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江仙·滾滾長江東逝水 0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
是非成敗轉頭空,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 00白發漁樵江渚上,慣看秋月春風。
壹壺濁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談中。 這是壹首詠史詞,借敘述歷史興亡抒發人生感慨,豪放中有含蓄,高亢中有深沈。
從全詞看,基調慷慨悲壯,意味無窮,令人讀來蕩氣回腸,不由得在心頭平添萬千感慨。在讓讀者感受蒼涼悲壯的同時,這首詞又營造出壹種淡泊寧靜的氣氛,並且折射出高遠的意境和深邃的人生哲理。
作者試圖在歷史長河的奔騰與沈澱中探索永恒的價值,在成敗得失之間尋找深刻的人生哲理,有歷史興衰之感,更有人生沈浮之慨,體現出壹種高潔的情操、曠達的胸懷。讀者在品味這首詞的同時,仿佛感到那奔騰而去的不是滾滾長江之水,而是無情的歷史;仿佛傾聽到壹聲歷史的嘆息,於是,在嘆息中尋找生命永恒的價值。
00滾滾長江,洶湧東逝,不可拒,不可留。浪花飛濺,千古英雄在個中湮沒不聞。
對也罷,錯也罷;成也好,敗也好,功名,事業,壹轉眼的工夫就隨著江水流逝,煙消雲滅,不見蹤影。只有青山仍舊矗立眼前,看著壹次又壹次的夕陽西下。
00在這凝固地歷史畫面上,白發的漁夫、悠然的樵漢,意趣盎然於秋月春風。江渚就是江灣,是風平浪靜的休閑之所。
壹個“慣”字讓人感到些許莫名的孤獨與蒼涼。幸虧有朋自遠方來的喜悅,酒逢知己,使這份孤獨與蒼涼有了壹份慰藉。
“濁酒”似乎顯現出主人與來客友誼的高淡平和,其意本不在酒。古往今來,世事變遷,即使是那些名垂千古的豐功偉績也算得了什麽。
只不過是人們茶余飯後的談資,且談且笑,痛快淋漓。多少無奈,盡在言外。
00“長江”、“逝水”、“浪花”、“英雄”、“青山”、“夕陽”、“漁樵”、“江渚”、“秋月”、“春風”、“濁酒”,意境高遠而淡泊。襯托這些意象的還有“滾滾”、“淘盡”、“轉頭空”、“依舊在”、“幾度”、“慣看”、“喜相逢”、“笑談”這些生動的字眼,給這首詞寧靜的氣氛中增加了幾份動感。
00長江裹挾著浪花奔騰而去,英雄人物隨著流逝的江水消失得不見蹤影。“是非成敗轉頭空”,豪邁、悲壯,既有大英雄功成名就後的失落、孤獨感,又暗含著高山隱士對名利的淡泊、輕視。
既是消沈的又是憤慨的,只是這憤慨已經漸漸沒了火氣。面對似血的殘陽,歷史仿佛也凝固了。
“青山依舊在”是不變,“幾度夕陽紅”是變,“古今多少事”沒有壹件不在變與不變的相對運動中流逝,從“是非成敗”的糾葛中解脫出來,歷盡紅塵百劫,太多的刻意都可以拋開,太復雜了倒會變得簡單,在時、空、人、事之間的感悟中,別是壹般滋味在心頭。 00蘇東坡也寫過“赤壁懷古”,用的是《念奴嬌》詞牌,起首就寫道:“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
楊慎並非有意給三國的故事寫開場白,可是說到無情歷史和千古英雄的時候竟然產生不謀而合的感觸。即使明代的楊慎受到宋代蘇軾的影響,那也壹定是懷著深深的同感,不僅限於字句修辭的模仿。
