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愛國詩句 - 歷史古跡調查報告

歷史古跡調查報告

蚌埠地區名勝古跡調查報告 摘 要 蚌埠——淮河流域的壹顆明珠,有著悠久的歷史,燦爛的文化。

許多古代的英雄曾在此留下足跡,許多美麗的故事曾傳遍淮河兩岸。

可如今,英雄的足跡幾盡磨滅,美麗的故事已被人遺忘。

作為淮河兒女,我們有必要了解家鄉的歷史文化,有責任宣傳它,並使之重新煥發光彩,為蚌埠的騰飛作出貢獻。

關鍵詞 蚌埠 歷史文化 壹、調查目的: 眾所周知,蚌埠作為淮河流域的壹顆明珠,地屬中原腹地,也是聯結南方和北方、東部和西部的樞紐,交通十分便利。

蚌埠雖是個新興城市,但這塊土地卻有著悠久的歷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蘊。

作為蚌埠市的中學生,為了更好的了解故鄉悠久的歷史、文化,讓子孫後代永遠記住它,並讓她為蚌埠的騰飛發揮重要的作用,我們開展了本項調查。

二、調查方法: 為了實現預期的目標,我們不但查閱了大量資料,而且做了實地考察。

研究初期,我們通過圖書館、網絡等途徑,掌握了壹部分資料,對蚌埠地區的歷史文化背景有了初步的了解。

在此基礎上,我們對蚌埠地區較有代表性的幾處古跡——禹王宮、卞和洞、白乳泉、湯和墓、 明中都皇城和 明皇陵 ,做了更深入的實地考察。

三、調查研究過程: ⒈ 第壹階段(2001 年10 月): 在圖書館查閱文獻資料。

如:《中國文化大辭典》、《中國大百科全書 社會學》、《安徽風光 皖北風光》。

通過網絡查尋。

相關網址:歷史博物館( :// bta/travel/ )。

通過查閱,初步掌握了蚌埠地區歷史文化起源和發展的有關情況,為進壹步的調查研究提供了線索。

⒉ 第二階段(2001 年11 月——2002 年2 月): 實地考察蚌埠地區歷史文化遺跡,以驗證所查資料的真實性,了解這些古跡的現狀。

重點考察對象: ① 禹王宮(蚌埠與懷遠交界處的塗山上) ② 白乳泉、卞和洞(懷遠荊山上) ③ 湯和墓(蚌埠東郊龍子湖畔) ④ 明中都皇城、明皇陵(鳳陽縣境內) ⒊ 第三階段(2002 年2 月): 篩選、整理資料、圖片,總結成果,撰寫論文,反復修改,打印成文。

四、初步研究成果: 蚌埠是淮河流域的壹個新興城市。

最初是壹個小漁村,因盛產河蚌而得名。

古書有雲,此地乃早期祖先“采珠之地,繁衍生息之壤”,直到清末,才演變為鳳陽縣西北邊陲的壹個小鎮。

短短壹百多年,如今,蚌埠已發展成為安徽中部的重要城市,成為祖國重要的鐵路樞紐,為祖國的現代化建設默默地做著貢獻。

蚌埠城市的歷史雖然不長,可這壹地區卻有著悠久的歷史文化。

上至中國歷史上原始社會末期的大禹,下到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都在此地留下過足跡,並在此留下了許多美麗動人的故事:大禹治水,三過家門而不入;朱元璋坎坷的經歷,創業的艱難;…… 我們懷著對歷史的崇敬,摸著歷史的脈搏,開始了調查。

