詞目弱冠之年
讀音ruò guàn zhī nián
釋義冠:古代儀禮,男子二十歲時舉行加冠禮,表示已成年。指年紀剛到成年的時候。
出處《禮記·曲禮上》:“二十曰弱冠。”
示例左思《詠史》詩之壹:“弱冠弄柔翰,卓犖觀群書。”
清·吳騫《拜經樓詩話》卷四:“所謂才子者,須是王子安弱冠之年,學問文章,如江如海,乃可稱之。”
古時候,不論男女都要蓄留長發的,等他們長到壹定的年齡,要為他們舉行壹次“成人禮”的儀式。男行冠禮,就是把頭發盤成發髻,謂之“結發”,然後再戴上帽子,在《說文》裏:冠,弁冕之總名也。謂之成人。在《禮記·曲禮上》記有:男子二十冠而字。意思是,舉行冠禮,並賜以字。冠歲,意思就是男子二十歲了,說明他剛剛到了成人年齡,二十歲也稱“弱冠之年”。
弱冠:古人二十歲行冠禮,以示成年,但體猶未壯,故稱“弱冠”。指剛成年。指二十歲。弱冠:古代男子20歲叫作“弱”,這時就要行“冠禮”,即戴上表示已成人地帽子。“弱冠”即年滿20歲地男子。後世泛指男子二十左右的年紀。
2. 弱冠之年抱負詩句“弱冠”: ruòguàn古代男子二十歲行冠禮,表示已經成人,但體還未壯,所以稱做弱冠,後泛指男子二十左右的年紀。
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雲帆濟滄海.===李白《行路難》老驥伏櫪,誌在千裏;烈士暮年,壯心不已===曹操《步出夏門行?龜雖壽》少小多才學,平生誌氣高.別人懷寶劍,我有筆如刀.《神童詩》朝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將相本無種,男兒當自強.(明)楊繼盛讀律看書四十年,烏紗頭上有青天.男兒欲畫淩煙閣,第壹功名不愛錢.另外還有 “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雲帆濟蒼海.”--李白 《行路難》男兒何不帶吳鉤,收取關山五十州.———李賀《南園》會當淩絕頂,壹覽眾山小.——杜甫《望嶽》壯心未與年俱老,死去猶能作鬼雄===陸遊《書憤》東臨碣石,以觀滄海.水何淡淡,山島竦峙.樹木叢生,百草豐茂.秋風蕭瑟,洪波湧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漢燦爛,若出其裏.幸甚至哉,歌以詠誌.===曹操《觀滄海.步出夏門行》我最憐君中宵舞,道男兒到死心如鐵===辛棄疾《賀新郎》此外,還有:天生我才必有用,千金散盡還復來——李白《將進酒》俱懷逸興壯思飛,欲上青天攬明月——李白《宣州謝眺樓餞別校書叔雲》辛棄疾 《破陣子.為陳同甫賦壯詞以寄之 》醉裏挑燈看劍,夢回吹角連營.八百裏分麾下灸,五十弦翻塞外聲.沙場點秋兵.馬作的盧飛快,弓如霹靂弦驚.了卻君王天下事,嬴得生前身後名.可憐白發生!蘇軾《江 城 子》老夫聊發少年狂,左牽黃,右擎蒼.錦帽貂裘,千騎卷平岡.欲報傾城隨太守,親射虎,看孫郎.酒酣胸膽尚開張,鬢微霜,又何妨!持節雲中,何日遣馮唐?會挽雕弓如滿月,西北望,射天狼.李清照《夏日絕句》生當作人傑,死亦為鬼雄.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男兒立誌出鄉關,學不成功決不還.埋骨豈須桑梓地,人生何處不青山。
3. 古文裏表示年紀的詞有哪些例如弱冠之類的繈褓:不滿周歲。
孩提:兩至三歲。
髫年:女孩七歲。
始齔、齠年:男孩八歲。
說明:根據生理狀況,男孩八歲、女孩七歲換牙,脫去乳齒,長出恒牙,這時叫“齔”,“齠年”或“髫年”。
總角:幼年泛稱。
垂髻之年:指兒童。(古代小孩頭發下垂,引申以指未成年的人。)
黃口:十歲以下。
幼學:十歲。(《禮記·曲禮上》:“人生十年曰幼,學。”因為古代文字無標點,人們就截取“幼學”二字作為十歲代稱。)