00楊慎之所以能夠以這樣高遠而深邃的眼光看待歷史,產生出這樣令人觸痛的感慨,寫下這樣氣度宏闊的詞篇,跟他的個人身世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 00在明代文人中,楊慎的才氣學識與悲劇命運都是令人稱奇的。
他的父親是太子的老師,家境優越,他24歲就中了狀元,春風得意,成了眾口壹詞贊美與羨慕的蜀中才子。然後為官十年,只是因為多說了幾句話,觸犯了“龍顏”,讓皇帝不高興,楊狀元和他的眾多位同事在宮門外被剝掉褲子和尊嚴,狠狠地打了壹頓屁股,然後謫戍邊關,在當時邊遠而落後的雲南度過了人生中寶貴的35年。
00江山永恒,人生短暫。楊慎愈老愈深悟這壹點。
00楊慎的這首《臨江仙》數百載之下,猶自慷慨激昂。淡語深刻,絕非壹般的文字技巧所能達到,但又非要憑借舉重若輕,漫不經意似的文字功力不可。
這或許就是所謂“技進乎藝,藝進乎道”的境界。 00楊慎不是生來命運多舛,而是曾經那樣春風得意——宦家子弟,高中魁首,烈火烹油,鮮花著錦。
富貴家學,生而擁有;功名愛情,唾手可得。然而壹切的壹切在轉瞬間就消失得無影無蹤,再想回到從前平靜的生活,再想回到美麗的故鄉,已經不可能。
00天賦的才華加之別樣的人生經歷,使得他擁有更加深刻的人生感悟,使他的詞更加體現出淡語深刻,舉重若輕的渾然大氣。 00歷史固然是壹面鏡子,倘若沒有豐富的甚至是痛苦的殘酷的人生體驗,那面鏡子只是形同虛設,最多也只是熱鬧好看而已。
正因為楊慎的人生感受太多太深,他才能看穿世事,把這番人生哲理娓娓道來,令無數讀者產生心有戚戚的感覺。 00既然“是非成敗”都如同過眼煙雲,就不必耿耿於懷、斤斤計較;不如寄情山水,托趣漁樵,與秋月春風為伴,自在自得。
作者平生抱負未展,橫遭政治打擊。他看透了朝廷的腐敗,不願屈從、阿附權貴,寧肯終老邊荒而保持自己的節操。
因此他以與知己相逢為樂事,把歷代興亡作為談資笑料以助酒興,表現出鄙夷世俗、淡泊灑脫的情懷。 00無論過去,當下,還是以後,追逐名利似乎總是壹些人的生存方式,然而名韁利鎖又往往令人痛苦。
2.關於描寫長江的詩句魏晉阮籍
湛湛長江水,上有楓樹林。
臯蘭被徑路,青驪逝骎骎。
遠望令人悲,春氣感我心。
三楚多秀士,朝雲進荒淫。
朱華振芬芳,高蔡相追尋。
壹為黃雀哀,淚下誰能禁。
得行簡書聞欲下峽先以此寄
唐白居易
朝來又得東川信,欲取春初發梓州。
書報九江聞暫喜,路經三峽想還愁。
瀟湘瘴霧加餐飯,灩預驚波穩泊舟。
欲寄兩行迎爾淚,長江不肯向西流。
晴江秋望
唐崔季卿
八月長江萬裏晴,千帆壹道帶風輕。
盡日不分天水色,洞庭南是嶽陽城。
放魚
唐竇鞏
金錢贖得免刀痕,聞道禽魚亦感恩。
好去長江千萬裏,不須辛苦上龍門。
白沙渡
唐杜甫
畏途隨長江,渡口下絕岸。差池上舟楫,杳窕入雲漢。
天寒荒野外,日暮中流半。我馬向北嘶,山猿飲相喚。
水清石礧礧,沙白灘漫漫。迥然洗愁辛,多病壹疏散。
高壁抵嶔崟,洪濤越淩亂。臨風獨回首,攬轡復三嘆。
登高
唐杜甫
風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
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袞袞來。
萬裏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臺。
艱難苦恨繁霜鬢,潦倒新停濁酒杯。
梅雨
唐杜甫
南京西浦道,四月熟黃梅。湛湛長江去,冥冥細雨來。
茅茨疏易濕,雲霧密難開。竟日蛟龍喜,盤渦與岸回。
過長江
唐黃滔
曾搜景象恐通神,地下還應有主人。
