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愛國詩句 - 形容是非之地的詩句

形容是非之地的詩句

睡狗醒來是非多。英國詩人 喬叟

是是非非,號為信史。 是非名言

明·馮夢龍《東周列國誌》第五十壹回。是是:肯定正確的。非非:指責錯誤的.倍史:真實可信的史書。這兩句大意是:壹部史書,必須作到肯定正確的,批評錯誤的,才能號稱“信史”。這兩句從正面強誦修史者不能簡單地、機械地復述歷史,而要對各種歷史現象、歷史事件作出判斷,表明見解。可供論述修史的原則及評判史書的成就高下時引用。

明代文學家、戲曲家 馮夢龍 《東周列國誌》

事在是非,公無遠近。唐代開元尚書丞相,詩人 張九齡

清者自清,濁者自濁。明代明臣 於謙

良知只是個是非之心。明代文學家 王守仁

是非明而後可以施賞罰。 關於是非的名言

宋·王安石《九變而賞罰可言》。本句大意是:明辯是非後,方可以給予獎賞或懲罰。刑賞的依據是什麽?是個人的喜怒好惡?是領導、上司的旨意?是遠近親疏的關系?還是下級報來的材料?在作者看來,都不是,獎懲的唯壹依據是事實。只有澄清事實,明辨是非,方可依法給予相應的刑賞。離開了調查研究,憑個人的主觀意誌去作,不僅述不到獎罰的目的,反而會生變亂。

北宋政治家、文學家 王安石 《九變而賞罰可言》

彼亦壹是非,此亦壹是非。

戰國·莊周《莊子·齊物論》。是非:正確和錯誤。這兩句大意是:它有它的正確和錯誤,這也有這的正確和錯誤。戰國·莊周《莊子》在這裏將世界上的事物看成“彼”和“此”,彼方是出於此方對待而來的,此方也是因著彼方對待而成的。壹切理論系統相依而相生,又互為消長,所“彼系統與此系統之間各有是非。也可以認為:彼概念下的系統有壹套內在的肯定與否定,那麽,此概念下的系統也有壹套內在的肯定與否定。可用於說明事物之間、理論系統之間的相對性。

莊周,戰國哲學家 莊子 《莊子·齊物論》

心出是非外,跡辭榮辱中。晚唐詩人 許渾

智慧首先教人們辨別是非。古羅馬詩人 玉外納

天下之是非,自當聽之天下。 是非名言明代思想家 顧憲成

寄治亂於法術,托是非幹賞罰。

戰國·韓非《韓非子·大體》。寄:寄托。托:依靠。這兩句大意是:依靠法令來治理混亂,依靠賞罰來處理是非。人治還是法治,古來爭論已久。韓非認為:治亂必須用掛,用推行法治的手段(術)才能奏效。所謂治亂國必須用重刑,就是這個道理。對於是非問題,也必須賞罰分明,決不能馬馬虎虎。“賞善而不罰惡則亂,罰惡而不賞善亦亂”(唐·元結《辯惑》)。此二句說明治國安邦必須推行法制,刑賞必須分明。

戰國末期哲學家 韓非 《韓非子·大體》

君子不待囊而勸,不待貶而懲。

宋·蘇洵《史論上》。君子:指道德高尚的人。待:等到。褒:表揚,褒獎。勸:努力,自勉。貶:批評.指責。懲:警戒。這兩句大意是:君子不等別人表揚就會自勉.不等別人批評就會自警。本名句可供論述提高分辨是非的能力,自覺地勸善懲惡時引用。

北宋散文家 蘇洵 《史論上》

利害之心生,而是非之心昏矣。南宋詩人 楊萬裏

學會學習的人,是非常幸福的人。 關於是非的名言希臘詩人 米南德

凡鬥者自以為是,而以人為非也。荀況,戰國末期思想家 荀子

利名竭,是非絕,紅塵不向門前惹。

元·馬致遠《雙調夜行船·秋思》。這兩句大意是:不與人爭名逐利,不與人爭辯是非曲直,塵世的紛擾和煩惱就不會找上門來。在“密匝匝蟻排兵,亂紛紛蜂釀蜜,急攮攘蠅爭血”(馬致遠與本條曲句同套散曲語),爭名逐利無休止的現實中,作者深感社會的汙濁,塵世的險惡,因此產生了這種消極避世的情緒和超然物外的思想,其中也含有他對現實的激憤,對封建社會功名富貴的鄙視。現多用來表現消極避世,當老好人的思想。

元代戲劇家 馬致遠 《雙調夜行船·秋思》

目前之耳且可塗,身後之是非難罔。

清·張廷玉《明史·錢壹本傳》。塗:塗抹,粉飾。罔:欺騙。這兩句大意是:活著,可利用權勢地位遮掩人們的耳目視聽;死後,壹生的是非功過就無法騙人了。明代萬歷年間,“東林八君子”之壹的錢壹本曾向皇帝上《論相疏》,嚴厲指出當時大臣的十條罪狀。這些大臣害怕別人揭露、彈劾自己,就甩強制手段,“欲鉗天下之口”。殊不知這樣雖能得逞子壹時,卻不能從根本上抹掉自己的惡行劣跡。~說明壹手掩人耳目的事是無法永遠得逞的,是毀是譽總會由時間老人作出最終判決。

清代大臣 張廷玉 《明史·錢壹本傳》

毀譽從來不可聽,是非終久自分明。 是非名言

明·馮夢龍《警世通言·拗相公飲恨半山堂》。這兩句大意是:詆毀﹑贊美從來都不可以隨便接受,誰是誰非終究會壹清二楚的。為人應胸懷開闊,選觀曠放,有“任憑風浪起,穩坐釣魚船”的氣度。是是非非,褒貶毀譽,千秋功罪,自有後人評說。為人不能成為輿論的奴隸,別八怎麽說。自己便怎幺幹,而應有自己的主見。~二句便表現出壹種超脫曠達,對未來堅信不移,對自己充滿信心的精神狀態。也表現出不在小是小非上斤斤計較的瀟灑態度。可以此勸慰處在逆境中的友人或進行自勵,不去計較壹時的毀譽,相信歷史會對自己作出公允的評價。

明代文學家、戲曲家 馮夢龍 《警世通言·拗相公飲恨半山堂》

是非只為多開口,煩惱皆因強出頭。

明·馮夢龍《古今小說·木綿庵鄭虎臣報冤》。是非:糾紛。出頭:顯露自己。這兩句大意是:糾紛都是因為多說話惹出來的,煩惱都是因為硬要出頭招致的。前壹句強調說話要小心謹慎,認為話語多了會引起糾紛,惹出麻煩。後壹句強調為人處事要註意收斂鋒芒,認為硬要出頭露面會得罪別人,招致煩惱。這兩句多用來勸人少說話,少出頭,帶有不分是非,明哲保身的意味。

明代文學家、戲曲家 馮夢龍 《古今小說·木綿庵鄭虎臣報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