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愛國詩句 - 關於浙江普陀山的詩句

關於浙江普陀山的詩句

1.關於贊美普陀山的詩句

《月夜重登普陀山二首》——明代詩人張煌言

原文

其壹

海岸真孤絕,青青三兩峰;

月圓清梵塔,潮上翠微鐘。

鶴夢來何處?龍吟隔幾重!

迎門有鐙火,僧話舊時蹤。

其二

孤情深壹往,初夜捫雲峰;

古色空山樹,玄音暮海鐘。

衣痕盛月淡,香跡踏花重。

漸覺浮生冗,何勞來去蹤!

譯文

其壹:海岸邊的人很少,綠了三兩座山峰;月亮滿月,梵文寶塔清澈,潮水碧綠。鶴的夢是從哪裏來的?龍會唱多少次?門前有壹把馬鐙火,和尚的話都是老話。

其二:孤獨而深沈的心情,初夜觸雲峰;古樹空,暮鐘暗。衣服飽滿,月光明媚,氣味濃重。漸漸覺得多余多余,妳為什麽來來去去?

擴展資料:

中國佛教四大名山分別是山西五臺山、浙江普陀山、四川峨眉山、安徽九華山,分別是文殊菩薩、觀世音菩薩、普賢菩薩、地藏菩薩的道場。

普陀山地形呈菱形狀,是舟山群島1390個島嶼中的壹個小島,形似蒼龍臥海,面積12.52平方千米,與舟山群島的沈家門隔海相望,素有“海天佛國”、“南海聖境”之稱,南北長8.6千米,東西寬約3.5千米,岸線長30千米。

參考資料:

百度百科--普陀山

2.關於贊美普陀山的詩句

贊美普陀山的詩句:1、海岸真孤絕,青青三兩峰;月圓清梵塔,潮上翠微鐘。

鶴夢來何處?龍吟隔幾重!迎門有鐙火,僧話舊時蹤。 出自於明代的張煌言《 月夜重登普陀山二首 其二》2、孤情深壹往,初夜捫雲峰;古色空山樹,玄音暮海鐘。

衣痕盛月淡,香跡踏花重。漸覺浮生冗,何勞來去蹤! 出自於明代的張煌言《月夜重登普陀山二首》3、玲瓏葉底雪花寒,清晝香薰草木間。

移植小軒供宴坐,恍疑身在普陀山。出自於宋朝祝穆《山礬花》譯文:1、海岸邊的人很少,綠了三兩座山峰;月亮滿月,梵文寶塔清澈,潮水碧綠。

鶴的夢是從哪裏來的?龍會唱多少次?門前有壹把馬鐙火,和尚的話都是老話。2、孤獨而深沈的心情,初夜觸雲峰;古樹空,暮鐘暗。

衣服飽滿,月光明媚,氣味濃重。漸漸覺得多余多余,妳為什麽來來去去?3、精致的樹葉下的雪花很冷,晴朗的日子裏香草樹芳香四溢。

移植小宣坐在宴會上,我突然懷疑自己在普陀山。擴展資料普陀山地質屬古華夏褶皺帶浙東沿海地帶,形成於1億5千萬年前侏羅——白堊紀,燕山運動晚期的侵入花崗構成巖石基礎。

其地貌因受第三紀新構造運動地殼間歇上升及第四紀冰期、間冰期海蝕作用影響,可分為山地、海蝕海積階地、海積地、海蝕地區類。每年農歷二月十九觀音誕辰日、六月十九觀音得道日、九月十九觀音出家日,四方信眾聚緣佛國,普陀山燭火輝煌、香煙燎繞;誦經禮佛,通宵達旦,其盛況令人嘆為觀止。

普陀山之春旅遊節以“生態旅遊,人文體驗,遊客互動,百姓同樂”為宗旨,在每年陽春三月舉辦。活力四射的民俗文化,在清凈佛地體驗難得壹見的民風激情,修煉身心意誌的“佛國朝聖五十三參”,有幸親歷善財童子參悟得道的漫漫歷程。