若把長江比湘浦,離騷不合自靈均。
送柳八員外赴江西
唐皇甫冉
岐路窮無極,長江九派分。行人隨旅雁,楚樹入湘雲。
久在征南役,何殊薊北勛。離心不可問,歲暮雪紛紛。
題長江
唐賈島
言心俱好靜,廨署落暉空。歸吏封宵鑰,行蛇入古桐。
長江頻雨後,明月眾星中。若任遷人去,西溪與剡通。
送別
唐李白
尋陽五溪水,沿洄直入巫山裏。
勝境由來人***傳,君到南中自稱美。
送君別有八月秋,颯颯蘆花復益愁。
雲帆望遠不相見,日暮長江空自流。
送孟浩然之廣陵
唐李白
故人西辭黃鶴樓,煙花三月下揚州。
孤帆遠影碧山盡,唯見長江天際流。
賦得送賈島謫長江
唐李洞
敲驢吟雪月,謫出國西門。行傍長江影,愁深汨水魂。
筇攜過竹寺,琴典在花村。饑拾山松子,誰知賈傅孫。
3.寫長江的作文和詩句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
古代帶江字的大多指長江
詩中江
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李清照:《夏日絕句》)
日出江花紅勝火,春來江水綠如藍。(白居易:《憶江南))
朝辭白帝彩雲間,千裏江陵壹日還。(李白:《早發白帝城))
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李白:《送孟浩然之廣陵》)
寒雨連江夜入吳,平明送客楚山孤。(王昌齡:《芙蓉樓送辛漸》)
還有壹首專題
春江潮水連海平,
海上明月***潮生。
灩灩隨波千萬裏,
何處春江無月明!
江流宛轉繞芳甸,
月照花林皆似霰;
空裏流霜不覺飛,
汀上白沙看不見。
江天壹色無纖塵,
皎皎空中孤月輪。
江畔何人初見月?
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無窮已,
江月年年望相似。
不知江月待何人,
但見長江送流水。
白雲壹片去悠悠,
青楓浦上不勝愁。
誰家今夜扁舟子?
何處相思明月樓?
可憐樓上月徘徊,
應照離人妝鏡臺。
玉戶簾中卷不去,
搗衣砧上指還來。
此時相望不相聞,
願逐月華流照君。
鴻雁長飛光不度,
魚龍潛躍水成文。
昨夜閑潭夢落花,
可憐春半不還家。
江水流春去欲盡,
江潭落月復西斜。
斜月沈沈藏海霧,
碣石瀟湘無限路。
不知乘月幾人歸,
落月搖情滿江樹。
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 .
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見長江送流水.(《春江花月夜》)
別聽1樓瞎說,應該是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
4.關於長江的詩句無邊落木蕭蕭下
不盡長江滾滾來。
孤帆遠影碧空盡,惟見長江天際流。
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
我住長江頭,君住長江尾,日日思君不見君,***飲長江水。但願君心似我心,定不負相思意。
天門中斷楚江開,碧水東流自此回。
大江來從萬山中,山勢盡與江流東。
山隨平野盡,江入大荒流。
壹道殘陽鋪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紅。
長波逐若瀉,連山鑿如劈。
江流天地外,山色有無中。
