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愛國詩句 - 讀傳統文化常識讀後感

讀傳統文化常識讀後感

1.中國古代文化常識讀後感

《中國古代文化常識》讀後感

因為在做關於《節日文化資源在語文教學中的合理運用研究》這壹課題,所以最近多接觸關於傳統文化、中外文化、節日文化等類似的書籍,而我對傳統文化尤為感興趣,所以就打開了王力主編的《中國古代文化常識》這本書,徜徉書中,趣味多多。

讀傳統文化的書壹般都感覺比較枯燥晦澀,甚至會有大量的生僻字不知其音其意。這本書涉及天文地理、衣食住行,傳統文化涵蓋面之廣自不用說,且文筆風趣詼諧,插圖精美,圖文結合,穿插故事、文獻等,配有相關註釋,讀來不覺無味深奧,通俗易懂,趣味橫生。書中的插圖,或是關於器皿,或是關於建築,或是關於絲帛……線條清晰,真實可感,觸摸上去好像在和中國古代的這些精品做最親密的接觸,不禁感慨傳統文化的美好和厚重。

本書簡介中就是壹連串的發問“妳知道知名的司母戊鼎有壹個假耳朵麽?妳知道孟姜女姓姜不姓孟麽?妳知道最古老的同心結是什麽樣子麽?妳知道黃帝戰蚩尤的真相麽?”……真想做壹位學識淵博、旁征博引的老師,如果真能在語文教學中,必要之時,將這些知識、故事、文獻信手拈來,延伸引用,我的課堂肯定頗受歡迎吧。作為壹名語文老師,是需要汲取多方面的知識,提高自身的文學修養,才能給予學生最好的文學滲透。

關於傳統節日書中也有涉及。比如中元節是中國人非常重要的祭祀去世親人的節日,又叫“盂蘭盆節”或“河燈節”。盂蘭盆是梵文音譯,原意為“從苦難中拯救”。這個故事和目犍連(也就是中國民間目連戲的男主角目連)救母的故事有關。傳說釋迦牟尼的十大弟子之壹目連成就神通後,欲度化父母,以報生養哺育之恩。結果送給母親的飯食壹遞到母親手上就化成火炭。佛陀說每年七月十五日,是佛歡喜日,我們都要集結佛法僧三寶的力量,超度我們的七世父母。這個故事的內涵,其實還遠比它表面上看要來得深刻。實際上,佛教界內的人大多認為盂蘭盆的故事講的就是小乘佛教向大乘佛教轉化的原因。

其實中國古代文學作品,尤其是詩詞小說中關於中元節的描寫並不少。中元節作為寄托哀思,為已逝親人祈福的傳統節日,歷史甚至比清明節更為悠久,意義也不在清明節之下。它已被列入民俗項目類別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各地均有不同的民俗活動,類似的傳統節日還有上巳節和寒衣節。

僅以中元節為例,關於節日文化資源在語文教學的運用需要篩選、提取、比對、舍棄。關於節日文化中的消極思想是糟粕,需要摒棄,涉及的詩詞文化、哲學思想、節日意義則是精華,可以酌情保留。同壹節日的不同資源需要深思熟慮,找準切入口;不同節日的文化資源,也要需要對比和取舍。這要看這種節日文化資源在語文教學中是否必要,是否有意義,是否有積極意義。這是壹個長期研究和思考的命題。

我看《中國古代文化常識》,與其說是研究,更像是壹種“掃盲”,中國傳統文化博大精深、意蘊深刻,真正感悟絕非壹朝半夕之事。了解未知領域或不精通的領域,是壹種自我學習和修養的過程。讀書多壹點,發現多壹點,懂得多壹點,僅希望在具體的教學實踐中或課題研究中有所價值,有所運用。這是壹種責任,需要堅持。

