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別應令四首(其四)·蕭繹
日暮徙倚渭橋西,正見涼月與雲齊。
若使月光無近遠,應照離人今夜啼。
漢魏六朝時期,皇太子、諸王的手示稱作“令”或“教”。奉和皇太子、諸王的詩文,或奉其命令而作的詩文,都可叫作“應令”或“應教”。蕭繹的這四首詩是奉和皇太子蕭綱(梁簡文帝)的,故此命題。在蕭繹作這組詩之前,首先是蕭子顯寫了《春別四首》,接著就是蕭綱作《和蕭侍中子顯春別詩四首》。他們三人遞相唱和,爭新鬥妍,這是當時詩歌創作的風氣。
“日暮徙倚渭橋西,正見涼月與雲齊。”渭橋,在長安(今陜西西安市),為秦代所建造。暮色蒼茫,壹個遊子在渭橋的西側輾轉徘徊。橋下的浩浩流水,岸邊的樹木花草,無不使他觸景傷情。淹留他鄉,羈泊漂零的生活,本已使他感到百無聊賴;而此刻又是“最難消遣是昏黃”的夕陽時分,更令人倍覺黯然!第二句進壹步寫他在渭橋旁所見到的情景:他忽然擡頭,恰好看到壹輪皎潔的明月,高高地掛在布滿灰雲的空中。清涼的月光,正映襯出遊子寂寞孤獨的悲涼。這月光中蘊含的是壹種怎樣的情思呢?於是詩就很自然地過渡到下文。
詩的後兩句緊承第二句的“月”字。“若使月光無近遠,應照離人今夜啼。”照壹般“望月懷遠”的寫法,提到月亮以後,就應該正面抒發遊子的情懷。但是,此處詩人寫遊子看月時的心理活動,卻匠心獨運:他由自己的客中情景,設想家中的妻子此時此刻的相思之情。假使空中的月光不管遠近、千裏***明的話,那麽,今夜它也應該照著正在為月圓人不圓而傷心落淚的妻子。就詩的構思而言,本是遊子思念妻子,但他卻反過來想象妻子今夜壹定對著月光在想念自己。這就是所謂從“對面寫來”的方法,這種方法較之直言相思之愁苦,更耐人尋味,能大大增強詩的抒情性,將遊子的相思之情,表達得更加委婉曲折、真摯深厚。杜甫的名句:“今夜鄜州月,閨中只獨看。”(《月夜》)也是用的這種藝術手法,“讀書破萬卷”的詩聖有此構想,或許就是受了蕭繹這兩句詩的啟發吧?
蕭繹的《春別應令詩四首》,連同蕭綱、蕭子顯的唱和之作,都是七言四句結撰成篇的短詩。這在當時,是壹種新體詩,基本具備了到唐代盛極壹時的七言絕句的雛形。這壹點,是上述三人唱和之作在文學史上的壹個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