5.描寫長江的詩句參考: /tangshi/ 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 故人西辭黃鶴樓,煙花三月下揚州。
孤帆遠影碧空盡,惟見長江天際流。 作者:李白 詩文解釋 老朋友在西面的黃鶴樓與我辭別,在三月份煙霧迷漫、繁花似錦的春天去揚州。
孤船的帆影漸漸遠去消失在碧空的盡頭,只看見長江浩浩蕩蕩地向天邊流去。 詞語解釋 詩文賞析 李白與孟浩然的交往,是在他剛出四川不久,正當年輕快意的時候,他眼裏的世界,還幾乎像黃金般美好。
比李白大十多歲的孟浩然,這時已經詩名滿天下。詩人送友人遠行,對老朋友要去繁華的揚州充滿了羨慕,詩中洋溢著歡快的情緒。
詩人在江邊極目遠送,可見兩人友情的深厚。全詩自然清麗、境界開闊、形象傳神。
西塞山懷古 王濬樓船下益州,金陵王氣黯然收。千尋鐵鎖沈江底,壹片降幡出石頭。
人世幾回傷往事,山形依舊枕寒流。從今四海為家日,故壘蕭蕭蘆荻秋。
作者:劉禹錫 詩文解釋 王濬率領高大的戰船,順江而下,討伐東吳,金陵城中的士氣黯然消失。千丈的鐵鏈沈入江底,壹片投降的旗子掛在石頭城上。
人生中有幾回傷感往事,山形依然沒有改變,枕靠在長江上。從今以後天下統壹,舊日的堡壘在壹片蘆荻草中顯得淒涼蕭瑟。
詞語解釋 金陵:今江蘇南京。 石頭:指石頭城、故址在今江蘇省南京清涼山。
詩文賞析 西塞山,在今湖北大冶東面的長江邊,形勢險峻,是六朝有名的軍事要塞。長慶四年(八二四年)劉禹錫由夔州刺史調任和州刺史,沿江東下,途經西塞山,即景抒懷,寫下此詩。
詩人講述了建都金陵的幾個朝代的興亡,希望喚起人們的註意,吸取往日的教訓,表現出詩人對國家的赤誠忠心。全詩借古喻今,沈郁感傷,但繁簡得當,直點現實。
滕王閣詩 滕王高閣臨江渚,佩玉鳴鸞罷歌舞。畫棟朝飛南浦雲,珠簾暮卷西山雨。
閑雲潭影日悠悠,物換星移幾度秋。閣中帝子今何在?檻外長江空自流。
作者:王勃 詩文解釋 高高的滕王閣靠著江邊,佩玉、鸞鈴鳴響的豪華歌舞已經停止了。早上,畫棟飛上了南浦的雲,黃昏,珠簾卷入了西山的雨。
閑雲的影子映在潭中,時日悠悠不盡,事物變換,星座移動,渡過幾個春秋。高閣中的滕王如今在哪裏呢?只有那欄桿外的長江空自流淌。
詞語解釋 江:指贛江。 日悠悠:每日無拘無束地遊蕩。
物:四季的景物。 帝子:指滕王。
詩文賞析 唐高宗上元三年(六七六年),詩人遠道去交趾探父,途經洪州(今江西南昌),參與閻都督宴會,即席作出了《滕王閣序》,序末附這首凝煉、含蓄的詩篇,概括了序的內容。這首詩回憶起滕王閣當年的繁華,如今卻是物轉星移,面對世間的盛衰無常,詩人不禁感慨萬千。
全詩含蓄、凝練,情景交融、意境深遠。 賦得暮雨送李曹 楚江微雨裏,建業暮鐘時。
漠漠帆來重,冥冥鳥去遲。海門深不見,浦樹遠含滋。
相送情無限,沾襟比散絲。 作者:韋應物 詩文解釋 長江籠罩在細雨中,正是建業寺晚鐘敲響的時候。
江水茫茫,船在雨中行進得很吃力,天色昏暗,鳥兒也飛得很慢。海門遙遠,無法看到,岸邊的樹,遠遠望去,帶著水汽。
懷著無限情意為妳送行,淚水像雨絲壹樣沾濕衣襟。 詞語解釋 楚江:指長江。
建業:指今江蘇省南京市。 重:景象深刻。
冥冥:高遠,深遠。 海門:長江入海處。
滋:潤澤。 詩文賞析 詩人佇立在暮雨中為友人送行,暮雨紛紛好像也飽含著情誼,友人要到遙遠的地方,不免惜別難舍。
淚水與雨絲同時落下,情與景也巧妙地融合在了壹起。全篇緊扣暮雨二字,以疏淡有致的筆墨,繪出壹幅動靜相生、富有情味的江上煙雨圖,表現詩人對自然景物細致的觀察和精微的刻畫。