百度百科-普陀山 (中國佛教四大名山之壹)。

3.關於“普陀山”的古詩詞有哪些

1.七律·遊普陀山(轆轤格) 萬裏濤聲繞翠微,幹宵青嶂白雲飛。

千年普濟香煙裊,百尺蓮臺佛像巍。 登石磐陀觀夕照,入林紫竹浴朝曦。

風光旖旎媲三島,大士當年不肯離①。 2.佩文詩韻五微、四支 註:相傳公元916年,日本僧人慧鍔從五臺山請得觀音聖像回國,經過普陀蓮花洋時,突然海上遍是鐵蓮花,船不能通行,慧鍔以為觀音不肯去,於是把聖像留在普陀山,從此 普陀便成了專門供奉觀音的道場。

3.遊普陀山七律(之壹) 雲霓明滅湧灜洲,海上仙山夢裏遊。 綠掩瑤臺浮玉塔,雲飄廣宇繞瓊樓。

蓮池賞月依歪柳,石岸聽濤傍扁舟。 更訪八仙奇渡處,遍勘神巧品****。

七律·遊普陀山(二) 玉樹瓊枝萬象欣,尋經問道拜觀音。 知因濟困生千手,解悟扶危顧萬民。

不慕仙瀛輕渡海,甘同黔首***融心。 轟傳巨塑開光日,又顯佛輪萬道金。

4.七律·遊普陀山(三) 海生明月月生輝,祝壽灘頭***舉杯。 浪滾彰分明與暗,潮淋不講是耶非。

睡花應解誰如我,醉月原知我是誰。 倦望槐蔭憐夜鵲,無枝可倚尚翻飛。

5.七絕·贊普陀山 普陀勝跡豈尋常?四海行人遠敬香; 佛頂山高雲托月,梵音洞古霧成祥。 松風慧解如來意,法雨禪修大道場。

暮鼓晨鐘化愚頑,觀音苦海作慈航。 七律·普陀山頌 普陀佛國獨無雙,碧海金沙映石幢。

姑子羞慚舟上待,觀音婉轉謝東洋。 二龜聽法參禪道,三寺傳經醒世氓。

古剎千年香不斷,江山萬代永和祥。 6.七律·訪普陀山四首 壹、觀南海聖境 咬破千山向海陬,百川不悔水東流。

磐陀石影紅塵落,涯洞潮聲世事留。 濤湧蓮花觀自在,波生海印渡心舟。

名山佛指聽梵語,卻道人間好個秋。 說明:普陀山景點甚多,大多與觀世音菩薩有關,著名的如磐陀石、潮音洞、梵音洞、蓮花洋、海印池、觀音巨像等等。

二、訪海天佛國 粒粒纖塵萬裏埃,跋山涉水渡洋來。 千般宏願凝香燭,壹片虔誠聚佛臺。

善惡無疑今日事,情仇少怨舊時胎。 晨鐘暮鼓心中響,自有蓮花不斷開。

三、瞻觀音巨像 觀音妙像顯天姿,常應人間苦難時。 傾耳恭聽如眾願,尋聲釋解化頑癡。

手持法印施無畏,心轉金輪念有詞。 腳踏蓮花神韻出,眉彎新月叫人思。

說明:普陀山南海觀音巨佛銅像立於當年日僧彗鍔留“不肯去觀音”之新羅礁上首龍灣崗墩,像高33米,1997年10月30日開光落成。 四、謁不肯去觀音 觀音不肯去東倭,駕乘蓮花上普陀。

慧鍔禪心從佛願,梵僧度牒謁迦羅。 壹花覺悟靈山笑,滿目慈悲世事歌。

人嘆紅塵緣未了,即揮千手渡心河。 說明:據傳,公元863年,有日僧慧鍔從五臺山請觀音像歸國,舟至蓮花洋受阻,數番無法如願,遂信觀音不肯東渡,乃建寺供奉,人稱“不肯去觀音”。

普陀山是印度話的簡稱,具足稱是普陀洛迦山、補怛羅迦、布怛落伽等,中國話叫做小白華山。普陀洛迦原為壹山之名,因為中國人習性好略,或稱普陀或單呼洛迦,久之遂成為兩個山了。

