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愛國詩句 - 形容互相映襯的詩句

形容互相映襯的詩句

1. 關於映襯的詩句

關於映襯的詩句 1. 運用映襯手法的古詩有哪些

淮上即事寄廣陵親故 [唐]韋應物 前舟已眇眇,欲渡誰相待?秋山起暮鐘,楚雨連滄海。

風波離思滿,宿昔容鬢改。獨鳥下東南,廣陵何處在? “壹切景語皆情語。”

請從“山”、“雨”、“鳥”三個角度入手,簡要評析這首詩所表達的感情。 答:評分標準:由“山”、“雨”的角度評析出孤寂、淒愴等情感給3分;由“鳥”的角度評析出思鄉之情給3分。

評析示例:秋日遠山傳來寺廟悠長的暮鐘,茫茫楚天掛上了霏霏雨幕,蒼涼黯淡的傍晚景色烘托出詩人思家念遠的孤寂、淒愴這情;最後,詩人運用反襯手法,寫壹只失群的伶仃小鳥飛往家鄉廣陵方向,歸巢了。鳥飛東南,離巢愈近;而詩人前往西北,去親愈遠。

這更引起了他滿腹思鄉的離思哀愁。 山房春事二首(其二) 岑 參 梁園日暮亂飛鴉,極目蕭條三兩家。

庭樹不知人去盡,春來還發舊時花。 (1)這首詩從體裁上看是七言絕句(或絕句),押的韻是a。

(2)三四兩句運用了什麽寫法?有怎樣的表達效果? 三四句用了反襯手法,以樂景寫哀情,襯托得梁園更加蕭條。 (3)這首詩抒發了怎樣的感慨?(這首詩抒發了物是人非,盛衰無常的感慨。)

反 襯 對立統壹規律是辨證法的核心。現實生活中相互對立的事物,是互為依存,互相聯系的。

在互相聯系中又互為表現,互相襯托。在詩歌中,通過描寫與主要對象相反的事物,借以襯托主要對象,作為壹種藝木表現手法,稱為“反討”。

要掌握這壹表現手法,詩人的慧眼就要善於在各種相互聯系的事物中看出對立,在各種對立的事物中找出聯系。艾青說:“詩人愈能給事物以聯系的思考和觀察,愈能產生生活的形象,詩人使各種分離的事物尋找到形象的聯系”(《詩論》)。

文藝作品中情和景的關系,壹般情況下應該是統壹的。即所謂情借景生,景隨情活,達到情景交融。

吳喬說:“景物無自生,惟情所化。情哀則景哀,情樂則景樂”(《圍爐詩話》)。

前人在這方面的成功的例子是不勝枚舉的。以“無言獨上西樓,月如鉤,寂寞梧桐深院鎖清秋”的景來襯托“別是壹番滋味在心頭”的亡國之痛,情景之間達到了統壹。

反討則是“反其道而行之”。王夫之《姜齋詩話》中說:“以樂景寫哀,以哀景寫樂,壹倍蠟其哀樂。”

現在部頒的初中第四冊語文課本中同時選了兩首詩。壹首是王維的《送元二使安西》:“渭城朝雨浥輕塵,客舍青青柳色新。

勸君更盡壹杯灑,西出陽關無故人。”這是壹首眾口爭傳的好詩,還被譜成琴曲,稱作《陽關三疊》。

這首詩的妙處正是“以樂景寫哀”。被送者就要西出陽關,進入到壹片陌生的荒漠中去了。

從此,他再也看不到如此清新的景物,再也見不著如此深情的友人了,再飲壹杯,流連片刻吧——惜別的心情也更加沈重,眼前的景物也更值得留戀。 另壹首是高適的《別董大》:“千裏黃雲白日曛,北風吹雁雪紛紛,莫愁前路無知己,天下誰人不識君?” 送別的景象是淒涼的,然而,作者卻給這位當時著名的音樂家董大鼓足了勇氣,增強了信念。

前途是光明的,到處都會有親切的朋友接待妳。用不著動心,去吧…… 這是“以哀景寫樂”,是壹種“朋友遍天下”的歡樂。

“劍外忽傳收薊北,初聞涕淚滿衣裳”(社甫:《聞官軍收復河南河北》)。在連年的戰禍和離亂生活中,聽到這樣的好消息,真是大喜過望,應該是“初聞全家笑開顏”才是,怎麽反倒“涕淚滿農裳”呢?杜甫這樣寫是否違背了感情的真實呢?沒有!原來這“涕淚滿衣棠”的舉動。