全詩自然形象,樸實深遠,前後呼應,渾然天成。 送李中丞歸漢陽別業 流落征南將,曾驅十萬師。
罷歸無舊業,老去戀明時。獨立三邊靜,輕生壹劍知。
茫茫江漢上,日暮欲何之! 作者:劉長卿 詩文解釋 這位落魄的征南將軍,曾經指揮過十萬大軍。罷官回鄉,沒有家業,老了還留戀清明的時代。
平定三邊,邊境十分平靜,舍身為國只有隨身的寶劍知道。在茫茫的江漢上,黃昏時分,妳要到什麽地方去? 詞語解釋 流落:飄泊失所。
師:軍隊。 舊業:家中的產業。
明時:清平時代。 輕生:不畏死亡。
江漢:長江和漢水。 何之:往何處。
詩文賞析 詩人送別壹位曾身經百戰建立殊勛的老將李中丞,回想起將軍當年的雄風,贊頌了將軍英勇無畏,舍身為國的英雄氣概,對將軍晚年罷官漂泊的處境寄予無限同情與憤慨,隱約地譴責了統治者的冷酷無情。全詩感情激昂,刻畫人物形象生動,慷慨蒼勁,含蓄沈郁。
餞別王十壹南遊 望君煙水闊,揮手淚沾巾。飛鳥沒何處,青山空向人。
長江壹帆遠,落日五湖春。誰見汀洲上,相思愁白蘋。
作者:劉長卿 詩文解釋 望著妳駛入浩渺的江水中,與妳揮手告別淚水沾濕了手巾。飛鳥到哪裏才是歸宿?只有青山空對著我。
長江上壹葉孤帆遠去,在落日的光輝中欣賞五湖的春色。誰看見站在汀洲上面我對著白蘋花心中充滿無限愁思。
詞語解釋 煙水:茫茫的水面。 沒:消失。
五湖:指太湖。 汀洲:水。
6.有關長江的詩句萬裏長江,流經千古,它不僅是中國歷史變遷的見證,它還創造了雄偉壯麗的三峽風光,溝通了從中國西部至東部沿海的文化和交通。
正因為長江的宏偉和悠久,它成為文學家不朽的題材。凡是到過長江的古代詩人,無不用自己的筆描寫和謳歌這條亙古不息的大江,為我國的文學寶庫添上了壹顆又壹顆璀璨的明珠。
其中以唐宋的詩詞最為豐富多采,僅李白的詩中,寫長江的就有十多首。在這些描寫長江的詩詞,不乏文情俱佳的上乘之作,表現出了許多詩人的才華和無限的創造力。
如"故人西辭黃鶴樓,煙花三月下揚州。孤帆遠影碧天盡,唯見長江天際流。
(唐·李白《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後兩句寫長江,視角遼遠,勾出壹幅充滿深情的動態畫面,極有神韻。 "枕中雲氣千峰近,床底松聲萬壑哀。
要看銀山拍天浪,開窗放入大江來。"(宋·曾公亮《宿甘露僧舍》)後兩句想象新奇,把大江的氣勢,詩人的喜悅,所處的環境融匯成為壹體,具有獨特的藝術魅力。
"蓼岸風多橘柚香。江邊壹望楚天長。
片帆煙際閃孤光。 目送征鴻飛杳杳,思隨流水去茫茫。
蘭紅波碧憶瀟湘。"(唐五代·孫光憲《浣溪沙》) "望""天長""片帆""孤光"展現了天長水遠的長江全景,煉字極精。
…… 細讀玩味唐宋詩人筆下的大江,感到這些歌大江的詩詞,無不透出詩人的個性特征和創作傾向。 以唐詩為例,杜甫的名句"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
"(《登高》)在宏偉的氣勢中,透出了遼遠悲涼、充分表現出杜甫現實主義沈郁頓挫的風格;而在李白的筆下,"早發百帝彩雲間,千裏江陵壹日還,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早發白帝城》)用活潑的語言,誇張的描寫,表現長江的壹瀉千裏,迅疾奔流,字裏行間,散發出浪漫主義的風格。
同是壹江水,在李杜的詩中,創造出完全不同的意境,體現了他們各自的創作特點和藝術風格。 再看宋詞,柳永的慢詞"……是處紅衰翠減,茵茵物華休。
