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秭歸,是我的第二故鄉”
章文才,1904年11月11日出生於浙江省杭州市。1934年在《中國園藝學會會刊》上發表了國內第壹篇有關乙烯處理柑橘的學術論文。1935年4月,章文才赴美留學,獲得了博士學位。終身從事柑橘研究,在國內外柑橘界享有很高的聲譽。
出生於杭州的他,是“中國柑橘之父”。但他卻逢人便說,“秭歸,是我的第二故鄉”。
初冬時節,“中國臍橙之鄉”秭歸縣到處橙黃橘紅,“果園浩如海,靚樓幢幢立”。運輸臍橙的車輛川流不息,好壹派橘豐民歡的熱鬧景象。
在這柑橘豐收的歲月裏,40萬秭歸人民總會深深懷念壹個人,壹個身材魁梧、待人和藹的老者,他就是“中國柑橘之父”、華中農業大學壹級教授章文才先生。
“秭歸柑橘大有可為”,章老擲地有聲的話語,激勵秭歸人民摒棄陳舊傳統觀念,掀起農業產業革命熱潮。西陵峽兩岸,冒出片片柑橘。
“從1962年開始,章教授就與秭歸結下了不解之緣”,11月28日,秭歸縣原特產局退休幹部宋鴻虎接受采訪時回憶說,那壹年的10月底,章老在省農業廳經作處潘處長的陪同下來到秭歸。章老此行的目的主要是前來龍江大隊調研柑橘發展情況,總結龍江大隊柑橘發展經驗。
第二天,章老和潘處長在秭歸縣特產局工作人員的陪同下,乘船到香溪,再在香溪轉乘小船到龍江大隊(新灘)(今屈原鎮龍馬溪村)。面對峽江風浪,章老沒有絲毫膽怯之意,反而與潘處長在小船上談笑風生。
美麗如畫的西陵峽風光,激起了章老的詩興。站立船頭的章老,即興說出上聯:“潘公與眾泛舟遊於三峽之境”。沈吟片刻,坐在章老旁邊的宋鴻虎,膽怯而激動地對答說:“章師攜徒徒步旅於柑橘之鄉”。章老聽罷,高興地拍著宋鴻虎的肩頭連聲稱贊道:不錯不錯,小夥子不錯!瞬間,章老頭頂上神秘的科學家光環,伴隨著他的笑聲消失於滾滾流動的江水之中。此刻,章老與基層同誌的心已緊緊地貼在了壹起。
來到龍江大隊,章老就立即投入到工作之中。與幹部座談,到柑橘園實地察看,走訪柑橘種植技術員。據宋鴻虎回憶,在龍江大隊,他壹連幹了5天,還為龍江大隊的幹部和柑橘專業隊員進行了柑橘管理、豐產知識講座。
當時就是全國著名柑橘專家的章老,為何來到偏遠的龍江大隊?當時正在龍江大隊蹲點抓柑橘生產的宋鴻虎介紹說,1955年,為貫徹國家“以糧為綱,全面發展”方針,原縣委副書記耿天弼在龍江大隊建起了“福根”柑橘示範園。下派蹲點的宋鴻虎,組織生產隊擅長搞柑橘生產的32人,成立了柑橘種植專業隊,大搞柑橘生產。第三年,柑橘產量達7噸;第四年,柑橘產量達40多噸;1962年,柑橘產量達160噸。躍居全省第壹、全國前列的柑橘產量,引起了省農業廳和柑橘專家的高度關註。
在充分調研的基礎上,章老提出,秭歸的氣候、土壤適宜種植柑橘,沿江兩岸發展柑橘大有可為。章老還提出,秭歸柑橘生產應實現良種區域化、品質標準化、果實商品化的“三化”目標。據《秭歸縣誌》記載,章老提出“三化”建議是在1962年11月8日。
秭歸,從此堅定了發展柑橘產業的信心和決心,並走上了漫長而艱難的產業結構調整之路。歷經多年努力,峽江兩岸長出片片柑橘林。1979年10月,章老看到他親自選育推廣的柑橘優良品種已布滿長江三峽兩岸,感慨萬千地賦詩曰:“三十國慶三峽行,猿啼聲裏伴歌聲;綠水青山今勝昔,萬紫千紅橘滿林。”
