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捷字勝欲,號竹山,陽羨人(今江蘇宜興),生活在宋元更替、改朝換代的動亂時期,生卒年月不詳(也有後人考證當在1235~1300年間)。度宗鹹淳十年(1274)舉進士,元兵於1276年攻陷臨安後隱居不仕,元大德間有人舉薦他做官,堅辭不就。
蔣捷的《竹山詞》僅存94首,其中《賀新郎·兵後寓吳》、《賀新郎·秋曉》、《虞美人·聽雨》、《壹剪梅·舟過吳江》、《女冠子·元夕》、《燕歸梁·風蓮》、《梅花引·荊溪阻雪》等篇章無論是思想性、還是藝術性,均堪稱上品。
下面先就《賀新郎·兵後寓吳》,簡要談壹下讀後感。可以說這首詞是國破家亡後,作者流浪生活的自敘。上片從過去幸福安寧的生活寫起,接著寫戰亂中的"東奔西走",獨自流落他鄉,最後借寒鴉歸林對比自己的無家可歸。下片寫他艱辛的流浪生活和覓食無門的處境。詞中對南宋王朝寄與了深切懷念,同時也暗示了自己守節不移。在宋末遺民詞人消沈暗淡的亡國之音中,稍能有所振作的,當推蔣捷的《竹山詞》。
再就《虞美人·聽雨》作壹簡述。
"少年聽雨歌樓上,紅燭昏羅帳。壯年聽雨客舟中,江闊雲低,斷雁叫西風。
而今聽雨僧廬下,鬢已星星也。悲歡離合總無情,壹任階前,點滴到天明。"全詞概括出三個典型特征的聽雨地點和環境,寫出了壹生的生活經歷,表現了各個時期的不同心情。少年時浪漫冶遊,不知憂慮;壯年時身遭離亂,漂泊流浪,心情愁苦;晚年時經歷過了巨大的悲歡離合之痛,把壹切都視之等閑。在詞的結構上打破了分片的限制,把三個不同的片斷組織在起,以國家興亡之感和身世遭遇之痛貫穿***中,渾然天成。
蔣捷在創作上不拘 壹格,敢於嘗試,有的自由奔放,近於辛(棄疾)詞;有的清勁含蓄,近於姜(夔)詞。後人推其為"長短句之長城",從藝術上肯定其"洗煉縝密,語多創獲",並對其愛國思想和民族氣節給與了高度贊揚。總之,蔣捷的詞作值得研究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