正是“喜欲狂”的精神現象。前年我國女排在世界杯決賽中和日本隊對壘,經過全力拼搏,終於奪得冠軍。

比賽結束,隊員們卻抱頭痛哭。這壹鏡頭使得許多在電視屏幕前的觀眾都感動得落淚了。

她們痛苦嗎?當然不是,這正是“喜欲狂”的表現。“夫人感極則悲,悲定而後喜”(範仲淹:《潛溪詩眼》)。

感情由於強烈的激動,喜極而悲,“初聞涕淚滿衣裳”是符合這壹心理特征的。 “強作笑語供主人,悲見生涯百優集”(《杜甫:《百優集行》。

仇兆鰲註:“笑語供主人,說窮途作客之態最苦”。這裏顯然是以喜襯悲,這是壹種壓抑著無限痛苦的笑,壹種令人辛酸的笑。

深刻地揭示了特定環境下的思想感情。“嘻笑之怒,甚於裂眥;長歌之哀,過於慟哭”(柳宗元)。

唯其反常,才顯得深刻而強烈。 在寫動和靜的關系上,古人的壹些獨出心裁的名句更為歷代詩家所津津樂道。

南朝梁代的王籍《入若耶溪》壹詩中有這樣兩句:“蟬噪林逾靜,鳥鳴山更幽”。以動來反襯靜,震驚了詩壇,博得了“當時以為文外獨絕”(《梁書.文學傳》)的美譽。

王安石無疑也是壹位出色的詩人。早些時候,他也寫過“午鳩鳴春陰,獨臥林壑靜”這樣的詩句,和王籍是同壹境界。

但他對“幽”的理解卻有些偏頗,受到了後人的非議。他認為鳥鳴會破壞山林的幽靜。

因此,在他寫的《鐘山即事》中就有“茅檐相對坐終日,壹鳥不鳴山更幽”的句子。後人譏笑他這種修改是“點金成鐵”。

因為王籍所著眼的是“幽靜”。幽,是壹種動態中的安靜,給人壹種清致、舒恬的感覺。

所以蟬噪、鳥鳴反倒增進了山林的清幽感。王安石的錯誤是他把“靜”絕對化了,過份的寂靜,沒有生物的世界,只能喚起荒涼、孤寂。

2. 求關於垂柳與湖面相映襯的詩句

踏藕

年代:宋

作者:蘇轍

春湖柳色黃,宿藕凍猶僵。

翻沼龍蛇動,撐船牙角長。

清泉浴泥滓,粲齒碎冰霜。

莫使新梢盡,炎風翠蓋涼。

春日歸思

年代:唐

作者:王翰

楊柳青青杏發花,

年光誤客轉思家。

不知湖上菱歌女,

幾個春舟在若耶。

西亭春望

年代:唐

作者:賈至

日長風暖柳青青,

北雁歸飛入窅冥。

嶽陽城上聞吹笛,

能使春心滿洞庭。

念奴嬌 莫愁湖

年代:清

作者:鄭燮

鴛鴦二字,是紅閨佳話,然乎否否?多少英雄兒女態,釀出禍胎冤藪。前殿金蓮,後庭玉樹,風雨催殘驟。盧家何幸,壹歌壹曲長久!即今湖柳如煙,湖雲似夢,湖浪濃於酒。山下藤蘿飄翠帶,償儲稗肥織堵半瑟報雞隔水殘霞舞袖。桃葉身微,莫愁家小,翻借詞人口。風流何罪?無榮無辱無咎。

3. 帶有襯托的詩句

壹、冷暖相襯

熊咆龍吟殷巖泉,栗深林兮驚層巔.雲青青兮欲雨,水淡淡兮生煙.列缺霹靂,丘巒崩摧.洞天石扉,訇然中開.青冥浩蕩不見底,日月照耀金銀臺.(李白《夢遊天姥吟留別》)

熊在咆哮,龍在吟嘯,山巖震動,清泉叮咚,深林戰栗,峰巒抖動.烏雲滾滾,雨點將落;水面蒙蒙,煙霧繚繞.電光閃閃,雷聲隆隆,峰巒崩裂,大地搖動.作者極力鋪陳昏暗恍惚的色彩和驚天動地的響聲,從視覺和聽覺兩個方面勾畫出天門打開前的冷暗色調,然而天門壹打開,景象就為之壹變,天空青色透明,壹望無際,太陽月亮壹齊大放光明,金樓銀臺懸空而起,真是光輝燦爛,耀眼奪目,壹片暖亮色調.以天門打開為界,前面越冷暗,後面就顯得越暖亮,冷暗與暖亮相互映襯,在色調的對比中,使詩在氣勢上形成了壹個由低沈到高昂的波瀾,為後面神仙的出場渲染了神奇的背景.

