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愛國詩句 - 關於西津渡的詩句

關於西津渡的詩句

西津渡,唐時稱為金陵渡,位於鎮江城西的雲臺山麓,依山臨江,風景峻秀,隔長江與揚州的瓜洲鎮遙遙相對,為南北交通往來的要沖,自兩晉南北朝時起就十分出名。歷朝歷代的很多詩人都曾在此候船或登岸,並留下了許多動人的詩篇。這其中,唐代詩人張祜《題金陵渡》壹詩,堪稱個中翹楚。

《題金陵渡》

(唐)張祜

金陵津渡小山樓, 壹宿行人自可愁。

潮落夜江斜月裏, 兩三星火是瓜洲。

張祜(約785—849?)是唐代壹位較有名氣的詩人,他出身望族,家世顯赫,人稱張公子,為人性情孤高,恃才傲物,以至於在仕途上壹直坎坷不達。不過,張祜的詩寫得確實不錯,代表作除《題金陵渡》外,還有《宮詞二首》,其中“故國三千裏,深宮二十年。壹聲《何滿子》,雙淚落君前。”這首尤其被世人傳唱。杜牧曾有詩贊道:“誰人得似張公子,千首詩輕萬戶侯。”

這首《題金陵渡》因被選入《唐詩三百首》而膾炙人口。詩中的金陵渡,就是後世的西津渡。詩的前兩句交代詩人夜宿的地點,點出詩人的心情;後兩句實寫金陵渡口美好的夜景:兩三星火與斜月、夜江明暗相映襯,融成壹體,如壹幅淡墨山水畫,襯托出詩人孤獨落寞的羈旅情懷。全詩意境淒美,神韻悠遠,畫面感極強,堪稱妙品。它與張繼所寫的《 楓橋夜泊》壹起,是唐代描寫“客愁”的詩中“雙璧”,被後人廣為傳唱。

到了北宋,大詞人秦觀路經西津渡,大約是想起了前代張祜的這首名作,壹時技癢,於是模仿其中的意境創作了《金山晚眺》壹詩。詩雲:

西津江口月初弦,水氣昏昏上接天。

清渚白沙茫不辨,只應燈火是漁船。

只需稍加比較,我們就能看出秦觀的這首詩至少在三個方面與張祜詩相同:壹,時間和地點相同,都是寫西津渡江面的夜間景色;二,描寫手法相同,張詩用“潮落”、“斜月”來暗示時間的推移,秦詩用“月初弦”來點明時間;三,境界相似,秦詩中的“只應燈火是漁船”明顯化用了張祜詩的“兩三星火是瓜洲”。不同之處是張祜詩中有人,且明寫了詩人旅途無歡,觸景生愁,而秦觀詩則是就景而寫景,多少顯得有些單薄。相比之下,秦詩終究略遜張詩壹籌。真正可與張祜詩抗衡的傳世名作,誕生於北宋熙寧元年(1068年)。這年春天,王安石應召赴京,從西津渡揚舟北去,船經過瓜洲江面時,詩人借著皎潔的清光回首望去,江南的渡口燈月交輝的迷人景象令人沈醉。晚風中,詩人即景抒情,寫下了著名的《泊船瓜洲》詩:

京口瓜洲壹水間,鐘山只隔數重山。

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

王安石的這首詩從字面上看,流露出的是詩人對於故鄉的懷念之情,大有急欲飛舟渡江回家和親人團聚的願望,其實字裏行間寓含著詩人重返政治舞臺、推行新政的強烈欲望。其中的名句“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千百年來壹直為人所傳頌。詩中壹個“綠”字,將無形的春風化為鮮明的形象,極其傳神。張祜若泉下有知,想必也當嘆服不已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