“秭歸,是我的第二故鄉”,章老常常這樣自豪地向前來考察的國外柑橘專家推介屈原故裏秭歸。他回憶說,他對全國很多柑橘產區懷有濃厚感情,但他壹生去得最多的地方就是秭歸。
1993年,91歲高齡的章老最後壹次來到秭歸縣。當他來到歸州鎮彭家坡村,看到自己親手培育的片片柑林碩果累累時,激動不已的他欣然題詩:“癸酉國慶三峽行,屈子家鄉橘滿林,彭家臍橙戶戶栽,優質高產富農村。”
“章教授與秭歸的感情,無法用言語來表達”,宋鴻虎激動地說,不說別的,單說“文化大革命”期間(1967年)的那三個月,章教授就與我們結下了深厚的情感。
1967年,受到“文化大革命”沖擊的章老,帶著厚厚的書稿和學生周紱“秘密”來到秭歸縣龍江大隊。在龍江管理區,他們整整呆了三個月。在這特殊時期,他們師徒仍無法割舍心中隱隱作痛的柑橘情結。每天,他們都帶著剛剛完成的《柑橘生產管理與科學實驗》書稿,走隊串戶征求農民兄弟的意見。
在這“神秘”的三個月裏,令秭歸人民至今難忘的,恐怕要算在章老的指導下建起的全國第壹個地下通風貯藏窖,使柑橘可保鮮4個多月,好果率達90%以上。宋鴻虎回憶說,當時章老在與他們閑聊中得知,他們於1966年冬在龍江四隊建有壹個兩丈多深的地窖,貯藏柑橘壹萬多公斤第二年出售,好果率達70%,價格還翻了壹番。
章老興趣十足地來到龍江四隊,深入地窖實地察看後,肯定這是個實用的好辦法。章老同時建議,改進地窖,讓其與外界通風,從而提高好果率。章老連夜繪出改造草圖,指導柑橘專業隊員建造地下通風貯藏窖。在章老的耐心指導下,柑橘專業隊員經過壹個多月的努力,終於建成了第壹個地下通風貯藏窖。當年,在龍江大隊建起的地窖有3個。經實驗,好果率達90%以上。第二年,秭歸全縣按照章老的設想,建起地下通風貯藏窖52個,全縣柑橘走出了保鮮銷售的好路子。
“沒有章教授就沒有秭歸柑橘,無論是桃葉橙還是臍橙”,秭歸縣農業局退休幹部崔治龍說,章老讓秭歸柑橘有了自己的名字。1962年,章老在考察龍江大隊時,就對品嘗到的8號、18號樹的果實印象深刻。1965年冬,章老帶領鄧貴森、施曉恒等教授,會同陳昭明、肖彥華等省專家,再次來到龍江大隊,首次進行柑橘選種優良單株全面分析鑒評,根據樹的豐產性、果面狀況、含糖量等12項指標進行評分,8號、18號樹結的果實獲得95分。鑒評結果公布後,陳昭明先生建議,將選出的優良單株進行命名。陳昭明建議給春梢片狹長似桃葉的8號、18號取名“龍橙”,意為既是龍江所產,又體現龍是中國的象征;或者根據葉的生物學特性取名“桃葉橙”。後來經過與會專家討論醞釀,章老同意將8號、18號優良單株取名“桃葉橙”。土生土長上千年的秭歸柑橘,從此有了自己的學名。
章老深知,果樹優良品種是豐產優質的基礎。他帶領宜昌分院師生深入鄂西柑橘產區,進行群眾性的大規模柑橘選種工作。他把選種目的、標準和方法教給農民群眾,發動他們選極優良單株,向國家“獻寶”,然後再進行實驗室的科學分析鑒定。
桃葉橙命名後,秭歸縣壹方面加強對外宣傳,另壹方面在縣內擴大種植規模。章老在以後的每次柑橘大會上,總要講到秭歸桃葉橙。他在1973年寫的《柑橘的良種選育》和1977年出版的《柑橘生產技術與科學實驗》兩書中均高度評價桃葉橙“品質極佳”。1976年底,秭歸桃葉橙達17.8萬株,產量達3000多噸。