二、動靜相襯

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竹喧歸浣女,蓮動下漁舟.(王維《山居秋暝》)

“照”“流”“喧”“動”四個動詞,描繪了山間清新自然、明麗如畫的動態景色:山上的松林壹塵不染,皎潔的月光透過樹葉的縫隙在林間留下斑駁的黑影,白練似的泉水從石上輕輕流過,淙淙有聲,像優美的奏鳴曲壹樣在身邊響起.竹林中笑語喧嘩,是姑娘們洗衣歸來;水面上蓮葉搖動,是漁船順流而下.然而這樣的動景給人的感覺卻是清幽寧靜,超塵絕俗.景物的動態描寫,使靜景有了壹個參照物,變得更靜,即所謂“動中之靜尤顯靜”,與“蟬噪林愈靜,鳥鳴山更幽”有異曲同工之效果,這全賴於襯托的作用.

三、樂哀相襯

越王勾踐破吳歸,戰士還家盡錦衣.宮女如花滿春殿,只今惟有鷓鴣飛.(李白《越中覽古》)

前三句,詩人給我們展示了兩幅畫面:壹幅是戰士凱旋,換上錦衣,向國人炫耀戰功;另壹幅是如花的宮女,在宮殿裏恣情歡樂.詩人用濃筆重墨極力渲染越國軍隊的勝利姿態及王宮的繁華、歡樂.末句順帶壹筆,引入眼前淒涼之景.前三句樂景為末句哀景蓄勢,強烈的對比,巨大的反差,蘊含著詩人深沈的歷史思考,讓人頓生人事變換、古今盛衰之感慨.正應了清人王夫之所說:“以樂景寫哀,以哀景寫樂,壹倍增其哀樂.”

四、大小相襯

細草微風岸,危檣獨夜舟.星垂平野闊,月湧大江流.(杜甫《旅夜抒懷》)

遠處,星空低垂,原野遼闊無邊.近處,明朗的月光下,江水洶湧澎湃,奔流不息.遠處、近處,天上、地下,空間被無限擴大,在這樣的環境下,壹葉扁舟顯得何等渺小,置身於其中的詩人又是何等的孤苦伶仃!以闊大的環境作為背景,卑小的人物只是滄海壹粟,兩相襯托,給人以強烈的視覺沖擊,讓人生出無限感慨和惆悵.

五、聲寂相襯

夕陽古道無人語,禾黍秋風聽馬嘶.(王實甫《長亭送別》壹煞)

深秋,黃昏,青山疏林,淡煙暮靄,阻隔了鶯鶯的視線.鶯鶯送別張生,張生已走,夕陽古道上原來的竊竊私語、依依情話,現在已歸於壹片寂靜,偏偏這時傳來馬的嘶鳴,它打破了夕陽古道上的沈寂,也撕裂了鶯鶯原本就破碎的心.馬鳴之處,正是張生所在之地,聽到馬鳴之聲卻不見馬上之人,鶯鶯的心情何等悲苦淒愴!“有聲”與“無聲”相互映襯,烘托出當時環境的淒涼和鶯鶯痛不欲生的悲哀.

4. 對比和映襯結合的詩句

1、渲染是指對環境,景物等做多方面的正面描寫形容,以突出形象,營造意境.

2、烘托指從側面著意描寫,作為陪襯,使所需要的事物鮮明突出.也就是不說本意,只說與此有關的其他事物,達到突出本意的目的.烘托用在詩文中指從側面著意描寫,作為陪襯,使所要表現的事物鮮明突出.

3、襯托就是利用事物間的近似或對立的條件,用壹些事物為陪襯來突出所要表現的事物的表現手法.它可以使被陪襯的事物顯得更加突出,形象.分正襯和反襯.

正襯:用相同或相似的事物來襯托,如以動襯動,以靜襯靜,以樂襯樂,以哀襯哀,即“綠葉襯紅花”.反襯用相反的事物來襯托,如以動襯靜,以樂襯哀,以醜襯美

4 對比:把對立的事物,或景,或境,或人,或情,前後相敘,加以比照,來使人從中有所感有所悟,更加強烈而清晰地傳達出詩人所要表達的意旨,以增強藝術效果的表現手法.它強調的是通過比照更鮮明強烈地表達某種意旨.