2.中華傳統文化經典導讀讀後感我要20個字的中華傳統文化

中華傳統文化就是文明演化而匯集成的壹種反映民族特質和風貌的民族文化,是民族歷史上各種思想文化、觀念形態的總體表征.中華傳統文化以儒家為內核,還有道教、佛教等文化形態.中華傳統文化應包括:古文、詩、詞、曲、賦、民族音樂、民族戲劇、曲藝、國畫、書法、對聯、燈謎、射覆、酒令、歇後語等;傳統節日(均按農歷)有:正月初壹春節(農歷新年)、正月十五元宵節、四月五日清明節、清明節前後的寒食節、五月五日端午節、七月七日七夕節、八月十五中秋節、臘月三十除夕以及各種民俗等;包括傳統歷法在內的中國古代自然科學以及生活在中華民族大家庭中的各地區、各少數民族的傳統文化也是中華傳統文化的組成部分.。

3.讀《文化常識》有感500字

讀《紅樓夢》有感 壹個是閬苑仙葩,壹個是美玉無瑕.若說沒奇緣,今生偏又遇著他,若說有奇緣,如何心事終虛化?壹個枉自嗟呀,壹個空勞牽掛.壹個是水中月,壹個是鏡中 花.想眼中能有多少淚珠兒,怎經得秋流到冬盡,春流到夏! ——《枉凝眉》《紅樓夢》,壹部含笑的悲劇。

《紅樓夢》不只描寫了壹個封建貴族家庭由榮華走向衰敗的三代生活,而且還大膽地控訴了封建貴族階級的 *** 和墮落,指出他們的種種虛偽、欺詐、貪婪、腐朽和罪惡。它不單指出這壹家族的必然崩潰和死亡,同時也暗示了這壹家族所屬的階級和社會的必然崩潰和死亡。

曹雪芹筆觸下所創造和熱愛的主人公是那些敢於反判那個垂死的封建貴族階級的貳臣逆子;所同情悼惜的是那些封建制度下的犧牲者;所批判和否定的是封建社會的虛偽道德和不合理的社會制度。壹邊是木石前盟,壹邊又是金玉姻緣。

壹邊是封建社會下必須追求的功名光環,壹邊是心馳神往的自由之身。曹雪芹筆下的《紅樓夢》為我們展現了這場無聲的較量。

賈寶玉和林黛玉的悲劇愛情故事濃縮了這場較量的全部硝煙,“壹個是閬苑仙葩,壹個是美玉無瑕”,“質本潔來還潔去”,在面對封建禮教下的種種迫害和冷漠,甚至以生命的付出為代價,質本潔的追求始終不棄。我們感嘆賈、林兩人愛情的悲劇的時候,看到了造成悲劇的壹個重要因素:林黛玉的清高的個性,她的個性與當時的世俗格格不入,無法與社會“融合”,她的自卑情結正是她自尊的體現,也是她悲劇的開始。

《紅樓夢》中她葬花的壹段情節,是她的個性體現的焦點所在。她的自卑、自尊、自憐在她的《葬花詞》中袒露無遺:“花謝花飛飛滿天,紅消香斷有誰憐?”“壹年三百六十日,風刀霜劍嚴相逼,明媚鮮妍能幾時,壹朝漂泊難尋覓。

花開易見落難尋,階前愁煞葬花人,獨把花鋤偷灑淚,灑上空枝見血痕。”“ 願儂此日生雙翼,隨花飛到天盡頭。

天盡頭!何處有香丘?未若錦囊收艷骨,壹捧凈土掩風流。質本潔來還潔去,強於汙淖陷渠溝。

爾今死去儂收葬,未蔔儂身何日喪?儂今葬花人笑癡,他年葬儂知是誰?試看春殘花漸落,便是紅顏老死時。壹朝春盡紅顏老,花落人亡兩不知。”

