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關於飛鴿傳書詩句
關於飛鴿傳書的詩句 1.關於“鴻雁傳書”的詩句有哪些
關於“鴻雁傳書”的詩句如下:
1、南北朝詩人薛道衡的《人日思歸》
入春才七日,離家已二年。人歸雁後,思發在花前。
2、宋代歐陽修的《戲答元珍》
春風疑不到天涯,二月山城未見花。殘雪壓枝猶有桔,凍雷驚筍欲抽芽。
夜聞歸雁生鄉思,病入新年感物華。曾是洛陽花下客,野芳雖晚不須嗟。
3、唐代杜牧的《長安秋望》
樓倚霜樹外,鏡天無壹毫。南山與秋色,氣勢兩相高。
4、唐代杜甫的《天末懷李白》
涼風起天末,君子意如?鴻雁幾時到?江湖秋水多。
文章憎命達,魑魅喜人過。應***冤魂語,投詩贈汨羅。
5、宋代戴復古的《月夜舟中》
滿船明月浸虛空,綠水無痕夜氣沖。詩思浮沈檣影裏,夢魂搖曳櫓聲中。
星辰冷落碧潭水,鴻雁悲鳴紅蓼風。數點魚燈依古岸,斷橋垂露滴梧桐。
鴻雁傳書的典故:
漢武帝時,蘇武被匈奴拘留,並押在北海苦寒地帶多年。
後來,漢朝派使者要求匈奴釋放蘇武,匈奴單於謊稱蘇武已死。這時有人暗地告訴漢使事情的真相,並給他出主意讓他對匈奴說:漢皇在上林苑射下壹只大雁,這只雁足上系著蘇武的帛書,證明他確實未死,只是受困。這樣,匈奴單於再也無法謊稱蘇武已死,只得把他放回漢朝。
從此,"鴻雁傳書"的故事便流傳成為千古佳話。
2.關於飛鴿傳書的典故
1. 古代通訊方式
飛鴿傳書與鴻雁傳書是壹個意思,就是古人之間聯系的壹種方法,將信件系在鴿子的腳上然後傳遞給要傳遞的人.
古代通信不方便,所以聰明的人利用鴿子會飛且飛得比較快、會辨認方向等多方面優點,馴化了鴿子,用以提高送信的速度。通常來講,鳥類本身會認回家的路,就像倦鳥歸巢壹樣,古人所用的飛鴿傳書是,例如我跟妳是朋友,我跟妳當然住在同壹個地方,後來我要去別的地方了,我就帶著家鄉的鴿子離鄉背井,有天我有事情要聯絡妳,我就把字條放在鴿子腳上壹種專門放信的東西的裏面,再把鴿子放出去,鴿子就會飛到家鄉去,妳就會發現那只鴿子和我的信,雁子也是,她們都是利用鳥類的習性。
2. 軟件
飛鴿傳書(IP Messenger)是壹個小巧方便的即時通信軟件,它適用於局域網內甚至廣域網間進行實時通信和文檔***享。基於 TCP/IP(UDP),無需服務器,簡單易用。可傳送文件和文件夾。通訊數據采用RSA/Blofish 加密
3.古人飛鴿傳書的故事
據《宋史·夏國上》記載,慶歷元年(1041),元昊又壹次向宋發動進攻。二月,元昊親自率領10萬大軍自天都山出發,深入宋境準備同韓琦統領的涇原路主力決戰。這時韓琦正在高平(今寧夏固原北)巡邊,聽說元昊率領大軍已經到達懷遠城(今甘肅平涼以北),急派大將任福領兵18000人,前往抵禦,進行阻擊。
為了確保戰爭的勝利,韓琦向任福面授機宜,命令他們繞到敵軍背後,能戰則戰,不能戰則據險設伏,斷敵歸路。臨行前,韓琦再三叮囑任福:“茍違節度,雖有功亦斬."
