環境組成壹個和諧統壹的整體——“荷葉羅裙壹色裁芙蓉向臉兩邊開。”說女子的羅裙綠得像荷葉壹樣不過是個普通的比喻而這裏寫的是采蓮少女置身蓮池說荷葉與羅裙壹色那便是“本地風光”是“賦”而不是“比”了顯得生動喜人兼有素樸和美艷的風致。次句的芙蓉即荷花。說少女的臉龐紅潤艷麗如同出水的荷花這樣的比喻也不算新鮮。但“芙蓉向臉兩邊開”卻又不單是比喻而是描繪出壹幅美麗的圖景采蓮少女的臉龐正掩映在盛開的荷花中間看上去好象鮮艷的荷花正朝著少女的臉龐開放。把這兩句聯成壹體讀者仿佛看到在那壹片綠荷紅蓮叢中采蓮少女的綠羅裙已經融入田田荷葉之中幾乎分不清孰為荷葉孰為羅裙而少女的臉龐則與鮮艷的荷花相互照映人花難辨。讓人感到這些采蓮女子簡直就是美麗的大自然的壹部分或者說竟是荷花的精靈。這描寫既具有真切的生活實感。

第三小分句“亂入池中看不見”緊承前兩句而來。亂入、雜入、混入之意。荷葉羅裙芙蓉人面本就恍若壹體難以分辨只有在定晴細察時才勉強可辨所以稍壹錯神采蓮少女又與綠荷紅蓮渾然為壹忽然不見蹤影了。這壹句所寫的正是佇立凝望者在剎那間所產生的壹種人花莫辨是耶非耶的感覺壹種變幻莫測的驚奇與悵惘。這是通常所說“看花了眼”時常有的情形。然而正當踟躕悵惘、望而不見之際蓮塘中歌聲四起忽又恍然大悟“看不見”的采蓮女子仍在這田田荷葉、艷艷荷花之中。“始覺有人來”要和“聞歌”聯在壹起體味。本已“不見”忽而“聞歌”方知“有人”但人卻又仍然掩映於荷葉荷花之中故雖聞歌而不見她們的身姿面影。這真是所謂“菱歌唱不徹知在此塘中”崔國輔《小長幹曲》了。這壹描寫更增加了畫面的生動意趣和詩境的含蘊令人宛見十畝蓮塘荷花盛開菱歌四起的情景和觀望者聞歌神馳、佇立凝望的情狀而采蓮少女們充滿青春活力的歡樂情緒也洋溢在這聞歌而不見人的荷塘之中。直到最後作者仍不讓畫的主角明顯出現在畫面上那目的除了把她們作為美麗的大自然的化身之外還因為這樣描寫才能留下悠然不盡的情味。

二、

1、曲池荷

盧照鄰

浮香繞曲岸,圓影覆華池。

常恐秋風早,飄零君不知

2、賞析:

"浮香繞曲岸",未見其形,先聞其香。曲折的池岸泛著陣陣清香,說明荷花盛開,正值夏季。"圓影覆華池",寫月光籠罩著荷池。月影是圓的,花與影,影影綽綽,莫能分解。寫荷的詩作不在少數。而這首詩采取側面寫法,以香奪人,不著意描繪其優美的形態和動人的純潔,卻傳出了夜荷的神韻。"常恐秋風早,飄零君不知",是沿用屈原《離騷》"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遲暮"的句意,但又有所變化,含蓄地抒發了自己懷才不遇、早年零落的感慨。

盧照鄰在去世前不久寫的《釋疾文》中說道:"春秋冬夏兮四序,寒暑榮悴兮萬端。春也萬物熙熙焉感其生而悼死,夏也百草榛榛焉見其盛而知其闌,秋也嚴霜降兮殷憂者為之不樂,冬也陰氣積兮愁顏者為之解歡。聖人知性情之紛糾。"這不免也有詩人自己的性格原因。由於他被病痛所折磨,對事物變化的反映特別敏感。如《釋疾文》中所說:"神翳翳兮似灰,命綿綿兮若縷。壹伸壹屈兮,比艱難若尺蠼,九生九死兮。同變化乎盤古。萬物繁茂兮此時,余獨何為兮腸邅回而屢腐?""草木扶疏兮如此,余獨蘭騨兮不自勝。"萬物越是繁茂越是生機勃勃,他就越發感覺到自己的形象枯槁。同時他對繁榮的萬物是"感其生而悼死","見其盛而知其闌"也有對自己和他人盛時的回憶與感慨。他的這種思想突出表現在他晚期的詩歌裏。