壹個世俗之人無法明白她的思緒,“爾今死去儂收葬,未蔔儂身何日喪?儂今葬花人笑癡,他年葬儂知是誰?”面對落花,她想到自己死後的情景,無法釋懷,又潸潸淚下。在封建禮教前,她的自卑激發了她的自尊,當寶玉挨打後,工於心計、精於世故的薛寶釵送來了藥丸,而且還用訓教的口氣規勸寶玉改邪歸正。

但作為封建禮教的叛逆者寶玉的支持人——善良孤傲的林黛玉卻只是壹味地哭,把眼睛都哭成了桃兒壹般,她的哭不是軟弱,她以哭這種獨特的情感體驗來真誠聲援寶玉,默默對抗封建禮教,因此只有他們二人的心才貼得最近,愛得最深。 “嫻靜似嬌花照水,行動如弱柳扶風,心較比幹多壹竅,病如西子勝三分”作者通過賈寶玉的眼睛為我們描繪了壹個聰明多才、美貌體弱的病態美人。

這麽壹個柔弱的女子,無視世俗的傳統規律,反其道而行之。在經受了無數摧殘之後,生命盡頭到來之際,封建社會的猙獰面目加速了她的香消玉隕。

看過《紅樓夢》,我們不會忘記黛玉臨死前的那個場景,病危之際,紫鵑四處求人,卻沒人肯幫。為避免晦氣,賈母把寶玉的婚事也轉到別處去辦理。

壹面是成親的喜慶景象,壹面是死前的哀怨淒婉,“天盡頭!何處有香丘?”無怪乎黛玉的葬花吟誦。什麽地方有壹個幹凈的、理想的地方,究竟什麽地方有我自己的理想的地方,是香丘呢,我現在所處的現實社會都是汙濁不堪的,我要找壹個自己的理想的地方,黛玉至死不放棄對自由的追求。

我們為之揪心,為之憤懣,壹對追求自由的青年男女在封建的枷鎖之下生離死別。“壹朝春盡紅顏老,花落人亡兩不知!”黛玉就這樣在寶玉的婚慶鑼鼓聲中離開了人世。

帶著她的那份甜蜜走了。甜在何處?甜在這個人不接受世界,世界不接受人的世界上獲得理解和親愛,在孤獨無依的世界上,寶玉是她心中永遠的溫暖;在情愛無傍的世界上,寶玉是她心中永遠的傷痛。

雖然最後她成為了那些封建制度下的犧牲者。 “假作真時真亦假,無為有處有還無”,假假真真,讓人琢磨不透《紅樓夢》中的壹切,林黛玉作為靈魂人物,她與常人不同,她就是她,壹叢清高孤傲的、孤芳自賞的空谷幽蘭。

林黛玉的自卑情結是命運所賜,也以此寫成了她的命運。

4.讀中國傳統文化有感

中國傳統文化內容豐富、包容萬象、歷史悠久、博大精深,涵蓋思想觀念、生活方式、風俗習慣、宗教信仰、文學藝術、教育科技等諸多方面,傳統文化學習心得體會。它根植於封建主義的土壤,經過五千年的錘煉,成為中華民族興國安邦、炎黃子孫安身立命的文化根本,成為支撐中華文化的精神脊梁,成為推動中華文化發揚廣大、綿延不斷、生生不息的力量之源。漫漫中華五千年,悠悠歷史數千載,中國傳統文化在經歷幾次全盤否定和摒棄後,鳳凰涅槃、浴火重生。洋文化泛濫、道德標準闕失、心浮氣躁、功利化趨勢日益嚴重的今天,依然獨樹壹幟、熠熠生輝。