任福和先鋒桑懌、參軍耿傅等率領輕騎數千,越過六盤山後,在張家堡南遇到夏軍,旋即投入戰鬥,打了壹個小勝仗,殺敵數百人。夏軍假裝敗北,沿路丟棄不少物資,宋軍不知是計,於是貪功冒進,在後緊緊追趕,壹直追至六盤山下的好水川。
好水川,在今寧夏隆德縣城北十五裏,兩邊山谷環抱,只有壹徑可通,正是兵家設伏之處。偽敗的夏軍,故意保持四五裏的距離,引誘宋軍追趕。任福不知是計,分兵兩路,朱觀軍在北,任福軍在南,沿好水川窮追不舍。壹直追到籠竿城北,進入了夏軍的包圍圈,這才發現已經中了元昊的誘兵詭計。
任福、桑懌等為了沖出包圍圈,率軍沿好水川西行,出六盤山,在距羊牧隆城5裏的地方,正準備布陣應敵時,有士兵在路旁拾得五六只封閉嚴實的銀泥盒子,盒中有動物跳躍的聲音。士兵不敢打開,上交給任福處理。任福命令士兵打開後,100多只鴿子從盒中飛躍而出。
這些鴿子的脖子上都掛了小哨鈴,它們騰空而起後,盤旋於宋軍頭上,發出壹片哨鈴聲。宋軍正在驚疑之時,夏軍已從四面合圍。原來這些鴿子都是軍鴿,是元昊有意放置在這裏,讓宋軍拾到後放飛的。
宋軍果然中計。元昊得到鴿子發出的信號,10萬人馬壹起從山頭出擊,將宋軍壓在谷地。這壹仗,宋軍損失慘重,幾乎全軍覆滅,任福以下幾十名將校也都戰死了。
擴展資料
飛鴿傳書與“鴻雁傳書”是壹個意思,是古人之間聯系的壹種方法,將信件系在鴿子的腳上,然後傳遞給要傳遞的人。古代通信不方便,所以聰明的人利用鴿子會飛、飛得比較快、會辨認方向等多方面優點,馴化了鴿子,用以提高送信的速度,通常來講,鳥類本身會認識回家的路,就像倦鳥歸巢壹樣。
《山海經》曾經記載,西王母的身邊有3只青鳥,它們能夠飛越千山萬水傳遞信息,把幸福吉祥快樂的聲音,傳遞到人間。據說西王母曾給漢武帝劉徹寫過信,就是派青鳥把信送到漢武帝的宮殿中。後來,民間根據這樣的傳說,便利用鴻雁這種鳥進行傳書,這就是古人之間聯系的壹種方式。再後來,就演變成了飛鴿傳書。
鴻雁是書信的代稱,有時亦代稱郵遞員。何以“鴻雁”代稱書信和郵遞員?溯其源,漢朝時,蘇武出使匈奴,被單於流放北海去放羊。
10年後,漢朝與匈奴和親,但單於仍不讓蘇武回漢。與蘇武壹起出使匈奴的常惠,把蘇武的情況密告漢使,並設計,讓漢使對單於講:漢朝皇帝打獵射得壹雁,雁足上綁有書信,敘說蘇武在某個沼澤地帶牧羊。單於聽後,只有讓蘇武回漢。後來,人們就用鴻雁比喻書信和傳遞書信的人。
據《史記》記載,漢武帝時,使臣蘇武被匈奴拘留,並押在北海苦寒地帶多年。後來,漢朝派使者要求匈奴釋放蘇武,匈奴單於謊稱蘇武已死。這時有人暗地告訴漢使事情的真相,並給他出主意讓他對匈奴說:
漢皇在上林苑射下壹只大雁,這只雁足上系著蘇武的帛書,證明他確實未死,只是受困。這樣,匈奴單於再也無法謊稱蘇武已死,只得把他放回漢朝。從此,"鴻雁傳書"的故事便流傳成為千古佳話。而鴻雁,也就成了信差的美稱。
鴻雁傳書“在先秦兩漢時期的萌生。自《詩經》始,”雁由人們日常生活的“夥伴”,進而成為詩歌的托情意象,但沒有“鴻雁傳書”的影子。《楚辭》有4篇寫到雁,屈原的《思美人》中有壹句:“因歸鳥而致辭兮,羌宿高而難當”。