1983年,萬裏副總理指示,從龍江、香溪精選桃葉橙1000公斤、臍橙3000公斤,送往北京並走上人民大會堂國宴。秭歸柑橘從此更是名聲大振,在1989年的全國水果評選會上,桃葉橙和羅伯遜臍橙35號榮獲名優水果稱號。 章老鐘情於“詩祖”屈原,不僅因為《橘頌》,更因為屈原愛國、求索。他常到屈原祠走走,用心與這位孤忠流芳的偉大愛國詩人進行深層對話。
“後皇嘉樹,橘徠服兮。受命不遷,生南國兮。”2300多年前,“詩祖”屈原作《橘頌》抒懷言誌。從詩中可見,屈原對橘的情感非同壹般,更可見秭歸種植柑橘的歷史十分悠久。
兩千多年前,屈原鐘情柑橘。兩千多年後,多少炎黃子孫鐘情《橘頌》,鐘情“詩祖”屈原。章老就是壹位屈原的追隨者。自屈原祠修建好以後(1982年),他來到秭歸,常到屈原祠走走。大家心裏明白,他決非簡單地來玩玩、看看,他是在用心與這位孤忠流芳的偉大愛國詩人進行深層對話。
章老如屈原壹樣愛國,熟悉章老的秭歸人說。1938年,留學美國的章老謝絕了美國柑橘界同事們的挽留,滿懷愛國之情毅然回到戰亂中的祖國,投入農業科學研究。章老如屈原壹樣上下求索,終身遨遊、探索在科學的海洋之中。他破解了多項柑橘產業發展中的難題,於1935年編著了我國第壹部柑橘栽培學專著《實用柑橘栽培學》。為了做好柑橘的出口外銷工作,1954年他編著了《新鮮果實包裝貯藏運銷學》。1979年主編了我國第壹部《果樹研究法》,作為全國通用教材。他還撰寫了有價值的學術論文70多篇。“文化大革命”期間,受到沖擊的章老,仍深愛著自己的祖國和柑橘事業,從來沒有停止過研究柑橘的步伐。
據秭歸縣屈原紀念館館長梅雲來回憶,章老常穿中山服,很是平易近人。他在屈原祠至少親自接待過章老三次,有壹次還是章老獨自壹人前來拜謁“詩祖”的。那壹次,梅雲來與章老坐在屈原祠的石凳上攀談了很長時間,攀談的主題自然是屈原與柑橘。當章老得知,屈原祠內將種上多種柑橘時,顯得非常高興。他說,以後更多的中外遊客都能欣賞到柑橘,這既是對秭歸柑橘的宣傳,又能讓屈原與橘為伴,不再“孤獨”。
梅雲來介紹說,印象最深的,應該是1988年10月17日。那天,在縣城歸州參加完柑橘研究活動的章老,再次來到屈原祠。梅雲來借機想讓章老為屈原祠留下“墨寶”——手抄鹹豐年間詠屈原的律詩壹首。章老當即高興地答應了這壹請求。因為時間倉促,章老對現場書寫的作品不十分滿意。他隨即將律詩記錄下來,回武漢手抄好後,又托人送到屈原紀念館。至今回想起來,這件“小事”多麽令人感動啊!
如今,章老的手抄詩與全國其他40余名書法家的作品壹道,集中展出在屈原祠裏的碑廊內。不知章老手抄律詩時有何感想,我總想,他與屈原是修來的千年奇緣,因柑橘他們心靈相通,因詩抄他們的身影跨越時空同居壹室。 “秭歸成為中國臍橙之鄉,這是宜昌地區甚至我國南方臍橙樣板,目前最重要的是怎樣把果農組織起來,辦產、供、銷、運、貯、加工大農業,發展果品市場經濟,這壹點江西贛州跑在我們前面了,我們在1985年供給他們良種無病毒臍橙。”1996年2月19日,93歲的章老深知在世將為時不多,心裏仍惦記著秭歸,特意寫信給當時的宜昌市委書記羅清泉並轉秭歸縣委、縣政府。
章老在信中就如何發展果品市場經濟,委婉地建議秭歸向後來居上的江西贛州地區學習:組建果農股份合作社,培訓農民技術員,加強產前、產中、產後處理;制定出加快發展的政策,用政策調動果農的積極性;建立臍橙果業協會,建立產前、產中、產後服務體系,進行包裝、分級、洗果、運銷、出口等技術指導……多麽感人的肺腑之言啊!