考普陀山之成為觀世音菩薩道場的原因,在佛教經典上也有明文,當時印度就有幾個補怛洛伽等之說。 我們在華嚴經第六十八卷讀到如下壹段經文:“瑟鞞胝羅居士告善財言:善男子,於此南方有山,名補怛洛迦,彼有菩薩,名觀自在,汝詣彼問,菩薩雲何,學菩薩行,修菩薩道。

即說頌曰:‘海上有山多聖賢,眾寶所成極清凈,華果樹林皆遍滿,泉流池沼悉具足,勇猛丈夫觀自在,為利眾生住此山,汝應往問諸功德,彼當示汝大方便。’時善財童子(中略)漸次遊行,至於彼山,處處求覓此大菩薩,見其西面,巖谷之中,泉流縈映,樹林蓊郁,香草柔軟,右旋布地,觀自在菩薩,於金剛石上(今金剛石俗稱說法臺,石與陀石同在山之西面),結跏趺坐,無量菩薩,皆坐寶石,恭敬圍繞,而為宣說,大慈悲法,(中略)我以此菩薩,大悲行門,平等教化,壹切眾生,相續不斷,(中略)或以布施,攝取眾生,或以愛語,或以利行,或以同事,攝取眾生;或現色身,攝取眾生,或現種種不思議色凈光明網,攝取眾生。

或以音聲,或以威儀而為說法,或為神變,令其心悟,而得成就。(中略)願令壹切眾生,若念於我,若稱我名,若見我身,皆得免離,壹切怖畏;離怖畏已,復教令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永不退轉。”

這就是有名的善財童子五十三參,第二十八參,參觀世音菩薩於此山中,所聞法要,大抵如是。再說觀世音菩薩乃過去正法明如來,早成正覺,因與我們娑婆世界有大因緣,所以他老人家才倒駕慈航尋聲救苦。

三十二應,普門示現,無非是要令壹切眾生,脫離苦海而登彼岸而已。 壹傳,觀音菩薩在說法臺上講經說法,東海龍王知道以後派了他的兩個龜相來聽經,沒想到兩相聽得入了迷,不願再回龍宮,龍王知道後非常生氣,就將他們化為了石頭。

二傳,這是雌雄兩只烏龜,因在聖地戲鬧而被懲罰變成了二龜。 參考資料 百度知道:。

4.描寫“普陀”的詩句有哪些

1.七律·遊普陀山(轆轤格)

萬裏濤聲繞翠微,幹宵青嶂白雲飛。

千年普濟香煙裊,百尺蓮臺佛像巍。

登石磐陀觀夕照,入林紫竹浴朝曦。

風光旖旎媲三島,大士當年不肯離。

2.遊普陀山七律(之壹)

雲霓明滅湧灜洲,海上仙山夢裏遊。

綠掩瑤臺浮玉塔,雲飄廣宇繞瓊樓。

蓮池賞月依歪柳,石岸聽濤傍扁舟。

更訪八仙奇渡處,遍勘神巧品。

3.七律·遊普陀山(二)

玉樹瓊枝萬象欣,尋經問道拜觀音。

知因濟困生千手,解悟扶危顧萬民。

不慕仙瀛輕渡海,甘同黔首***融心。

轟傳巨塑開光日,又顯佛輪萬道金。

4.七律·遊普陀山(三)

海生明月月生輝,祝壽灘頭***舉杯。

浪滾彰分明與暗,潮淋不講是耶非。

睡花應解誰如我,醉月原知我是誰。

倦望槐蔭憐夜鵲,無枝可倚尚翻飛。

5.七絕·贊普陀山

普陀勝跡豈尋常?四海行人遠敬香;