金釵之年:女孩十二歲。
豆蔻年華:女子十三歲。
誌學:十五歲。(《論語》:子曰:“吾十有五而誌於學……”)
及笄:女子十五歲。(《禮記·內則》:“女子十有五年而笄。”)
碧玉年華、破瓜之年:女子十六歲。(舊時文人拆“瓜”字為二八紀年,謂十六歲,多用於女子。)
弱冠:二十歲。(《禮記·曲禮上》:“二十曰弱冠。”)
桃李年華:女子二十歲。
花信年華:女子二十四歲。
而立:三十歲。
不惑:四十歲。
天命:五十歲。(《論語》:子曰:“吾十有五而誌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
知非之年:五十歲。(《淮南子·原道訓》:“伯玉年五十,而有四十九年非。”說春秋衛國有個伯玉,不斷反省自己,到五十歲時知道了以前四十九年中的錯誤,後世因而用“知非”代稱五十歲。)
耳順、花甲之年:六十歲。(我國自古以來用天幹地支互相錯綜相合紀年,可組成六十對幹支,因而稱作“六十幹支”或“六十花甲子”,所以六十歲又稱作“花甲之年”。)
古稀:七十歲。(杜甫《曲江二首》:“酒債尋常行處有,人生七十古來稀。”)
耄耋:八十、九十歲。(《禮記·曲禮》:“八十九十曰耄。”人們根據這解釋,把耄耋兩字連用代稱八、九十歲。)
期頤:百歲之人。(《禮記·曲禮》:“百年曰期頤。”意思是人生以百年為期,所以稱百歲為“期頤之年。”元人陳浩解釋說:“人壽以百年為期,故曰期;飲食起居動人無不待於養,故曰頤。”)
(原答來自百度知道“求古文中形容年齡的詞語”)
4. 繈褓、孩提、弱冠、豆蔻之年、知天命、花甲、不惑之年、而立之年分1、繈褓:古代泛指1歲以下幼童,現在以此借指未滿周歲的嬰兒。
2、孩提:2~3歲的兒童,幼兒時期。
3、弱冠:男子20歲稱弱冠。後世泛指男子二十左右的年紀(註意不能用於女子)。在《禮記·曲禮上》記有:男子二十冠而字。意思是,舉行冠禮,並賜以字。
4、豆蔻之年:是專門用來特指女子的13歲。
5、而立之年:指壹個人到了30歲。
6、不惑之年:指人到中年(這裏中年指40歲)。
7、知天命:形容人到了50歲的大雅的敘述方法。
8、花甲:指60歲,是對60多歲人的雅稱。
長成成人,就是走向成熟,擺脫稚嫩的過程。簡而言之,就是自身不斷變得成熟的壹個變化過程。
擴展資料
壹、古文實例:子曰:“吾十有五而誌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出自於《論語·為政》
孔子說:“我十五歲開始有誌於做學問,三十歲能獨立做事情,四十歲(遇事)能不迷惑,五十歲知道哪些是不能為人力所支配的事情,六十歲能聽得進不同的意見,到七十歲才做事才能隨心所欲,不會超過規矩。”
二、繈褓、孩提、弱冠、豆蔻之年、知天命、花甲、不惑之年、而立之年的解釋
1、繈褓:繈指背負嬰兒用的寬帶,褓指包裹嬰兒的被子;繈褓又稱作繈褓巾、繈褓被或者繈褓睡袋。
2、孩提:孩提之童。——《孟子·盡心》 是古代對人年齡的稱呼 指幼兒始知發笑尚在繈褓中。
3、弱冠:男子弱冠之年時,需要行冠禮,即戴上表示已成人的帽子,以示成年,把頭發盤成發髻,謂之“結發”,然後再戴上帽子。
4、豆蔻之年:是專門用來特指女子的13歲。
5、知天命:“知天命”不是聽天由命、無所作為,而是謀事在人,成事在天,努力作為但不企求結果。
6、花甲:中國古代歷法,以六十年為壹循環,壹循環稱為壹甲子,又因幹支名號繁多且相互交錯,又稱花甲。
7、不惑之年:人到中年,經歷了很多事,也想通了很多事,不會像青年那樣困惑了。
8、而立之年:人格自立、學識自立、事業自立的年齡。現在成為了壹個人三十歲的代稱,用於男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