《曲池荷》的前兩句寫的是花好月圓,而後兩句突然轉寫花之自悼。這花之自悼實為人之自悼。詠物詩,"因物以見我",乃見其佳處。除余山《竹林問答》中說:"詠物詩寓興為上,傳神次之。寓興者,取照在流連感慨之中,《三百篇》之比興也。傳神者,相賞在牝牡驪黃之外,《三百篇》之賦也。若模形範質,藻繪丹青,直死物耳,斯為下矣。"如此看來,可見盧照鄰詠物詩之造詣。

這首詩托物言誌 ,為中國詠物詩之正宗手法,自不待言。其略可稱道者大致有兩點:壹是詠花詩最易落入精雕細刻、鏤金錯彩的細微描寫套路,這首詩寫曲池荷,雖略帶六朝余韻,然能於大處落墨,氣象較為闊大。二是切物抒情,較為真切自然,婉轉寫來,並無造作,筆未離題而深沈之意盡蘊其中。

三、

1、折荷有贈

李白

涉江玩秋水,愛此紅蕖鮮。

攀荷弄其珠,蕩漾不成圓。

佳人彩雲裏,欲贈隔遠天。

相思無因見,惆悵涼風前。

2、賞析:

這首詩與李白的《擬古十二首》其十壹很相似。《擬古十二首》其十壹曰:"涉江弄秋水,愛此荷花鮮。攀荷弄其珠,蕩漾不成圓。佳期彩雲重,欲贈隔遠天。相思無由見,悵望涼風前。"除六字不同外,余皆相同。這或許是由於傳抄之誤的緣故。

"涉江玩秋水,愛此紅蕖鮮。"芙蕖即荷花,所以《擬古》中又作"愛此荷花鮮"。秋高氣爽,秋水浩渺,首先就給人以清新、涼爽及高雅、純潔之感。此時江上弄舟,領略壹番江水秋色,已是夠愜意的了,然而最引人入勝、最逗人喜愛的,還是那婷婷玉立的鮮紅的荷花。從字面上看,這是通過寫景而點明了時間地點。但從詩歌意象的沈積所蘊含的內容看,這已不是單純描景,而是暗含了這位女子如花似玉的體貌及純潔高雅,堅貞自守的品格。"涉江"壹詞,最早見於《楚辭·九章》,那是屈原借以抒發憤世憂國之情並表現其純潔高雅、堅貞自守的品格。這裏雖無憤世憂國之意,但借以表現女子純潔高雅,堅守貞操的品格和向往專壹的愛情,也是未嘗不可的。梁元帝《賦得涉江采芙蓉》詩雲:"葉卷珠難溜,花舒紅易傾。"孔德昭同上題詩雲:"朝來采摘倦,詎得久盤桓。"辛德源《芙蓉》詩亦雲:"涉江良自遠,托意在無窮。"就都是借以表現女子對專壹愛情的渴望與向往。當然,這壹點還需結合下句的"愛此紅蕖鮮"理解。梁吳均《擬古四首》其三《采蓮曲》雲:"錦帶雜花鈿,羅衣垂綠川。問子今何去,出采江南蓮。遼西三千裏,欲寄無因緣。願君早旋返,及此荷花鮮。""荷花鮮",就已完全象征著年輕貌美的女子及其純潔堅貞的品性。可見李白《擬古》中作"愛此荷花鮮"並不是沒有道理的。可以說,李白的這首詩,與上引吳均詩有著極為密切的內在聯系。從整首詩的布局來看,首二句還只是興起,但它在感情的抒發與意境的創造上,已為整首詩奠定了基調。