佛頂山高雲托月,梵音洞古霧成祥。

松風慧解如來意,法雨禪修大道場。

暮鼓晨鐘化愚頑,觀音苦海作慈航。

6.七律·普陀山頌

普陀佛國獨無雙,碧海金沙映石幢。姑子羞慚舟上待,觀音婉轉謝東洋。

二龜聽法參禪道,三寺傳經醒世氓。古剎千年香不斷,江山萬代永和祥。

7.七律·訪普陀山四首

咬破千山向海陬,百川不悔水東流。

磐陀石影紅塵落,涯洞潮聲世事留。

濤湧蓮花觀自在,波生海印渡心舟。

名山佛指聽梵語,卻道人間好個秋。

8.訪海天佛國

粒粒纖塵萬裏埃,跋山涉水渡洋來。

千般宏願凝香燭,壹片虔誠聚佛臺。

善惡無疑今日事,情仇少怨舊時胎。

晨鐘暮鼓心中響,自有蓮花不斷開。

9.瞻觀音巨像

觀音妙像顯天姿,常應人間苦難時。

傾耳恭聽如眾願,尋聲釋解化頑癡。

手持法印施無畏,心轉金輪念有詞。

腳踏蓮花神韻出,眉彎新月叫人思。

5.有關普陀山的詩句和傳說故事

康有為觀音過次不肯去,海上神山湧普陀 。

樓閣高低二百寺,魚龍轟卷萬千波。七律·遊普陀山(轆轤格)萬裏濤聲繞翠微,幹宵青嶂白雲飛。

千年普濟香煙裊,百尺蓮臺佛像巍。登石磐陀觀夕照,入林紫竹浴朝曦。

風光旖旎媲三島,大士當年不肯離。七絕·贊普陀山普陀勝跡豈尋常?四海行人遠敬香;佛頂山高雲托月,梵音洞古霧成祥。

松風慧解如來意,法雨禪修大道場。暮鼓晨鐘化愚頑,觀音苦海作慈航。

七律·普陀山頌普陀佛國獨無雙,碧海金沙映石幢。姑子羞慚舟上待,觀音婉轉謝東洋。

二龜聽法參禪道,三寺傳經醒世氓。古剎千年香不斷,江山萬代永和祥。

6.描寫普陀山蓮花池的詩句

康有為用“觀音過次不肯去,海上神山湧普陀 。

樓閣高低二百寺,魚龍轟卷萬千波。”的詩句贊頌普陀山之勝景普陀山是中國佛教名山,與四川峨眉山、山西五臺山、安徽九華山並稱為中國四大佛教名山。

普陀山(Mountain Putuo)是舟山群島1390個島嶼中的壹個小島,面積12.93平方公裏,與舟山群島的沈家門隔海相望。是中國佛教四大名山之壹 、首批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素有“海天佛國”、“南海聖境”之稱。

全島面積12.5平方公裏,形似蒼龍臥海。2007年5月8日,舟山市普陀山風景名勝區經國家旅遊局正式批準為國家5A級旅遊景區。

“海上有仙山,山在虛無縹緲間”。普陀山以其神奇、神聖、神秘,成為馳譽中外的旅遊勝地。

普陀山是全國著名的觀音道場。其宗教活動可溯於秦,從山上原始道教、到仙人煉丹遺跡隨處可覓。

唐大中元年(公元847年),有梵僧來謁潮音洞,感應觀音化身,為說妙法,靈跡始著。唐鹹通四年(公元863年),日僧慧鍔大師從五臺山請觀音像乘船歸國,舟至蓮花洋,觸礁,以為觀音不肯東渡,乃留聖像於潮音洞側供奉,遂有“不肯去觀音”。

後經歷代興建,寺院林立。鼎盛時期,全山***有3大寺、88庵、128茅蓬,4000余僧侶,史稱“震旦第壹佛國”。

每年農歷二月十九觀音誕辰日、六月十九觀音得道日、九月十九觀音出家日,四方信眾聚緣佛國,普陀山燭火輝煌、香煙燎繞;誦經禮佛,通宵達旦,其盛況令人嘆為觀止。每逢佛事,時有天象顯祥,信眾求拜,靈驗屢現 。

綿延千余年的佛事活動,使普陀山這方鐘靈毓秀之凈土,積澱了深厚的佛教文化底蘊。觀音大士結緣四海,有句俗語叫:“人人阿彌陀,戶戶觀世音”,觀音信仰已被學者稱為“半個亞洲的信仰。”

