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馬篇》表達了詩人建功立業的強烈願望。
1、《白馬篇》簡介
《白馬篇》是三國時期曹魏文學家曹植的前期詩歌代表作。此詩以曲折動人的情節描寫邊塞遊俠兒捐軀赴難、奮不顧身的英勇行為,塑造了邊疆地區壹位武藝高超、渴望為國立功甚至不惜犧牲生命的遊俠少年形象,表達了詩人建功立業的強烈願望。
全詩風格雄放,氣氛熱烈,語言精美,稱得上情調兼勝,詩中的英雄形象,既是詩人的自我寫照,又凝聚和閃耀著時代的光輝。
2、名家點評
1、宋朝郭茂倩《樂府詩集》:“白馬”者,見乘白馬而為此曲。言人當立功、立事,盡力為國,不可念私也。
2、清朝寶香山人《三家詩·曹集》:前半輻敷衍處是賦體,人可能之。至“俯身散馬蹄”以下,少陵前後《出塞》數語足以該之。且辭藻精警,結勺壹語未完復作壹語,何等力量!
3、清朝陳祚明《采菽堂古詩選》:“仰手”“俯身“,狀貌生動如睹,而“俯身”句尤佳。“散馬蹄”,“散”字活甚,有聲有勢,歷亂而去,而馬上人身容飄忽,輕捷可知。
4、明朝胡應麟《詩藪·內編》卷二:子建《名都》、《白馬》、《美女》諸篇,辭極瞻麗,然句頗尚工,語多致飾,視東、西京樂府天然古質,殊自不同。
文章創作背景及作者介紹
1、創作背景
這首五言古體詩,又作《遊俠篇》,是樂府歌辭,大約創作於漢獻帝延康元年(220)曹丕稱帝之前,是曹植前期代表作。
2、作者介紹
曹植(192—232),字子建,三國魏譙人。曹操之子。封陳王,謚曰思,故世稱陳思王。自稱“生乎亂,長乎軍”。天資聰穎,才思敏捷,深得曹操賞愛,幾乎被立為太子,終因“任性而行,不自雕勵,飲酒不節”而失寵。
其創作以建安二十五年為界,分為前後兩期。前期詩歌主要是歌唱他的理想和抱負,後期詩歌主要是表達由理想與現實的矛盾所激起的悲憤。他是建安文學成就最高者,是第壹位大力寫作五言詩的文人,現存詩歌九十余首。宋人輯有《曹子建集》,今又有《曹植集校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