1、渲染:通過(環境)景物描寫來渲染氣氛.從正面著筆.

杜甫的《登高》,是五十六歲的老詩人獨自登上夔州白帝城外的高臺,眼前的秋江之景,引發了他身世飄零的感慨,滲入了他老病孤愁的悲哀.首聯“風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寫俯仰間所見所聞,壹連出現六個特寫鏡頭,渲染了蕭瑟悲涼的秋江景物的特點,為全詩定下了沈郁悲哀的基調.

2、烘托:通過(景物)環境描寫來烘托心情.從側面著筆.(只寫側面壹面)

如樂府詩《陌上桑》裏最後八句:“行者見羅敷,下擔捋髭須,少年見羅敷,脫帽著梢頭.耕者忘其耕,鋤者忘其鋤.來歸相怨怒,但坐觀羅敷.”從觀看者的神態來襯托羅敷的美,這比正面進行直接描寫節省筆墨,更具有藝術魅力.

很多時候渲染烘托合說,尤其是在借景抒情的詩歌作品中,往往是先用渲染的手法描摹景物塑造意境,再通過景物(意境)來烘托人物情感.壹般我們說,渲染氣氛,烘托情感.如柳永的《雨霖鈴》,起首“寒蟬淒切,對長亭晚,驟雨初歇”三句寫送別的環境,點出離別時的季節是蕭瑟淒冷的秋天,地點是汴京城外的長亭,具體時間是雨後陰冷的黃昏.作者濃墨重彩,通過這些景物描寫,極力渲染了壹種淒涼的氣氛,烘托出作者內心的離愁別恨.

3、襯托:分正襯和反襯.(寫兩面,但是是為了突出其中壹面)

“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杜甫《登高》)以蒼涼秋景襯托詩人飄零之哀.

南朝梁王籍的名句“蟬噪林愈靜,鳥鳴山更幽”的絕妙之處就在於用蟬噪、鳥鳴作反襯,把深山密林中那種幽靜宜人的意境表現出來.

4、對比:對舉的雙方是為了通過對比得出另外的結論.

如梅堯臣《陶者》:“陶盡門前土,屋上無片瓦.十指不沾泥,鱗鱗居大廈.”全詩通過陶者和富家的強烈鮮明的對比,深刻地揭露了封建社會制度的極端不合理,表達了詩人對勞苦人民的深切同情.

總結:

渲染和烘托:都是為了使描寫的對象更鮮明,更突出,但二者著眼點不同:前者從正面著筆,由此言此;後者從側面用墨,由此烘“托”彼.

烘托和襯托:“烘托”是通過別的事物把想要表達的事物寫出來,所以,用壹事物暗示出另壹事物就叫烘托.這與“襯托”不同,因為“襯托”是兩種事物都寫.“襯托”是用類似的、相關的事物或反面的、有差別的事物作陪襯來突出主體事物的手法.“襯托”分為正襯和反襯.

對比和襯托:對比是相反或相似的兩種事物互相比照,以***同表現某種思想或意境,對比雙方不分主次;而襯托是以次要事物為陪襯突出壹個主要事物,壹方是工具,壹方是目的,兩者主次分明.(對比常用於論述,而襯托常用於描寫)

5. 《次北固山下》中描寫大小景物相互映襯的詩句是

《次北固山下》中描寫大小景物相互映襯的詩句是“潮平兩岸闊,風正壹帆懸”

“壹小景傳大景之神”,指的是通過“風正壹帆懸”這壹小景,把平野開闊、大江直流、波平浪靜等等的大景也表現出來了.

次聯的“潮平兩岸闊”,“闊”,是表現“潮平”的結果。春潮湧漲,江水浩渺,放眼望去,江面似乎與岸平了,船上人的視野也因之開闊。這壹句,寫得恢弘闊大,下壹句“風正壹帆懸”,便愈見精采。“懸”是端端直直地高掛著的樣子。詩人不用“風順”而用“風正”,是因為光“風順”還不足以保證“壹帆懸”。風雖順,卻很猛,那帆就鼓成弧形了。只有既是順風,又是和風,帆才能夠“懸”。那個“正”字,兼包“順”與“和”的內容。這壹句寫小景已相當傳神。但還不僅如此,如王夫之所指出,這句詩的妙處,還在於它“以小景傳大景之神”《姜齋詩話》卷上。可以設想,如果在曲曲折折的小河裏行船,老要轉彎子,這樣的小景是難得出現的。如果在三峽行船,即使風順而風和,卻依然波翻浪湧,這樣的小景也是難得出現的。詩句妙在通過“風正壹帆懸”這壹小景,把平野開闊、大江直流、風平浪靜等等的大景也表現出來了。