普陀山四面環海,風光旖旎,幽幻獨特,被譽為“第壹人間清凈地”。山石林木、寺塔崖刻、梵音濤聲,皆充滿佛國神秘色彩。

島上樹木豐茂,古樟遍野,鳥語花香,素有“海島植物園”之稱。全山***有百年以上樹木66種、1221株。

不僅有千年古樟,還有我國特有的珍稀瀕危物種、被列為國家壹級保護植物的普陀鵝耳櫪。島四周金沙綿亙、白浪環繞,漁帆競發,青峰翠巒、銀濤金沙環繞著大批古剎精舍,構成了壹幅幅絢麗多姿的畫卷。

巖壑奇秀,磐陀石、二龜聽法石、心字石、梵音洞、潮音洞、朝陽洞各呈奇姿,引人入勝。普陀十二景,或險峻、或幽幻、或奇特,給人以無限遐想。

不少名勝古跡,都與觀音結下了不解之緣,流傳著美妙動人的傳說。 主要景點有三大寺:普濟禪寺、法雨禪寺、慧濟禪寺。

普陀山的標誌南海觀音大銅像、紫竹林,還有以自然景觀和寺廟相結合的西天景區。每到夏日來臨,來普避暑的遊客紛紛聚集到浙江省第壹個海濱浴場壹百步沙,使普陀山又增加了壹道亮麗的景觀。

編輯本段四海尊崇 普陀山憑借其特有的山海風光與神秘幽邃的佛教文化,很早就吸引眾多文人雅士來山隱居、修煉、遊覽。據史書記載,早在2000多年前,普陀山即為道人修煉之寶地。

秦安其生、漢梅子真、晉葛雅川,都曾來山修煉。普陀山作為中國古代海上絲綢之路始發港的重要組成部分,早在唐代就成為日本、韓國及東南亞國家交往的必經通道和泊地。

至今山上仍留有高麗道頭、新羅礁等歷史遺跡,流傳著韓國民族英雄張保臯等事跡。自觀音道場開創以來,觀光攬勝者絡繹不絕。

宋陸遊、明董其昌等歷代名士,都先後登山遊歷。歷朝名人雅士、文人墨客,或吟唱,或賦詩,留下了大量珍貴的詩文碑刻,使普陀山文物古跡極為豐厚;唐宋元明清五朝近20位帝王為了祈求國泰民安,特遣內侍攜重禮專程來普陀山朝拜觀音。

明太祖朱元璋、清聖祖康熙還多次召見普陀山高僧,賜金、賜紫衣、賜字、賜佛經,禮遇有加;新中國歷任中央領導人也都親自蒞臨普陀山視察、指導工作。五朝恩寵,千年興革,佛國香火,由是鼎盛,赫赫聲名,廣播遠揚。

歷經數十年艱辛的建設、開發和保護,普陀山風景名勝區管理日趨規範化、制度化,旅遊秩序井然,景區社會穩定,相繼榮獲了“國家級安全山、文明山、衛生山”、國家AAAA級旅遊區、全國旅遊消費者權益示範單位、全國文明風景旅遊區示範點等榮譽,還通過了ISO14001環境質量管理體系的認證和獲得全國第四家ISO14001國家示範區榮譽等。 優越的人文環境、壹流的旅遊服務使普陀山常年遊人如織,佛事四季不斷。

2004年接待遊客 230多萬人次。每年三大香會節以及中國普陀山南海觀音文化節、“普陀山之春”旅遊節期間,遊客更多,香火更旺。

路上行人摩肩接踵,虔誠朝拜,壹派“海天佛國、琉璃世界”莊嚴而又繁榮的景象. 普陀山已經成為中外文化交流的窗口,成為集禮佛觀光、避暑度假、文物考古、海島考察、書畫寫生、影視攝制,民俗采風於壹體的國家重點風景旅遊區。 編輯本段十二景觀 普陀以山兼海之勝,風光獨特,四時景變,晨昏物異。