⒈ 禹王宮 禹王宮地處蚌埠與懷遠交界處,位於塗山之上,是為紀念大禹治水而造福百姓的豐功偉績所建。

塗山海拔337.2米,隔淮河與荊山相峙,相傳為夏禹娶塗山氏女和會諸侯之地,也是夏朝第壹代帝王啟的誕生地。

塗山古稱塗山氏國,並留傳大禹治水“三過家門而不入”的故事。

傳說塗、荊二山原為壹體,大禹治水時,劈山引水,疏通淮河,形成峽谷,並使之分離,今二山間尚有斷梅谷遺跡。

塗山頂建有禹王廟,始建年代不晚於唐代。

廟有禹王殿、啟母殿。

兩側廂房陳列歷代修建的碑刻。

庭內有壹株古銀杏樹,曾被雷火擊傷,樹中長出兩株桃樹,蔚為奇觀,人稱“樹中樹”,有詩贊曰:“山外有山都如畫,樹中生樹不知年”。

廟西南有壹石矗立,極目遠眺,宛如婦人正襟危坐,人稱啟母石,又稱望夫石。

相傳大禹治水,終年奔波在外,其妻塗山氏女(啟母)登山望夫,朝思暮想,化而為石。

山上還有聖泉、靈泉、聚仙臺、臥仙石等景點。

山下有禹會村、防風冢等遺址。

歷代文人曹丕、柳宗元、蘇軾、蘇轍、歐陽修、黃庭堅、梅堯臣、宋濂等都曾到此遊覽,留下大量詩文。

每年農歷三月二十八日,為紀念夏禹誕辰,當地均舉行盛大廟會,延續至今。

⒉卞和洞 卞和洞又名抱璞巖、抱玉巖,位於懷遠縣荊山東北麓。

相傳為春秋時期楚國人卞和獻玉歸隱之處,唐代詩人李白有“抱玉入楚國,風疑古所聞。

良寶終風棄,徒勞三獻君”的詩句詠其事。

石洞由巨巖覆蓋,天然巧成。

洞內寬闊如屋,可容數十人。

巖壁刻有“青螺石帳”四字。

夏日暑氣不侵,冬季溫暖如春。

古人有“白璧連城無雙產,古洞青螺有舊題”詩句。

洞口有亭,匾題“抱璞巖”,建於明萬歷年間。

⒊白乳泉 白乳泉又名白龜泉,位於懷遠縣城南荊山北麓,因傳說泉內有白龜而得名。

宋元祐年間,蘇東坡偕子出遊至此,見泉水濃白似乳,四時不竭,水滿杯而不溢,頗為奇特,譽為“天下第七泉”並留下“荊山碧相照,楚水清可亂”、“龜泉木杪出,牛乳石池漫”的詩句,後人遂改名白乳泉。