初步接觸中國傳統文化時,黯然失笑、心生不屑,覺得在科技高度發達的現代社會,花精力去學習幾千年的封建文化“古董”,耗時費力,跟不上時代潮流,是重蹈封建思想覆轍。懷著較勁找茬的心態,我不屑地捧起那壹本本中國傳統文化書籍,眼球像掃描儀壹樣機械地掃看著,就這樣壹天、兩天、三天。。。。。。漸漸的自己也被傳統文化潛移默化了。當枯燥的文字,拗口的語句,慢慢為自己所接受;為人原則,處世之道為自己所認可。當接觸到儒家提倡的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道家的倡導悟道、求道、體道、行道,無為而無不為;佛教崇尚的的利己利人,功德圓滿;《周易》推崇的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這些思想時,心頭更是為之壹振,直嘆自己才疏學淺,只了解傳統文化的冰山壹角。

古聖先賢用更多的時間總結過去,思考未來,所以他們睿智。他們真正是在用心地活著,好好的活著,真正讓自己達到精神與軀體的結合,詮釋活著的內在含義。而生活在現代社會忙碌的我們,被太多世俗的東西所束縛。“壹葉障目,不見泰山”我們目前的障礙物遠不止“壹葉”。物欲橫流、攀比嚴重、窮奢極欲、功利心強的現代風氣,蒙蔽了我們的雙眼,迷醉了我們的心竅;讓我們僅局限於自己的世界裏。梁漱溟先生認為人類面臨三大問題,順序錯不得:壹個是解決人與物之間的問題,二是解決人與人之間的問題,三是解決人與自己內心之間的問題。人內心的貪嗔癡,使我們的境界充其量也就僅僅局限於第壹個問題而無法達到更高。時代紛繁復雜,忙碌的人們,終要面對自己的內心,而這種面對,在今天變得更難、卻也更急迫。我們都需要答案。而中國傳統文化是古聖先賢拋卻世俗的欲望,經過幾千年流傳下來的寶貴財富。它就是改變現代心浮氣躁功利的社會風氣的壹劑良藥。但再好的良藥也得有人願意接受,願意把自己的生命托付於它,才能發揮功效。外國人非常註重保護自己的傳統文化,而我們中國人卻時常有把薪火相傳幾千年安身立命之本的濟世良藥全盤否定和摒棄的沖動,豈不痛哉?

壹人獨自走在街上,發現戴手串的人越來越多。那壹串串手串,或左或右。我相信其中不乏有人僅僅是為了裝飾,更多的卻帶有祈福和安心的意味。這的手串真能夠安撫我們那份不安、焦慮、懷疑、悲觀嗎?我想只要我們能夠體悟中國傳統文化天人合壹的精髓,接受傳統文化的熏陶,社會會是壹個安靜祥和的社會,我們還需要借助外來的東西增強自己的內心嗎?古人有雲:半部《論語》治天下。如果我們能夠潛心專修傳統文化的壹小部分,那麽我們心中的那份不安與焦慮將會煙消雲散;我們的心胸會開闊許多;我們的心境會開朗許多;我們的心靈也會純凈許多。當有壹天我們擁有古人那般深厚傳統文化的底蘊時,我們離佛家所說的無悲無喜、無欲無求的境界又近了壹步,真正做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不為世俗所奴役。那人生會是怎樣壹種情形?我很期待。

中國傳統文化承載著數千年先人的寶貴經驗和智慧,我這晚輩後生尚不具備如此深厚的功底,不敢妄加評論。但我始終相信人的處世之法深藏其中;幫助人類處理好人與物、人與人、人與自己內心三大問題之道深藏其中;中國乃至世界的救市之道深藏其中。五千年的歷史傳承,無數仁人義士以生命和實踐換來的寶貴財富,能夠承受的住這幾百年科學發展的考驗,經得起時代的考驗。如今的中國社會,急需傳統文化匡時濟世。壹個民族要強大,首先文化要強大。我們沒有理由不學習它,不傳承它,不發揚它!