6. 表示紅花與綠水交相映襯,色彩熱烈明艷的詩句 表示山野碧綠,細雨

希望能幫到妳此外還有

關於山的詩句

1.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柳宗元:《江雪》)

2.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王之渙:《登鸛雀樓》)

3.會當淩絕頂,壹覽眾山小。(杜甫:《望嶽》)

4.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杜甫:《春望》)

5.空山不見人,但聞人語響。(王維:《鹿柴》)

6.明月出天山,蒼茫雲海間。(李白:《關山月})

7.相看兩不厭,只有敬亭山。(李白:《獨坐敬亭山》)

8.種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陶淵明:《歸園田居》)

9.青山遮不住,畢竟東流去。(辛棄疾:《菩薩蠻&S226;書江西造口壁》))

10.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蘇軾:《題西林壁》)

關於水的詩句

1.所謂伊人,在水壹方。(《詩經&S226;蒹葭》)

2.水何淡淡,山島竦峙。(曹操:<觀滄海》)

3.白毛浮綠水,紅掌撥清波。(駱賓王:《詠鵝》)

4.天門中斷楚江開,碧水東流至此回。(李白:《望天門山》))

5.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壹村。(陸遊:《遊山西村》)

6.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李白:《贈汪倫》)

7.楊柳青青江水平,聞郎江上唱歌聲。(劉禹錫:《竹枝詞》)

8.日出江花紅勝火,春來江水綠如藍。(白居易:《憶江南》)

詩中河

1.關關雎鳩,在河之洲。(《詩經&S226;關雎》)

2.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杜甫:《春望》)

3.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王維:《使至塞上》)

4.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王之渙:(登鸛雀樓》)

5.旦辭黃河去,暮宿黑山頭。((木蘭辭》)

6.無限山河淚,誰言天地寬。(夏完淳:《別雲間》)

7.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李白:《望廬山瀑布》)

8.蔞蒿滿地蘆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時。(蘇軾:《題惠崇春江晚景》)

9.黃河遠上白雲間,壹片孤城萬仞山。(王之渙:《涼州詞》)

10.三萬裏河東人海,五千仞嶽上摩天。(陸遊:《秋夜將曉出籬門迎涼有感》)

詩中江

1.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李清照:《夏日絕句》)

2.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柳宗元:《江雪》)

3.野徑雲俱黑,江船火獨明。(杜甫:《春夜喜雨》)

4.江南好,風景舊曾諳。

日出江花紅勝火,春來江水綠如藍。(白居易:《憶江南))

5.竹外桃花三兩枝,春江水暖鴨先知。(蘇軾:《題惠崇<春江晚景)》)

6.朝辭白帝彩雲間,千裏江陵壹日還。(李白:《早發白帝城))

7.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李白:《送孟浩然之廣陵》)

8.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張繼:(楓橋夜泊》)

9.寒雨連江夜入吳,平明送客楚山孤。(王昌齡:《芙蓉樓送辛漸》)

10.正是江南好風景,落花時節又逢君。(杜甫:(江南逢李龜年))

詩中雲

1;明月出天山,蒼茫雲海間。(李白:《關山月))

2.眾鳥高飛盡,孤雲獨去閑。(李白:(獨坐敬亭山))

3.只在此山中,雲深不知處。(賈島:《尋隱者不遇))

4.野徑雲俱黑,江船火獨明。(杜甫:《春夜喜雨))

5.月下飛天鏡,雲生結海樓。(李白:《渡荊門送別))

6.千裏黃雲白日曛,北風吹雁雪紛紛。(高適:《別董大》)

7.朝辭白帝彩雲間,千裏江陵壹日還。(李白:《早發白帝城》)

8.遠上寒山石徑斜,白雲深處有人家。(杜牧:《山行》)

9.黃河遠上白雲間,壹片孤城萬仞山。(王之渙:《涼州詞》)

10.瀚海闌幹百丈冰,愁雲慘淡萬裏凝。(岑參:《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

其他壹些關於山水的詩

酬張少府 王維

晚年惟好靜,萬事不關心。

自顧無長策,空知返舊林。

松風吹解帶,山月照彈琴。

群問窮通理,漁歌入浦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