其風景點數又以百計,可謂風光無限。如其他著名的風景名勝區壹樣,普陀山也有它的“景中之景”。

遊覽普陀山的歷代名人曾憑各自的觀感,分別有“普陀八景”、“普陀十二景”、‘普陀十景”。“普陀十六景”之頌贊。

明代文學家屠隆的詠“普陀十二景”。

7.關於舟山的詩句

侍宴覆舟山詩二首

作者:鮑照

年代:南北朝

其壹

息雨清上郊,開雲照中縣。

遊軒越丹居,暉燭集涼殿。

淩高躋飛楹,追焱起流宴。

木苑含靈羣,嵓庭藏物變。

明輝爍神都,麗氣冠華甸。

目遠幽情周,禮洽深恩遍。

其二

繁霜飛玉闥,愛景麗皇州。

清蹕戒馳路,羽蓋佇宣遊。

神居既崇盛,嵓崄信環周。

禮俗陶德聲,昌會溢民謳。

慚無勝化質,謬從雲雨浮。

舟山,浙江省轄地級市,位於浙江省東北部,東臨東海、西靠杭州灣、北面上海市,介於東經121°30′~123°25′,北緯29°32′~31°04′之間;屬亞熱帶季風氣候。轄區陸地面積1440.12平方公裏,轄2個市轄區2個縣,戶籍人口97.33萬(2016年末)。

舟山群島開發歷史悠久。1687年,屬寧波府。1950年,成立定海縣人民政府。1953年,成立舟山專區。1967年,改稱舟山地區。1987年,撤銷舟山地區,成立舟山市。

舟山是第壹個以群島建制的地級市、舟山群島新區也是我國第壹個國家級群島新區,境內擁有中國唯壹由國務院批準設立的大宗商品交易管理與監督中心。[1][2]是中國最大的 海產品生產、加工、銷售基地、舟山漁場是我國最大漁場素有“東海魚倉”和“海鮮之都”之稱,舟山港灣眾多、航道縱橫,是中國屈指可數的天然深水良港,寧波-舟山港貨物吞吐量位於全球第壹。著名景點有:普陀山、朱家尖、嵊泗、桃花島、東極島等。

8.描寫普陀山蓮花池的詩句

康有為用“觀音過次不肯去,海上神山湧普陀 。

樓閣高低二百寺,魚龍轟卷萬千波。”的詩句贊頌普陀山之勝景普陀山是中國佛教名山,與四川峨眉山、山西五臺山、安徽九華山並稱為中國四大佛教名山。

普陀山(Mountain Putuo)是舟山群島1390個島嶼中的壹個小島,面積12.93平方公裏,與舟山群島的沈家門隔海相望。是中國佛教四大名山之壹 、首批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素有“海天佛國”、“南海聖境”之稱。

全島面積12.5平方公裏,形似蒼龍臥海。2007年5月8日,舟山市普陀山風景名勝區經國家旅遊局正式批準為國家5A級旅遊景區。

“海上有仙山,山在虛無縹緲間”。普陀山以其神奇、神聖、神秘,成為馳譽中外的旅遊勝地。

普陀山是全國著名的觀音道場。其宗教活動可溯於秦,從山上原始道教、到仙人煉丹遺跡隨處可覓。

唐大中元年(公元847年),有梵僧來謁潮音洞,感應觀音化身,為說妙法,靈跡始著。唐鹹通四年(公元863年),日僧慧鍔大師從五臺山請觀音像乘船歸國,舟至蓮花洋,觸礁,以為觀音不肯東渡,乃留聖像於潮音洞側供奉,遂有“不肯去觀音”。

後經歷代興建,寺院林立。鼎盛時期,全山***有3大寺、88庵、128茅蓬,4000余僧侶,史稱“震旦第壹佛國”。

每年農歷二月十九觀音誕辰日、六月十九觀音得道日、九月十九觀音出家日,四方信眾聚緣佛國,普陀山燭火輝煌、香煙燎繞;誦經禮佛,通宵達旦,其盛況令人嘆為觀止。每逢佛事,時有天象顯祥,信眾求拜,靈驗屢現 。

綿延千余年的佛事活動,使普陀山這方鐘靈毓秀之凈土,積澱了深厚的佛教文化底蘊。觀音大士結緣四海,有句俗語叫:“人人阿彌陀,戶戶觀世音”,觀音信仰已被學者稱為“半個亞洲的信仰。”