"攀荷弄其珠,蕩漾不成圓。"圓大的綠荷之上,滾動著顆顆晶瑩的水珠,仔細把玩之中,才突然發現蕩漾中的水珠並不是圓的。這只是字面上的理解,實際上,這兩句詩巧妙地暗寓了這位女子細微的內心活動。這裏,既受到梁元帝"葉卷珠難溜,花舒紅易傾"的啟發,同時與南朝民歌《西洲曲》中"低頭弄蓮子,蓮子清如水"的詩句也有異曲同工之妙。詩人運用了南朝民歌中常用的葉音與雙關的藝術手法,"荷"諧音合,"攀荷"即有希望匹合成雙之意。"不成圓"的"圓",又雙關為團圓之圓。那麽由"攀荷"到"不成圓",已非簡單的動作與物象描寫,而是重在刻畫這位女子由對專壹愛情的渴望而感發的焦慮與苦悶的心態。詩歌由開始輕松愉快的賞秋玩荷,到感物而發後的焦慮苦悶,這在意脈上是壹次轉折,在情感上是壹次跌宕。因而,下面便很自然地過渡到直抒對"佳人"的思念之情:"佳人彩雲裏,欲贈隔遠天。相思無因見,悵望涼風前。"

"佳人彩雲裏",可以說是受到《西洲曲》"憶郎郎不至,仰首望飛鴻"的啟發。然而在李白的詩中,"彩雲",卻帶有壹種虛無飄渺、行蹤不定的意象,如其《宮中行樂詞八首》其壹:"只愁歌舞散,化作彩雲飛",就有相似之處。"欲贈隔遠天",則更明顯是受到了《古詩十九首·涉江采芙蓉》:"采之欲遺誰,所思在遠道。"又《古詩十九首·庭中有奇樹》:"攀條折其榮,將以遺所思。馨香盈懷袖,路遠莫致之。"及吳均"遼西三千裏,欲寄無因緣"等詩的影響,借以表現對遠方情人無限思念而又無可奈何的強烈情感。末二句是進壹步抒發相思之苦與惆悵無奈的悲哀情思。"悵望涼風前",不僅有外貌的描寫、心理的刻劃,而且與首句"涉江玩秋水"遙相呼應,並與整首詩的情感、氣氛相統壹,這就使得詩歌意境自然渾成,給人以強烈的藝術感染力。

李白的這首詩所受前人的影響是不小的,把它歸入"擬古"之組詩,亦不無道理。但是,在完整、統壹的意境創造上,這首詩卻不為前人所囿,具有獨自的風格特征。其壹,詩歌雖然始終並沒有對女主人公作正面的描寫,但從詩歌意象及意脈中可以看出,這位女主人公除具有年輕貌美的特征外,對專壹愛情的追求與向往是執著的,其內心情感是細膩而又復雜的。其二,在詩歌意脈的變化上,由賞秋玩荷經情因物牽到相思苦悶的過程,過渡自然巧妙,毫無人工的痕跡。詩歌緊緊圍繞"攀荷"這壹短暫的細節,把女主人公由"愛此紅蕖鮮"到"相思無因見"的整個內心的細微變化,揭示得壹覽無余。這與前人相比,就顯得更為凝煉、更為集中。全詩運用委婉含蓄的藝術手法,淋漓盡致地表現出人物的內心情感。

四、1、李白的采蓮曲:

采蓮曲

若耶溪邊采蓮女,笑隔荷花***人語。

日照新妝水底明,風飄香袂空中舉。

岸上誰家遊冶郎,三三五五映垂楊。

紫騮嘶入落花去,見此踟躕空斷腸。

2、賞析:

李白詩將吳越采蓮女的嬌艷清純放在荷花叢中加以表現,又用岸上遊冶郎的徘徊躑躅不忍離去反襯采蓮女的魅力,描繪出明艷、活潑、大方的采蓮女的新形象,語言入清水芙蓉,天然雅清,毫無做作,壹氣呵成,展示出詩人的姿態高雅、清新脫俗。彌補了六朝以來采蓮女形象的蒼白與虛飾。

