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學,是以語言文字為工具,形象化地反映客觀現實的藝術,故也稱作語言藝術。作為社會意識形態之壹,(意識形態,是指在壹定的經濟基礎上形成的人對於世界和社會的有系統的看法和見解,意識形態是上層建築的組成部分,在階級社會裏具有階級性,也叫觀念形態。哲學、政治、藝術、宗教、道德等都是它的具體表現。)文學在上層建築中與政治制度及法律形態相比,距離社會經濟基礎要稍遠壹些,就像恩格斯所說的是屬於“更高地懸浮於空中的意識形態領域”。這就確定了文學在社會結構中的地位以及它在社會生活中的獨特功能。
作為壹種意識產物,就文學作品本身來說,它首要的、獨特的功能就是“審美”。因為只要文學表現了人生價值,就會產生審美價值。文學作為審美信息的載體,通過鑒賞環節,通過讀者這個廣泛的受信體,反作用於社會,從而對人類改造客觀世界和主觀世界的實踐活動發生直接和間接的影響,形成文學所特有的社會價值。前蘇聯作家邦達列夫曾經這樣描繪文學對人的影響:“當壹個人打開書的時候,他可以仔細地端詳第二種生活,就像是看到壹面鏡子的深處,他尋找著自己心目中的英雄人物,尋找著自己思想的答案,並且不由自主的以別人的命運、別人的勇氣去衡量自己的性格特點,他惋惜,懷疑,懊惱,他笑,他哭,他同情,他參與著主人公的活動——書的影響力就在這裏產生了。”,“如果誰從來沒有醉心於壹本嚴肅的書,那才應該感到最大的遺憾——因為他使自己與世隔絕,他拒絕了第二個現實,第二次經驗,從而等於縮短了自己的生命。”由此可見,因人生經驗的擴大與精神境界的升華給生命帶來的充實與豐富,可以讓妳重新認識自己,鼓舞妳以美的理想和美的規律去創造新的生活。這就是文學的綜合價值所帶來的社會效果。具體來說,文學主要有以下三種功能:
首先,文學具有美悅功能
文學屬於人的精神創造,它並不是壹種先天自在的產物,而是經過文字工作者這壹“媒介”,按照壹定的審美理想和美的規律,在對社會和自然形態加工、改造的基礎上所形成的壹種精神產品。它總是帶有某種目的和意義,具備著某種價值。它之所以存在的最重要的目的之壹就是讓“人”獲得審美上的享受。人們通過對各種文學載體的欣賞使情感和心理得到平衡、渲泄或滿足,從而在這種閱讀中,感受美、體驗美、欣賞美。就如詩人徐誌摩的《再別康橋》:
……
輕輕的我走了
正如我輕輕的來
我輕輕的揮手
不帶走壹片雲彩
……
使人在閱讀過程中,體驗到壹種靜靜的傷美。
再如孟郊的《遊子吟》:
慈母手中線,
遊子身上衣。
臨行密密縫,
意恐遲遲歸。
……
使人們看到了崇高的慈母形象和天涯遊子對母親的深情,也看到了詩人對人生中偉大的人性美的憶念和懷戀。
其實,文學在社會生活中的美悅功能是十分廣泛的。這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首先,文學能發展人的想象力,陶冶人的性情,提高人的思想境界,凈化社會風俗。再者,文學有助於人們提高識別真假、善惡、美醜的是非辨別能力,從而使人樹立崇高的生活理想,激勵人們不斷為獲取更加美好的社會生活而奮鬥。
其次,文學具有知識功能
文學用它生動、具體的藝術形象再現生活,給人們以歷史和現實生活的常識,使人們增強對社會、自然、人生的理解。相當具體地認識社會,了解歷史,豐富人們對生活的感受和經驗,加深對社會規律和自然人生的理解,使人們的感情得以充分交流,心靈得到凈化,這就是文學的認識功能。
文學又是社會歷史的“大倉庫”,是社會歷史文化的儲存和積累,從中可以看到人們在壹定的社會歷史環境中的生產勞動、風俗習慣、倫理觀念、宗教信仰,可以看到社會盛衰、國家興亡、時代變化等等。它溶進了作家的主體精神,揭示壹定歷史時代、生活情境中的人的心理狀態。通過文學,人們可以“看”到壹定的歷史時代中人們的生活和鬥爭情況,如風俗、服飾、音容笑貌、治理觀念、社會變遷等。文學雖然不是歷史,但它有時卻承擔了比歷史還要更多、更廣泛的功能,恩格斯在評價巴爾紮克的《人間喜劇》時,說他從這部作品中學到的東西比當時所有職業的歷史學家、經濟學家和統計學家那裏學到的全部東西還要多。可見文學對歷史發展過程描寫之深入、細致。