普陀山四面環海,風光旖旎,幽幻獨特,被譽為“第壹人間清凈地”。山石林木、寺塔崖刻、梵音濤聲,皆充滿佛國神秘色彩。

島上樹木豐茂,古樟遍野,鳥語花香,素有“海島植物園”之稱。全山***有百年以上樹木66種、1221株。

不僅有千年古樟,還有我國特有的珍稀瀕危物種、被列為國家壹級保護植物的普陀鵝耳櫪。島四周金沙綿亙、白浪環繞,漁帆競發,青峰翠巒、銀濤金沙環繞著大批古剎精舍,構成了壹幅幅絢麗多姿的畫卷。

巖壑奇秀,磐陀石、二龜聽法石、心字石、梵音洞、潮音洞、朝陽洞各呈奇姿,引人入勝。普陀十二景,或險峻、或幽幻、或奇特,給人以無限遐想。

不少名勝古跡,都與觀音結下了不解之緣,流傳著美妙動人的傳說。 主要景點有三大寺:普濟禪寺、法雨禪寺、慧濟禪寺。

普陀山的標誌南海觀音大銅像、紫竹林,還有以自然景觀和寺廟相結合的西天景區。每到夏日來臨,來普避暑的遊客紛紛聚集到浙江省第壹個海濱浴場壹百步沙,使普陀山又增加了壹道亮麗的景觀。

編輯本段四海尊崇 普陀山憑借其特有的山海風光與神秘幽邃的佛教文化,很早就吸引眾多文人雅士來山隱居、修煉、遊覽。據史書記載,早在2000多年前,普陀山即為道人修煉之寶地。

秦安其生、漢梅子真、晉葛雅川,都曾來山修煉。普陀山作為中國古代海上絲綢之路始發港的重要組成部分,早在唐代就成為日本、韓國及東南亞國家交往的必經通道和泊地。

至今山上仍留有高麗道頭、新羅礁等歷史遺跡,流傳著韓國民族英雄張保臯等事跡。自觀音道場開創以來,觀光攬勝者絡繹不絕。

宋陸遊、明董其昌等歷代名士,都先後登山遊歷。歷朝名人雅士、文人墨客,或吟唱,或賦詩,留下了大量珍貴的詩文碑刻,使普陀山文物古跡極為豐厚;唐宋元明清五朝近20位帝王為了祈求國泰民安,特遣內侍攜重禮專程來普陀山朝拜觀音。

明太祖朱元璋、清聖祖康熙還多次召見普陀山高僧,賜金、賜紫衣、賜字、賜佛經,禮遇有加;新中國歷任中央領導人也都親自蒞臨普陀山視察、指導工作。五朝恩寵,千年興革,佛國香火,由是鼎盛,赫赫聲名,廣播遠揚。

歷經數十年艱辛的建設、開發和保護,普陀山風景名勝區管理日趨規範化、制度化,旅遊秩序井然,景區社會穩定,相繼榮獲了“國家級安全山、文明山、衛生山”、國家AAAA級旅遊區、全國旅遊消費者權益示範單位、全國文明風景旅遊區示範點等榮譽,還通過了ISO14001環境質量管理體系的認證和獲得全國第四家ISO14001國家示範區榮譽等。 優越的人文環境、壹流的旅遊服務使普陀山常年遊人如織,佛事四季不斷。

2004年接待遊客 230多萬人次。每年三大香會節以及中國普陀山南海觀音文化節、“普陀山之春”旅遊節期間,遊客更多,香火更旺。

路上行人摩肩接踵,虔誠朝拜,壹派“海天佛國、琉璃世界”莊嚴而又繁榮的景象. 普陀山已經成為中外文化交流的窗口,成為集禮佛觀光、避暑度假、文物考古、海島考察、書畫寫生、影視攝制,民俗采風於壹體的國家重點風景旅遊區。 編輯本段十二景觀 普陀以山兼海之勝,風光獨特,四時景變,晨昏物異。

其風景點數又以百計,可謂風光無限。如其他著名的風景名勝區壹樣,普陀山也有它的“景中之景”。

遊覽普陀山的歷代名人曾憑各自的觀感,分別有“普陀八景”、“普陀十二景”、‘普陀十景”。“普陀十六景”之頌贊。

明代文學家屠隆的詠“普陀十二景”詩: 梅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