根據章老的建議,秭歸於1997年開始進行大規模柑橘品改,並制定出壹系列措施強力推進柑橘產業化建設。當年,秭歸“紐荷爾”臍橙獲得第三屆農業博覽會名牌產品稱號。
章老,壹直把秭歸珍藏在心靈深處。1989年,農業部決定建立長江上中遊農業開發項目,當時秭歸並不是考察的重點,年逾八旬的章老,耐心地向世界銀行考察團詳細介紹秭歸柑橘栽培歷史,講解當地培育的臍橙新品種,利用他的影響力最終為秭歸爭取到了這壹項目,使秭歸獲得世界銀行貸款226萬美元,比同類縣(市)多出20萬美元。在項目實施過程中,章老又多次專程前來現場指導,使這個項目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績,有力地促進了秭歸的柑橘生產。
值得章老欣慰的是,柑橘已成為秭歸的支柱產業。如今的秭歸,柑橘面積達17萬畝,年產量超過15萬噸,年產值過兩億元。全縣有柑橘專業村100多個,從事柑橘種植的農民達10萬多人。
果大無核、皮薄色鮮、肉脆汁多、香郁味甜的秭歸臍橙,頗受消費者青睞,產品暢銷全國各地,並出口到東南亞國家。秭歸還建立了國家柑橘繁育育種中心試驗場和柑橘良種繁育示範場,***引進儲備柑橘品種88個,其中臍橙品種達50多個,壹年四季都有新鮮臍橙上市。
如果妳要問,秭歸人民與章老的感情有多深?秭歸人民會告訴妳,請妳走進新歸州鎮政府廣場,看壹看背對長江、面朝滿山柑橘的章老塑像,那是最準確的答案。在秭歸境內有兩尊銅像,壹尊為“詩祖”屈原,另壹尊為“橘翁”章文才。略有不同的是,樹立在歸州集鎮的“橘翁”,是歸州3萬多柑農自發為章老塑造的。至今讓人記憶猶新的是,“橘翁”銅像在2002年端午節揭幕時的感人場景——萬余柑農自發從四面八方趕來,紛紛向章老雕像鞠躬致意,表達最真切的緬懷。 面對“橘翁”,思緒飛揚。不禁讓人想起他獻身科學、服務柑農、奉獻社會的光輝壹生,想起他深入農村、紮根農戶的壹幕幕感人場景,想起他為秭歸爭回的壹項項惠及千家萬戶的榮譽……
——1978年,國家批準秭歸建設兩萬畝臍橙出口基地後,章老為秭歸壹次引進了12個美國優良品種,試種大獲成功。其後,“全國名優水果”、“省優質產品”、“全國農業博覽會金獎”等壹個個榮譽相繼落戶在屈鄉這塊神奇的土地上。
——1985年,秭歸盧家山村出現柑橘樹大片死亡現象,81歲的章老得知後,連夜趕到秭歸。第二天大清早,他便帶著學生越過青幹河,來到柑橘園現場采樣查看。下坡時,章老在4個學生的攙扶下,壹步壹步地滑到河邊,汗水濕透了全身衣褲。最終,柑農在章老的指導下,采取得力措施,控制住了這壹“不治之癥”。
——1986年,章老開始任秭歸縣人民政府農業科技顧問(至逝世)。1993年,經章老介紹,歸州農民彭洪國被吸收為中國柑橘協會會員。1994年,向思模在全省首批農民技術職稱評審中,被評為農民高級技師職稱。在秭歸,彭洪才、嚴千明等上百名柑橘“土專家”,都是章老手把手教會的學生。
——1995年,已患重病的章老仍惦記著秭歸的臍橙產業,仍想為秭歸引進壹家橙汁廠,增加臍橙附加值。在章老的引見下,秭歸縣原橙汁廠書記、廠長及特產局人員,於3月27日來到華中農業大學章老的家裏,由柑橘專家鄧秀新作翻譯,與3位美國投資商進行洽談。雖然最終因臍橙加工橙汁成本太高、交通不便等原因,該項目沒有落戶秭歸,但章老對秭歸人民的這份特殊情誼,令人感動、令人難忘。
有人說,世界文化名人屈原讓秭歸成了屈原故裏,“中國柑橘之父”章文才讓秭歸成了“中國臍橙之鄉”。這話壹點兒都不假!屈原帶給秭歸人民的,是精神財富;章老帶給秭歸人民的,是物質財富。他們,對於秭歸,對於秭歸人民同等重要。他們,在秭歸人民心中享受著同等待遇。
感謝屈原!感謝章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