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愛國詩句 - 誰給我壹些杜審言的詩歌鑒賞啊,急用謝謝

誰給我壹些杜審言的詩歌鑒賞啊,急用謝謝

杜審言

杜審言(645?~708),唐代詩人。字必簡。祖籍襄陽(今湖北襄樊),實為洛州鞏縣(今屬河南)人。高宗鹹亨元年(670) 進士。官隰城尉,累轉洛陽丞,坐事貶吉州司戶參軍。因與同僚不睦,為州司馬周季重等所構陷,系獄,將被殺。其子杜並,16歲,刺殺季重,己亦當場遇害。武後聞杜並為父報仇事,甚加嘆異,召見審言,授著作佐郎,遷膳部員外郎。因依附張易之、張昌宗,於中宗神龍元年(705)與宋之問、沈佺期等人同時遭貶,他被流配到峰州。不久召還,授國子監主簿。卒年60余。杜審言是大詩人杜甫的祖父,少時與李嶠、崔融、蘇味道齊名,稱“文章四友”。其詩格律嚴謹,清新雄健,以此傲視同輩詩人。晚年和沈佺期、宋之問相唱和。他們都大力創作律詩,是唐代“近體詩”的奠基人。

和晉陵陸丞早春遊望

杜審言

獨有宦遊人,偏驚物候新。

雲霞出海曙,梅柳渡江春。

淑氣催黃鳥,晴光轉綠蘋。

忽聞歌古調,歸思欲沾巾。

賞析

這是壹首酬答詩。詩中寫江南早春的氣候變化歷歷如繪,讀後令人頓覺春光明媚,春意盎然,有身臨其境之感。起首兩句警拔,以“偏驚物候新”領起全篇。中間四句,用“出”、“渡”、“催”、“轉”四個富於形象的動詞,形象地刻畫了早春景物變化的情態,意境清新,對仗工穩。結尾兩句點明和詩情意,意謂面對佳景,讀了朋友寄來的遊春詩,激起鄉思,不禁淚下;與起句“宦遊”相呼應,結構謹嚴。詩中對景物觀察得細,體會得深,並具有格律聲色之美,堪稱初唐文壇上的佳作。

蓬萊三殿侍宴奉敕詠終南山

杜審言

北鬥掛城邊,南山倚殿前。

雲標金闕迥,樹杪玉堂懸。

半嶺通佳氣,中峰繞瑞煙。

小臣持獻壽,長此戴堯天。

賞析

這是借詠終南山來歌頌皇帝的應制詩。首聯以北鬥星高掛宮城邊,巍峨的終南山都倚立在蓬萊三殿之前來映襯皇宮的宏偉高峻。這是借北鬥、南山來歌頌。二聯正面寫終南山的宮觀殿宇高入雲表的壯觀。三聯以終南山瑞雲繚繞,和朝廷的興旺之氣相通,進壹步以終南山景物來加以歌頌。尾聯直接頌揚皇帝壽比南山,治國有如堯舜。全詩寫得莊重典雅,是典型的歌功頌德的作品。

送崔融

杜審言

君王行出將,書記遠從征。

祖帳連河闕,軍麾動洛城。

旌旗朝朔氣,笳吹夜邊聲。

坐覺煙塵掃,秋風古北平。

賞析

這是壹首送別的詩。友人從軍遠征,自然要說到行軍戰鬥的情事,但這首詩卻用烘托氣氛的辦法,從側面來寫,頗具匠心。如詩中的二、三兩聯,上聯只是說到送別盛況,就反映出了軍旅的威嚴和雄壯;下聯寫了行軍和駐屯的整肅和警惕,就表明了這次戰爭必勝的信念。最後壹聯是祈願,即迅速消滅敵人。此詩結構完整,層次分明,描繪虛實結合,藝術水平很高。

登襄陽城

杜審言

旅客三秋至,層城四望開。

楚山橫地出,漢水接天回。

冠蓋非新裏,章華即舊臺。

習池風景異,歸路滿塵埃。

賞析

登臨懷古之作,要在虛而能實,實而能虛,追憶古事而抒發今情。審言此作則實而能虛。首聯妙在虛實之間,秋日登城四望,似泛寫,卻正切襄陽城。誠如王夫之所言:“起聯即自然,是登襄陽城語。不景之景,非情之情,知者希矣。”(《唐詩選評》)余三聯實寫楚山、漢水、冠蓋裏、章華臺、習家池,實景太多最易犯塞犯密,而此作卻塞而能通,密而能疏,即實而能虛,以有壹股元氣運行其間,有壹種感情出乎其表,故令人讀罷愴然欲涕。惟其如此,所以氣象雄渾,感情悲壯。

行經嵐州

杜審言

北地春光晚,邊城氣候寒。

往來花不發,新舊雪仍殘。

水作琴中聽,山疑畫裏看。

自驚牽遠役,艱險促征鞍。

賞析

審言寫風候,多以首聯總攝而中二聯補敘。其寫嵐州北地邊城之寒春來之遲,全賴頷聯“花不發”、“雪仍殘”為之鋪墊。與《旅寓安南》同壹機杼。壹寫寒,壹寫暖。寫安南之暖日:“交趾殊風候,寒遲暖復催。仲冬山果熟,正月野花開。”以果熟之晚花開之早,說明其地氣之暖。二詩同壹“家法”,壹作於仕進之初,壹作於遠謫之後,故其情雖暖猶寒,因曰:“積雨生昏霧,輕霜下震雷。故鄉逾萬裏,客思倍從來。”雖寒猶暖,因曰:“水作琴中聽,山疑畫裏看。自驚牽遠役,艱險促征鞍。”其情也不因暖而不沈郁,不因寒而不昂揚。

春日京中有懷

杜審言

今年遊寓獨遊秦,愁思看春不當春。

上林苑裏花徒發,細柳營前葉漫新。

公子南橋應盡興,將軍西第幾留賓。

寄語洛城風日道,明年春色倍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