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鐘聲初過岸,塔影已侵河。”出自(明末清初的理學大家黃道周的《洗心詩》)
原文:
洗心詩
明河千尺水、江樹此悠悠、月影沈無際、青天停不流、魚龍黃石外、鷗鷺白蘋頭、何處著邊棹、芳蓮葉上舟、
日暈透江明、潮來萬頃平、壹峰衡雨出、孤嶼信波橫、帆過虹霓凈、雷收花木清、苧衣無所罣、中夜曉風生、
輕煙掃石床、絕璧曬蘿裳、不礙猿猱路、時聞蘭芷香、牛知巢父傲、虎笑佛圖狂、持此向誰說、山山明月光、
塵垢辭虞夏、波瀾長布衣、花溪垂竹葉、砧杵靖柴扉、巳信天無夢、但聞雪亦非、開眸青浩蕩、不***軟雲歸、
江漢有何力、穹蒼卻了然、任從翻頂趾、初不滓中邊、射月平珠串、定波覆玉舩、應無燥濕氣、得到影堂前、
石磬收聲處、金人不語時、龍蛇閑聽法、猿鳥靜聞詩、擺脫書千卷、淋漓艸壹枝、此中全密藏、頗與木魚知、
木末芙蓉少、臨秋風雨多、(鐘聲初過岸、墖影巳侵河)、瓶膽銷香象、蒲須卷碧螺、亭亭看不動、雲漢淡如何
可有磨礱意、頻煩淬勵工、鏡光千瓣外、月廓半弦中、鵩焚新賦、鱷魚退晚風、古今查樸盡、未敢與天通、
與爾濯纓去、為誰鼓枻來、搜將砥柱力、淡卻渾河才、物色還天地、根芽謝露雷、可從明水裏、照見百花開、
未忍隨溝壑、何能辭痛酸、巳傾千馬鬣、猶滯壹毛瘢、海湧青龍燭、天扶赤玉盤、只余徑寸路、不與眾同看
如廁整冠去、築牛又手還、隨人題卷轉、不自訴斑襴、神鬼搴高跖、江河破密關、何當漂碧血、壹為灑空山、
巳識退藏法、況看無悶書、羲農容晚悟、毛發剩朝梳、廟筭古今秘、臣身日月疏、尚留乾凈地、可以報閑居、
作者簡介:
黃道周(1585年3月9日[1] —1646年4月20日[1] ),字幼玄,壹作幼平或幼元,又字螭若、螭平、幼平,號石齋,漢族,福建漳浦銅山(現東山縣銅陵鎮)人。明末學者、書畫家、文學家、儒學大師、民族英雄。天啟二年進士,深得考官袁可立賞識,歷官翰林院修撰、詹事府少詹事。南明隆武時,任吏部兼兵部尚書、武英殿大學士(首輔)。抗清失敗,被俘殉國,謚忠烈。
黃道周對天文、地理、書法頗為精通,旅行家、地理學家徐霞客對他十分敬仰,與之結為生死之交。黃道周有關天文地理的著作甚豐,年輕時就被譽為“閩海才子”。他38歲中進士,任過翰林院編修、少保兼太子太師、吏部和兵部尚書、武英殿大學士。他在朝時抱盡忠報國之誌,剛正不阿,直言抗疏,屢遭貶謫。最後,為抗禦清兵被捕,忠貞不屈,英勇就義。清乾隆皇帝贊揚他“不愧壹代完人”。徐霞客稱贊他:“字畫為館閣第壹,文章為國朝第壹,人品為海內第壹,其學問直接周、孔,為古今第壹。”黃道周的書法剛健美麗,獨具壹格,以至成為晚明繼董其昌“秀娟”書體之後出現的又壹新流派———遒媚書體。其存世的手卷、中堂、條幅、冊頁成為不可多得的文化瑰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