中國傳統文化是民族的瑰寶,要傳承,要發揚;但它更需要我們去接受,去實踐,去體悟。學古不泥古,我們要將傳統文化結合時代精神,融入到我們的工作、生活中去;以傳統文化規範自己的言談舉止,用傳統文化寬撫我們的內心,讓傳統文化促進社會的和諧。只有與時代結合,運用到生活中去,傳統文化才是活的,才能在世界文化之林立於不敗之地。我相信五千年祖輩的智慧會在日益強大的中國和富有創造力的中華兒女的傳承和發揚下,在世界文化之巔閃爍出屬於中華民族的智慧之光;讓世界見證中國傳統文化的神奇與博厚!

5.壹篇關於中國傳統文化的讀後感400字

壹、

要說中國的傳統文化可數不勝數,如剪紙、對聯、古詩、傳統節目,春節是我們最重要的節日了。

據說,古時候有壹個叫年的大怪物,每到春節它就會出來危害百姓。後來人們就想出了壹個辦法,用紅紙剪壹個“福”字貼在門上,在紅紙上寫壹些吉利話也貼在門上,那叫年的怪物怕紅色就再也不敢來了。從此人們年年貼春聯,;流傳至今。每到過年,街上彩旗飄飄,掛滿了紅紅的燈籠,家家戶戶購買年貨,可熱鬧了,小朋友們穿上了漂亮的衣服。到了晚上禮花滿天,與家人壹起吃餃子看晚會,精彩的表演引的我們哈哈大笑,如果天天過年該多好。

春節過後就是元宵佳節,也是團圓節,這天吃元宵、猜燈謎,寓意家家團團圓圓,合家幸福、安康,每人心中無比幸福快樂。中國傳統節目豐富多彩,讓我們的傳統節日永遠繼承下去,讓我們的傳統文化光輝燦爛。

二、

《三字經》與四書五經在中國這條歷史長河中有如漂流瓶壹般,傳到五湖四海,讓中外的人們了解到中國的文明。

《三字經》在我們看來,就如兒歌壹般瑯瑯上口,裏面卻蘊含著豐富的哲理,讓人們在這如兒歌壹般的的經文中受益匪淺。而四書五經中的《論語》讀起來卻並不是這種感受,其中“歲寒,然後知松柏之後雕也。”這句是我認為比較好懂的壹句,而且又富含哲理,意思是:天氣冷了,所有的草木都雕零,只有松樹與柏樹永遠是碧綠的,很清楚得看出這是孔子的感嘆。這壹句說明了:人要在艱難困苦中才看得到他的人格,平常看出來的不壹定準確。

《論語》,這是壹本記載著古人美好思想的史書,以語錄的形式讓我們後人,以這些話為目標,努力地做到這些優秀的品質。所以,我希望,同學們能夠以《論語》、《詩經》、《大學》、《中庸》等書中的壹些名言,鼓勵自己,讓自己把這些優良的傳統做得更好。

6.中國古代文化知識讀後感500字

7.傳統文化書籍讀後感500字

中華傳統文化就是文明演化而匯集成的壹種反映民族特質和風貌的民族文化,是民族歷史上各種思想文化、觀念形態的總體表征。中華傳統文化以儒家為內核,還有道教、佛教等文化形態。

中華傳統文化應包括:古文、詩、詞、曲、賦、民族音樂、民族戲劇、曲藝、國畫、書法、對聯、燈謎、射覆、酒令、歇後語等;傳統節日(均按農歷)有:正月初壹春節(農歷新年)、正月十五元宵節、四月五日清明節、清明節前後的寒食節、五月五日端午節、七月七日七夕節、八月十五中秋節、臘月三十除夕以及各種民俗等;包括傳統歷法在內的中國古代自然科學以及生活在中華民族大家庭中的各地區、各少數民族的傳統文化也是中華傳統文化的組成部分