洪興祖註曰:“思附鴻雁,達中情也”。雖然,屈原自己並沒有點明這只“傳情”的“歸鳥”就是鴻雁,雖然這只歸鳥傳達的也只是“情”,但是這已經足以啟發後來者的思緒,距“鴻雁傳書”不遠了。
4.鴻雁傳書的相關詩句
如隋人薛道衡《人日思歸》:“人歸落雁後,思發在花前。”早在花開之前,就起了歸家的念頭;但等到雁已北歸,人還沒有歸家。詩人在北朝做官時,出使南朝陳,寫下這思歸的詩句,含蓄而又婉轉。以雁寫思的還有“夜聞歸雁生相思,病入新年感物華”(歐陽修《戲答元稹》)、“殘星數點雁橫塞,長笛壹聲人倚樓”(唐人趙嘏《長安秋望》)、“星辰冷落碧潭水,鴻雁悲鳴紅蓼風”(宋人戴復古《月夜舟中》)等。鴻雁作為傳送書信的使者在詩歌中的運用也就普遍了。如“鴻雁幾時到,江湖秋水多”(杜甫《天末懷李白》)、“朔雁傳書絕,湘篁染淚多”(李商隱《離思》)等。
關於飛鴿傳書詩句 1. 古人飛鴿傳書的故事
據《宋史·夏國上》記載,慶歷元年(1041),元昊又壹次向宋發動進攻。二月,元昊親自率領10萬大軍自天都山出發,深入宋境準備同韓琦統領的涇原路主力決戰。這時韓琦正在高平(今寧夏固原北)巡邊,聽說元昊率領大軍已經到達懷遠城(今甘肅平涼以北),急派大將任福領兵18000人,前往抵禦,進行阻擊。
為了確保戰爭的勝利,韓琦向任福面授機宜,命令他們繞到敵軍背後,能戰則戰,不能戰則據險設伏,斷敵歸路。臨行前,韓琦再三叮囑任福:“茍違節度,雖有功亦斬."
任福和先鋒桑懌、參軍耿傅等率領輕騎數千,越過六盤山後,在張家堡南遇到夏軍,旋即投入戰鬥,打了壹個小勝仗,殺敵數百人。夏軍假裝敗北,沿路丟棄不少物資,宋軍不知是計,於是貪功冒進,在後緊緊追趕,壹直追至六盤山下的好水川。
好水川,在今寧夏隆德縣城北十五裏,兩邊山谷環抱,只有壹徑可通,正是兵家設伏之處。偽敗的夏軍,故意保持四五裏的距離,引誘宋軍追趕。任福不知是計,分兵兩路,朱觀軍在北,任福軍在南,沿好水川窮追不舍。壹直追到籠竿城北,進入了夏軍的包圍圈,這才發現已經中了元昊的誘兵詭計。
任福、桑懌等為了沖出包圍圈,率軍沿好水川西行,出六盤山,在距羊牧隆城5裏的地方,正準備布陣應敵時,有士兵在路旁拾得五六只封閉嚴實的銀泥盒子,盒中有動物跳躍的聲音。士兵不敢打開,上交給任福處理。任福命令士兵打開後,100多只鴿子從盒中飛躍而出。
這些鴿子的脖子上都掛了小哨鈴,它們騰空而起後,盤旋於宋軍頭上,發出壹片哨鈴聲。宋軍正在驚疑之時,夏軍已從四面合圍。原來這些鴿子都是軍鴿,是元昊有意放置在這裏,讓宋軍拾到後放飛的。
宋軍果然中計。元昊得到鴿子發出的信號,10萬人馬壹起從山頭出擊,將宋軍壓在谷地。這壹仗,宋軍損失慘重,幾乎全軍覆滅,任福以下幾十名將校也都戰死了。
擴展資料
飛鴿傳書與“鴻雁傳書”是壹個意思,是古人之間聯系的壹種方法,將信件系在鴿子的腳上,然後傳遞給要傳遞的人。古代通信不方便,所以聰明的人利用鴿子會飛、飛得比較快、會辨認方向等多方面優點,馴化了鴿子,用以提高送信的速度,通常來講,鳥類本身會認識回家的路,就像倦鳥歸巢壹樣。
《山海經》曾經記載,西王母的身邊有3只青鳥,它們能夠飛越千山萬水傳遞信息,把幸福吉祥快樂的聲音,傳遞到人間。據說西王母曾給漢武帝劉徹寫過信,就是派青鳥把信送到漢武帝的宮殿中。後來,民間根據這樣的傳說,便利用鴻雁這種鳥進行傳書,這就是古人之間聯系的壹種方式。再後來,就演變成了飛鴿傳書。