惟有長江水,無語東流。不忍登高臨遠,望故鄉渺邈,歸思難收。
……" (《八聲甘州》)也是寫登高,卻無絲毫遠望所見,只有眼前江邊的的衰草殘花和似淚水般的江流,淒淒哀哀,表現出的完全是委婉派的柔靡和蘊藉;李煜的"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壹江春水向東流。"(《虞美人》)將大江的滾滾長流變成了無窮無盡的愁思和傷感; 而辛棄疾的"何處望神州?滿眼風光北固樓。
千古興亡多少事,悠悠,不盡長江滾滾流。"(《南鄉子》)壹反柳李等人的婉約風格,借用杜甫的名句懷古,沈郁蒼涼,體現了壹個愛國主義詩人的個性特點;至於蘇軾的《念奴嬌·大江東去》"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
……驚濤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畫,壹時多少豪傑!……"更是豪放派膾炙人口的經典代表,在對英雄的傾慕、贊頌中表現了詩人積極豪邁的人生追求。
在俞文豹的《吹劍錄》中記載了這樣壹個小故事: "東坡在玉堂,有幕士善謳。因問:'我詞比柳詞何如?'對曰:'柳郎中詞,只好十七八女孩兒,執紅牙拍板,唱"楊柳岸曉風殘月";學士詞,須關西大漢,執鐵板,唱"大江東去"。
'公為之絕倒?"這個小故事很形象地說明了同是江,在不同作者的筆下,表現了不同的個性和風格。 通過比較,還可以看出唐代詩詞中的大江與宋朝詩詞中的大江是有明顯差別的。
唐詩中的大江,多是作者寄情於江,詠江抒情,在景物的描寫中,寄托作者的思想感情。而宋代的詩詞中,作者往往借大江評古論今、鉤陳詠史,議論的成分更濃壹些。
例如,杜甫的《旅夜抒懷》:"細草微風岸,危檣獨夜舟。星垂平野闊,月湧大江流。
名豈文章著,官應老病休。飄飄何所似?天地壹沙鷗。
"前四句描繪出了壹個雄渾闊大的大江東流景象,後四句表達自己的孤獨和淒愴之感。景與情形成鮮明的反差,以大江反襯自己的心情,感傷之情流露於筆端。
再看劉長卿的《餞別王十壹南遊》: "望君煙水闊,揮手淚沾巾。飛鳥沒何處,青山空向人。
長江壹帆遠,落日五湖春。誰見汀洲上,相思愁白蘋。
"寫灑淚送別,江上遙遠的"壹帆遠"與李白的"孤帆遠影碧空盡"所創造的意境是相同的,烘托出了作者惆悵的心情。 而宋朝的詩詞則不同,雖也常有寫大江雄渾壯美的佳句,但多是直抒胸意。
如王安石的《桂枝香》:"登臨送目,正故國晚秋,天氣初肅。千裏澄江似練,翠峰如簇。
征帆去棹殘陽裏,背西風,酒旗斜矗。彩舟雲淡,星河鷺起,書畫難足。
今往昔,繁華兢逐,嘆門外樓頭,悲恨相續。千古憑高對此,漫嗟榮辱。
六朝舊事隨流水,但寒煙衰草凝綠。至今商女,時時猶唱,《後庭》遺曲?"作者登高望江,觸景生情,懷古感慨,以六朝歷史提醒當代統治者,充滿了對國家命運的憂患。
再舉壹首朱敦儒的《相見歡》:"金陵城上西樓,倚清秋。萬裏夕陽垂地,大江流。
中原亂,簪纓散,幾時收?試倩悲風吹淚,過揚州。"詞中議論時事,感慨國家戰亂。
其內容與辛棄疾的著名詞作《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異曲同工。 從上面兩首宋詞可看出,宋代詩人寫大江評古論今較多,這與唐代詩的風格明顯不同,宋詩多議論在寫大江的詞中也見壹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