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愛國詩句 - 龔自珍的詩詞《漫感》賞析

龔自珍的詩詞《漫感》賞析

#詩詞鑒賞# 導語龔自珍不僅僅是晚清思想家,還是壹名知名的藏書家、目錄學家。壹生誌存改革,青年時代所撰《明良論》、《乙丙之際著議》等文,對封建專制的積弊,進行了揭露和抨擊。下面 考 網就給大家分享下龔自珍的詩詞《漫感》,歡迎閱讀。

 《漫感》

 絕域從軍計惘然,東南幽恨滿詞箋。

 壹簫壹劍平生意,負盡狂名十五年。

  賞析

 道光三年(1823)六月,龔自珍刊定《無著詞》(初名《紅禪詞》)、《懷人館詞》、《影事詞》、《小奢摩詞》四種,都103首。十數年心血付梓,捧讀之際,感慨無端,因有此作。

 開篇由“絕域從軍”即壹向關註的西北邊疆局勢遙遙說起,實指那種“氣寒西北何人劍”的經世雄心,可是現實中哪裏能尋得這樣壹個舞臺?早在十年前,他就已經清醒地認識到“縱使文章驚海內,紙上蒼生而已!似春水、幹卿甚事”(《金縷曲·癸酉秋出都述懷有賦》),如今不也還是落得“幽恨滿詞箋”的結局麽?那麽所謂“幽恨”又何指?詩人嘗自陳:“怨去吹簫,狂來說劍,兩樣銷魂味”(《湘月·壬申夏泛舟西湖……》),或者大展雄才,或者遠避塵囂,這是他平生心事之不可割分的兩個層面。然而“少年擊劍更吹簫,劍氣簫心壹例消”(《己亥雜詩》之96),於是有下文“負盡狂名”的情極之語,郁勃蒼涼,令人聳然動容。前文說過,壹劍壹簫是定庵詩詞創作中最重要的意象,也是解析其心事的必由之途。與其他有關名篇相比,本詩之妙尤在以顯豁磊落之筆,出深曲沈至之情,更明言“平生意”所在,拈來總括定庵,最得宜彰。

擴展閱讀:文學的成就

 他的許多詩既是抒情,又是議論,但不涉事實,議論亦不具體,而只是把現實的普遍現象,提到社會歷史的高度,提出問題,抒發感慨,表示態度和願望。他以政論作詩,但並不抽象議論,也不散文化。

 在他的詩中,“月怒”、“花影怒”、“太行怒”、“太行飛”、“爪怒”、“靈氣怒”等等,習見的景物變得虎虎有生氣,動人耳目,喚起不尋常的想象。又如《西郊落花歌》描寫落花,使引起傷感的衰敗的景物,變為無比壯麗的景象,更高出尋常的想象之外。“落紅不是無情物,化作春泥更護花”(《己亥雜詩》),則從衰敗中看出新生。

 實際他寫得多的還是五七言“古體侓詩”,七言的“近體詩”,而以七言絕句為大宗。壹般趨向是不受格律的束縛,自由運用,沖口而出。這也以七言絕句表現得最突出。

 龔詞大部分還是消閑之作,抒寫纏綿之情,成就遠遜於詩。晚年他發現自己詞的缺點:“不能古雅不幽靈,氣體難躋作者庭。悔殺流傳遺下女,自障紈扇過旗亭。”(《己亥雜詩》)。他也寫了壹些抒發感慨懷抱的詞,抒發孤獨而自豪的感情;與庸俗文士的矛盾和理想不能實現的感慨;與袁琴南兒時同上家學的情景;思想上劍態和簫心的矛盾,有誌於作為,又思退隱,留戀山水。

擴展閱讀:人物評價

 他支持林則徐查禁鴉片,並建議林則徐加強軍事設施,做好抗擊英國侵略者的準備。龔自珍壹生追求“更法”,雖至死未得實現,但在許多方面產生了有益的影響。在社會觀上,他指出社會*的根源在於貧富不相齊,要求改革科舉制,多方羅致“通經致用”的人才。在哲學思想上,闡發佛教中天臺宗的觀點,提出人性“無善無不善”,“善惡皆後起”的壹家之談。在史學上,發出“尊史”的呼籲,並潛心於西北歷史、地理的探討。在文學上,則提出“尊情”之說,主張詩與人為壹。

 龔自珍是中國改良主義運動的先驅人物。他清醒地看到了清王朝已經進入“衰世”,是“日之將夕”;他批判封建統治的腐朽,揭露封建社會沒落趨勢、呼喚改革風雷的風氣。《己亥雜詩》中第壹百二十五首,“九州生氣恃風雷,萬馬齊喑究可哀。我勸天公重抖擻,不拘壹格降人才。”此詩揭露社會弊病,抨擊官僚制度,表現作者火壹樣的熱情,給人以鼓舞和激發。他對死氣沈沈的社會,砰然壹擊,驚醒很多世人的沈夢,促使人們向真、向善、向美、向勇。抨擊專制統治的同時,還表達了作者追求思想解放和個性解放。

 舉國方沈酣太平,而彼輩若不勝其憂危,恒相與指天畫地,規天下大計。——梁啟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