經水質分析,泉水富含礦物質,表面張力大,故能滿出杯口而不溢。

泉左側有望淮樓,匾額為郭沫若手書,樓內四壁鑲掛歷代名流書寫的楹聯。

泉右側有雙烈祠,為紀念辛亥革命黃花崗七十二烈士中懷遠籍烈士宋玉琳、程良而建。

祠側有亭,名為半山亭。

白乳泉現已辟為“乳泉公園”,成為蚌埠地區主要名勝之壹。

⒋ 湯和墓 湯和(1326 ~1395)是明朝開國名將,字鼎臣,濠州(今安徽鳳陽東北)人。

幼與朱元璋為同鄉好友。

元至正十二年(1352)參加郭子興農民起義軍,後以功授千戶。

後應朱元璋之請,出巡山東、浙江沿海備倭,築衛所城59處,征兵民5.8萬余戍守,倭寇不敢輕犯。

二十壹年,還居中都(今安徽鳳陽)新第,將所得賞賜分送故交。

晚年益加恭慎,終年70歲。

湯和墓位於龍子湖畔,地處曹山之上,坐北朝南。

墓前有陵道,道旁立有石馬、石羊若幹,形態各異,栩栩如生。

陵道盡頭立壹祠堂。

祠堂內供有湯和靈位,下通湯和墓地宮。

地宮石門前臥有墓誌銘和湯和將印碑刻。

石門內即主墓室,正中為湯和靈柩。

若幹小型人物石刻位於靈柩四周。

主室旁有壹側室,陪葬壹童女。

墓內原有大量陪葬物品,後因墓室被盜,文物大量流失,但仍存有部分有價值的文物,如國家壹級保護文物,全國僅存三件的明青花陶瓷花瓶。

墓室因年代久遠和盜墓破壞而塌陷,後於二十世紀八十年代重建。

⒌ 明中都皇城 明中都皇城位於安徽省鳳陽縣城西北鳳凰山之南,這裏三山相連,向陽高亢,淮水縈回。

明洪武二年(1369年),太祖朱元璋決定在他的發祥地臨濠(今鳳陽)建中都。

中都皇城具有我國宮廷建築的基本格局和形制。

城有三道:外城是中都城,城圍25公裏;第二道磚城為皇城,城圍7.5公裏;內城為紫禁城,城圍3公裏,四周設午門、玄武、東華、西華四門。

主要建築有正殿——奉天殿,其左右各建樓臺。

交泰殿、奉先殿、柔信殿、春和殿、文淵殿等散布其間,此外皇城內還有太廟、太社、大都督府、禦史臺等皇家建築,整個建築成為後來北京故宮的藍本,後歷經滄桑,殿宇宮闕盡毀。

現僅存殘破的午門和西華門壹段城墻。

1982年被國務院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⒍明皇陵 明皇陵,位於鳳陽縣西南7公裏的太平鄉,距明中都城西南5公裏,明皇陵為明太祖朱元璋的父母及三個哥哥、三個嫂子、兩個侄子的墳墓。

皇陵陵勢若崗阜,列以石人石獸,氣勢雄偉。

主要建築有皇城、磚城、土城三道,內有正殿、金門、碑亭、華表、石人石獸36對,神路,宮廳等建築。

現僅存墓冢、華表、《皇陵碑》等。

雖殘缺斷裂,仍巍然屹立。

特別是神道兩側的石雕群像,神態各異,栩栩如 生。

皇陵石刻是明代皇家陵寢中數量最多,規模最大,刻工最好的石雕藝術珍品。

《皇陵碑》系朱元璋禦撰,是研究朱元璋的重要史料。

皇陵石刻與明中都皇城壹同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五、收獲與建議: 通過本次調查研究,我們對家鄉悠久的歷史,深厚的文化有了更全面,更深刻的了解。

從夏朝之前的禹王宮到明朝開國皇帝的中都城,從春秋時楚國的卞和隱居之處到被譽為天下第壹泉的白乳泉,都是很有價值的人文景觀。

面對著我們拍攝的壹張張照片,對家鄉的熱愛之情、自豪之情油然而生。

我們壹定要用自己的實際行動,為家鄉的歷史再添光彩! 同時,在調查中,我們也發現了壹些問題: ⒈有些部門對古跡的保護不夠。

有的古跡雖被定為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但卻管理不善。

如:鳳陽明中都城遺址出土的文物損壞嚴重,甚至遺失。

有的古跡甚至無人管理,年久失修,破爛不堪,只有無奈地任憑雨打風吹去。

如:湯和墓孤零零地“廢棄”在龍子湖畔,上層墓室破損嚴重,墓前碑文已完全消失,遊客已根本無法了解有關湯和的經歷。

⒉ *** 對古跡的宣傳和開發利用不夠。

由於有關部門的疏忽,古跡年久失修,破壞嚴重,遊客數量越來越少。

我們在市內進行了小範圍的調查,令人吃驚的是很多人竟不知道還有這些文化遺跡。

由此可見, *** 對這些古跡的宣傳、開發、利用還遠遠不夠,投入資金太少。

這不僅會直接導致遊客減少,旅遊業衰落,甚至會使壹些古跡徹底消失,我們的子孫後代很可能再也見不到它們了。

這是多麽大的遺憾!將來如何向後人交代! 鑒於此,我們提出以下建議: *** 應加大宣傳力度,讓社會了解蚌埠地區悠久、深厚的歷史文化,提高它的知名度;並加大資金、人力的投入,對家鄉的歷史文化古跡進行保護、修整;還應大力發展旅遊業,充分開發利用這些文化遺產,使它重新煥發光彩,為蚌埠的經濟騰飛做出貢獻。

六、備註: 由於本次活動時間緊迫,我們只取得了階段性成果,更深入的研究有望在本學期完成。

在此,我們對為我們的研究活動提供幫助的劉建堯老師表示衷心的感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