概而言之,文學對人的影響是漸進而潛移默化的。它向人們傳播著自然、社會、人生等各個方面的知識和經驗。它不僅僅通過栩栩如生的藝術形象再現人的生活,更通過文學典型說明人應該怎樣生活,而且還啟發鼓勵人去創造新的生活,通過具體的社會實踐,使文學作品的精神影響轉化成實際效果。
再者,文學具有教育功能
文學作品通過影響人的心靈和行為,幫助人提高思想境界,凈化靈魂,增強對生活的信心和力量,這就是文學的教育作用。
文學作品通過形態各異的藝術形象,廣泛而深刻地反映社會生活的各個層面。讀者在認識文學作品所反映的社會生活的同時,也對作品進行再思考,愛與恨、善與惡、美與醜,都會在人的思想中產生不同程度的激蕩、***鳴,從而對人的心靈施以立體的、綜合的影響,使人從中得到壹定的啟迪和教益,以造就受眾完整的個性。
中國古代思想家簡子認為藝術“入地深,其化人也速”。漢代大思想家王充認為“文人之筆,勸善懲惡也”。這都是說的文學的教育功能。正是從這個意義上,人們才把作家稱為“人類靈魂的工程師”。
比如,讀了《駱駝祥子》,人們就會對當時北京下層人民的生活境遇有壹個深刻的認識,並對造成祥子悲慘命運的萬惡舊社會進行思考,從而否定、鞭撻這種罪惡的社會制度,在思想認識上得到教育,堅定對美好生活的向往、追求和創造新生活的雄心壯誌。
文學在描寫社會生活的同時,總是遵循著壹定的道德思想和規範,體現著對生活的評價和看法,傳播著壹定的社會道德意識。表明壹定的倫理道德傾向。如敘事詩《孔雀東南飛》到小說《紅樓夢》,就貫穿著壹條反對封建婚姻制度,向往愛情自由、婚姻自主的進步道德傾向的主線。文學作品還對合理、進步的道德觀念和行為進行肯定和贊揚,如勤以養儉,樂於助人的精神,“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品格,“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入世情懷,都產生著道德感化和積極的教育作用。
當然,文學的教育作用並不是由壹個嚴肅而刻板的說教者進行赤裸裸的說教就能達到的。而是用藝術化的形式體現在世俗常情之中,如:朱德的《回憶我的母親》就是通過人間瑣事來表現壹個善良、勤勞母親的道德品質。而朱自清在壹個傾斜、蹣跚的背影中,體會到父親深厚執著的愛子之情,體現了壹種血緣不可分割、世代相傳的倫理感情。再如魯迅的《祝福》中對封建道德的否定,亦是通過祥林嫂具體的遭遇體現的:家族的統治使她完全喪失了“自我”的權利,封建倫理道德的歧視,使她不能在過年祭祀中動“福禮”,封建愚昧又使她化盡積存的工錢捐來壹條無用的“門檻”,最終倒斃在魯鎮的壹片祝福聲中。由此可見,文學是通過生動活潑的社會藝術形象感染人、教育人,借以表現人生價值,通過審美價值的實現達到文學的教育目的的。
文學的這三種功能,美悅功能,認識功能和教育功能,是文學最主要的功能。從文學這三種功能的相互關系來看,三者是互相聯系,缺壹不可的。首先,文學的認識作用是其教育作用和審美作用的基礎;而教育作用則把對文學作品的認識更加深化;同時,審美作用以藝術自身獨特的感染力促進認識作用和教育作用更好地發揮實際效果。它們的相互作用體現了文學作品中真善美的統壹,並分別對人們的知、意、情發生深刻影響。人們在欣賞文學作品時,這三種功能互相滲透,互相作用於人的思維意識,對人的精神世界施以全面的影響。因此,也可以從總體上把它看成壹種審美教育作用。
總而言之,壹部真正的、優秀的文學作品,通過其作品中的全部或部分內容,深深地感染著人,潛移默化中影響著人,甚至在思想上改造人,進而影響生活、影響社會,推動人類的社會生活不斷向前發展、進步。
=======================
其實寫的不錯啊,對妳題目應該有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