鴻雁是書信的代稱,有時亦代稱郵遞員。何以“鴻雁”代稱書信和郵遞員?溯其源,漢朝時,蘇武出使匈奴,被單於流放北海去放羊。
10年後,漢朝與匈奴和親,但單於仍不讓蘇武回漢。與蘇武壹起出使匈奴的常惠,把蘇武的情況密告漢使,並設計,讓漢使對單於講:漢朝皇帝打獵射得壹雁,雁足上綁有書信,敘說蘇武在某個沼澤地帶牧羊。單於聽後,只有讓蘇武回漢。後來,人們就用鴻雁比喻書信和傳遞書信的人。
據《史記》記載,漢武帝時,使臣蘇武被匈奴拘留,並押在北海苦寒地帶多年。後來,漢朝派使者要求匈奴釋放蘇武,匈奴單於謊稱蘇武已死。這時有人暗地告訴漢使事情的真相,並給他出主意讓他對匈奴說:
漢皇在上林苑射下壹只大雁,這只雁足上系著蘇武的帛書,證明他確實未死,只是受困。這樣,匈奴單於再也無法謊稱蘇武已死,只得把他放回漢朝。從此,"鴻雁傳書"的故事便流傳成為千古佳話。而鴻雁,也就成了信差的美稱。
鴻雁傳書“在先秦兩漢時期的萌生。自《詩經》始,”雁由人們日常生活的“夥伴”,進而成為詩歌的托情意象,但沒有“鴻雁傳書”的影子。《楚辭》有4篇寫到雁,屈原的《思美人》中有壹句:“因歸鳥而致辭兮,羌宿高而難當”。
洪興祖註曰:“思附鴻雁,達中情也”。雖然,屈原自己並沒有點明這只“傳情”的“歸鳥”就是鴻雁,雖然這只歸鳥傳達的也只是“情”,但是這已經足以啟發後來者的思緒,距“鴻雁傳書”不遠了。
2. 古代飛鴿傳書的故事
飛鴿傳書 公元前3000年左右,埃及人就開始用鴿子傳遞書信了。
我國也是養鴿古國,有著悠久的歷史,隋唐時期,在我國南方廣州等地,已開始用鴿子通信。 飛鴿傳書與鴻雁傳書是壹個意思,就是古人之間聯系的壹種方法,將信件系在鴿子的腳上然後傳遞給要傳遞的人. 古代通信不方便,所以聰明的人利用鴿子會飛且飛得比較快、會辨認方向等多方面優點,馴化了鴿子,用以提高送信的速度。
通常來講,鳥類本身會認回家的路,就像倦鳥歸巢壹樣,古人所用的飛鴿傳書是,例如我跟妳是朋友,我跟妳當然住在同壹個地方,後來我要去別的地方了,我就帶著家鄉的鴿子離鄉背井,有天我有事情要聯絡妳,我就把字條放在鴿子腳上壹種專門放信的東西的裏面,再把鴿子放出去,鴿子就會飛到家鄉去,妳就會發現那只鴿子和我的信,雁子也是,她們都是利用鳥類的習性。
3. 古代飛鴿傳書400簡介
飛鴿傳書與“鴻雁傳書”是壹個意思,是古人之間聯系的壹種方法,將信件系在鴿子的腳上,然後傳遞給要傳遞的人。
古代通信不方便,所以聰明的人利用鴿子會飛,而且飛得比較快、會辨認方向等多方面優點,馴化了鴿子,用以提高送信的速度,通常來講,鳥類本身會認識回家的路,就像倦鳥歸巢壹樣。《山海經》曾經記載,西王母的身邊有3只青鳥,它們能夠飛越千山萬水傳遞信息,把幸福吉祥快樂的聲音,傳遞到人間。
據說西王母曾給漢武帝劉徹寫過信,就是派青鳥把信送到漢武帝的宮殿中。後來,民間根據這樣的傳說,便利用鴻雁這種鳥進行傳書,這就是古人之間聯系的壹種方式。
再後來,就演變成了飛鴿傳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