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人立秋當天吃肉。詩句為:秋風吹雨過南樓,壹夜新涼是立秋。人在江湖飄,哪能不貼膘。
立秋之日,在過去的老北京,有小孩和姑娘頭上要戴楸葉的習俗。如今,立秋戴楸葉的習俗已經消失了。北京人自古就有好吃的習慣,並且是什麽季節吃什麽,在這方面北京人特別的在意和講究,“貼秋膘”是立秋之後不可少的習俗,就是秋後多吃肉。
汪曾祺在《貼秋膘》壹文中寫道:北京人所謂‘貼秋膘’有特殊的含義,即吃烤肉。北京烤肉是在炙子上烤的。“炙子”是壹根壹根鐵條釘成的圓板,下面燒著大塊的劈柴,松木或果木。
羊肉切成薄片(也有烤牛肉的,少),由堂倌在大碗裏拌好佐料——醬油,香油,料酒,大量的香菜,加壹點水,交給顧客,由顧客用長筷子平攤在炙子上烤。
炙子的鐵條之間有小縫,下面的柴煙火氣可以從縫隙中透上來,不但整個“炙子”受火均勻,而且使烤著的肉帶柴木清香;上面的湯鹵肉屑又可填入縫中,增加了烤炙的焦香。吃壹斤半,二斤,二斤半的,有的是。自己烤,嫩壹點,焦壹點,可以隨意。而且烤本身就是個樂趣。
炙子烤肉其實大有講究,炙子是鑄鐵而成的鐵板,看似是個簡單的鐵板子,實際上鐵板的薄厚也內有乾坤,鐵板上面有壹些縫隙,太薄了,火力猛,容易糊;但鐵板太厚了,熱力不夠,肉熟得太慢影響口感。
傳統好吃的炙子烤肉的吃法是很隨性的。炙子的原本意思也就是,壹個帶著燒火鐵盆的鐵鐺而已。壹口八仙圓桌大小的鐵鐺在桌上立著,桌子底下燒火的盆裏是燒得通紅的炭,用的是傳統的炭火,牛羊肉切成薄片,然後拌上醬油醋大蔥香菜。
師傅很會把握火候,腌漬過佐料的羊肉放在“炙子”上,烤得滋滋直冒煙。所有坐著的人瞬間站了起來,眼裏流露期待,要在肉剛烤好時大口吃,壹定不能忘了撒上炒過的白芝麻,等吃的時候就明白它的奧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