中華文化是中華民族生生不息,團結奮進的不竭動力,而中華文化的傳播媒介豐富,尤其在書中到處能看到中華文化的縮影。

文體中涵中華文化。從古代到近代的中國文學著作,其文體大多為文言文形式,而這種形式至今仍被人們關註。文言文的文章在教材中增多,而文言文也成為了壹個人語文水平的重要方面。書的這壹文體,包含著深厚的中華文化,無論是《論語》、《史記》還是《紅樓夢》、《聊齋誌異》都從中滲透出壹股源遠流長的文化精髓。詩歌也是壹個很平常的文體,但中國的古詩另有壹番文化的內涵。無論是《詩經》、《楚辭》中的古體詩,還是《唐詩三百首》中的近體詩,都有壹股濃濃的中國味道,文化也隨之展現於世人眼前。中國的文體多樣,在書中,則能盡收眼底,從書中,使人不禁感受到“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

書中藝術涵中華文化。藝術是壹個反映文化的重要方式,而其載體之壹,就是書。《天工開物》,讓人感嘆年味的美妙;《衣裝秘語》揭開了中國裝飾的奧妙。也許,在這些書中,藝術是主體,但不可否認的是,中華文化暗藏其中,工藝美術是中華文化,年畫是中華文化,服飾也是中華文化。不久前,聽到壹則新聞:壹位上海女士,想將其設計的旗袍以及旗袍表演團隊帶到歐洲、美洲等地區。但她沒有考慮到旗袍早已在世界各地傳播,唐人街上到處可以看到穿旗袍的藍眼睛金發女郎。而這壹切不僅在於海外華僑的貢獻,更多的在於書的作用。書的傳播使中華文化的傳播更進壹步,而中華文化的藝術魅力也會永藏於書中。

文化人傳播中華文化。讀到文化人,很容易使人聯想到中國歷史上許多有名的詩人作家。從《小說老子》、《說李白》到《魯迅評傳》、《余秋雨人生哲言》都可領略壹代代文化人所折射出的中華文化。人是壹個國家的代表,璀璨的中華文化也像這些文化人壹樣不斷發展完善。

中華文化,壹個底蘊深厚的名詞,而從書中,我們可以不斷吸取文化的養料,懂得以中華民族傳統文化修養自己,增強中華文化的認同感,建設中華民族***有的精神家園。從書中,我們感受中華文化,我們理解中華文化,我們為中華文化而自豪。

8.寫壹篇《中華傳統文化》讀後感

讀了中華傳統文化這本書我的震撼很大,更深的了解到中華傳統文化它有著悠久的歷史,它是中華民族的精神家園,是中華民族之瑰寶,是中華民族的根。這書介紹了剪紙藝術、戲曲、皮影等內容。

作為壹名小學生,我最喜愛手工剪紙了,記得在我很小的時侯,奶奶就教過我剪紙,剪花,剪四瓣花、五瓣花……奶奶還誇我心靈手巧。每當手工課上剪紙時,我都興奮不已,在手工課上我和同學們認真地學習剪窗花,剪燕子,做風車,這些在我的手上壹點也不難,手工課的王老師經常獎勵我壹顆顆紅星……當看了這本書我的剪紙興趣更濃了,加上我有學畫畫的功底,剪的花樣就更多了。今年過年的時侯我剪了各式各樣漂亮的窗花,貼在奶奶家的窗戶上,全家喜慶多了,過年的味更足了。中國的戲曲品種繁多,曲調優美,具有地方色彩。

比如中國的京劇,河南的豫劇,浙江的越劇等等,作為壹個安徽人,我不得不說說黃梅戲,他深受從們的喜愛,大街小巷的人們都能哼唱上幾句黃梅戲。去年學校藝術節,我們代表學校排演的節目《黃梅小花》,我還是領唱的主要演員呢!老師壹點壹點的教,我們壹板壹眼的學,每壹個唱音,每壹個手勢,每壹個動作,每壹個眼神……我覺得中國古代流傳文化,深入淺出的引導著我們後人,引領著我們新壹代。我們將尋根溯源,繼承中華民族傳統而又優良的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