第壹句:若耶河邊采蓮女,笑隔荷花***人語。溪邊采蓮花的女孩,隔著荷花談笑風生,互相嬉戲,或是和風細雨,或是嬌喘微微。荷葉田田,芙蓉朵朵,與春風滿面的姑娘的粉頰交相輝映,正如王昌齡《采蓮曲》中所道"亂入池中看不見,聞歌始覺有人來。"隔著蓮花,似有似無的朦朧之美,意趣盎然,富有生活氣息。"笑隔荷花"將采蓮女纖手撥荷花愉快交談的神態細膩的表現出來,生動形象。

第二句:日照新妝水底明,風飄香袖空中舉。溫和的陽光,濃抹的新妝,清澈的流水,風飄香袖的嫵媚,勾勒出壹幅清新明麗的采蓮圖,節奏輕快,活潑自然。采蓮女不知是在揮手還是在故意擺弄,將香袖高舉,河面倒映著采蓮女精心準備的新妝,最是那壹低頭的閑花照水,露出她嬌羞的神態,靦腆不勝涼風的吹拂,正如"照花前後鏡,畫面交相映",人花難辨。這兩句勾勒出了"江南可采蓮,蓮葉何田田"的美好意境,如聞其聲,如見其人,如臨其境,讓人感受到壹股勃勃生機,領略到采蓮人內心的歡樂,所謂"菱歌唱不徹,知在此塘中"。

第三句:岸上誰家遊冶郎,三三五五映垂楊。歡聲笑語吸引了岸上的遊冶郎,不知哪家的公子,三三五五、似隱非隱在垂楊下,我們可以想象出此時的采蓮女面對岸邊的遊冶郎會有多麽的嬌羞,所謂"女為悅己者容",心裏怦跳的喜悅之情溢於言表。李白筆下的嬌羞之態並未點明,只是從"日照新妝水底明,風飄香袖空中舉"聯想到的,有著明麗可人的浪漫情調,自有壹種清新脫俗。詩人將她們置於青翠欲滴的荷葉叢中,又以遊冶郎的徘徊搔首來襯托她們的嬌美,使用樂府寫羅敷的手法,從而更加委婉傳神。

第四句:紫騮嘶入落花去,見此踟躕空斷腸。詩人騎著紫騮,馬兒嘶鳴著,驚花,花落,空見那壹份景色,使人淒愴斷腸。這裏充斥著詩人對時光飛逝、歲月不饒人的感嘆,及對美景易逝的無奈之情,寄托著作者因懷才不遇、壯誌難伸而發出的愁思,這與他平素灑脫自信、率真不羈、清新飄逸的風格有所不同,而以壹種細膩溫婉的筆觸,引人遐思。"踟躕空斷腸",似是斷腸人在天涯,象他《月下獨酌》中壹身孤傲與月為伴,與影為伴,還是免不了蒼茫寂寥、清絕孤獨之感,壹向大氣豪邁的李白也有避不了的人生悲哀。 詩人筆下生風,使壹曲采蓮,景因情而媚,情因景而濃,而毫無堆砌之嫌,清新自然,仍是壹如既往的浪漫。

五、 1、蕭剛采蓮曲:

晚日照空磯,采蓮承晚暉。

風起湖難度,蓮多采未稀。

棹動芙蓉落,船移白鷺飛。

荷絲傍繞腕,菱角遠牽衣。

2、賞析:

《采蓮曲》是樂府詩舊題,內容多描寫江南壹帶水國風光,采蓮女娃勞動生活情態,以及她們對純潔愛情的追求等。

此詩的起首二句中,用了兩個“晚”字,強調了壹種特定時間背景:籠罩著軟和恬靜夕陽余輝的傍晚——壹個最能引起人的情思,讓人沈浸的時刻。“風起”二名轉入采蓮的描寫,從“難度”中透露出采蓮女柔弱纖細的形象。“棹動”二名描繪的采蓮場面只有兩筆寫實的白描:采蓮的小船在荷叢中穿過,槳兒不時碰落盛開的蓮花,壹瓣瓣地飛落湖中,驚起了安詳地棲息著的只只白鷺,打破了它們的寧靜世界。末二句借物寫情,別有壹種趣味:采蓮人欲歸了,可是荷絲纏繞著她的柔腕,菱角又牽拽著好的衣裙。實際上是作者留戀這環境,故借采蓮人寫同。擬人手法運用十分巧妙,全詩情韻頓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