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花經文觀音菩薩圖碗,明萬歷,高7.6厘米,口徑16.5厘米,足徑7厘米。
碗撇口,弧壁,玉璧形底。通體青花裝飾。碗心書寫青花楷體“南無無量壽佛”六字,環以纏枝花紋。外壁壹側繪觀音像,渡海觀音居中,足下波浪翻騰。善財童子合掌相拜,韋馱雙手合十,橫置金剛杵護法。另壹側青花楷書經文112字,首句為“南無大慈大悲救苦救難觀世音菩薩”,落款為“皇明萬歷四十四年歲次丙辰仲冬月吉日精造”。外底素底無釉。無款識。
此碗青花設色清新淡雅,富有層次,人物形象準確生動。最為珍貴的是署有紀年款,萬歷四十四年即1616年。以往認為清代康熙時始有斜削式細砂玉璧底,此碗證明明代萬歷時已開先河。
觀音菩薩出家日的起源和依據,現在均無從考證。每逢這三個觀音菩薩的佛教節日,我國各地寺廟均要舉辦大小不壹的法會,其壹般祝儀是:唱《香贊》,誦菩薩名、《大悲咒》,唱《觀音大士贊》、《觀音菩薩偈》、念觀音聖號,拜願,三皈依畢。廣大佛教徒慶祝觀音聖誕的香會稱作觀音會。普陀山是觀音道場,為觀音會的中心,因而每年適逢觀音菩薩聖誕日、觀音菩薩成道日和觀音菩薩出家日的法會最是盛大。
德化窯白釉觀音坐像,明,高28厘米,底座徑13.3厘米。
觀音低首垂目,面形長圓,飽滿豐潤,神情慈祥,似在俯瞰塵世眾生。其發髻高束,正中插如意形頭飾,頭戴風帽,身披長巾,胸前瓔珞珠佩亦作如意形。雙手隱於衣衫下,壹足半露,壹足屈掩。其衣紋自然,透過垂拂流轉的衣褶,隱露出觀音的肢體形態。像通體施白釉,中空,背後戳印陰文篆書“何朝宗”三字葫蘆形印章款。
明代德化窯白瓷極力追求完美的玉質感,在瓷壇上獨樹壹幟。此像出自明代德化瓷塑藝術大師何朝宗之手,其工藝成就代表了德化窯的高超水平,是何朝宗傳世塑像中的經典之作。
作為福建德化窯瓷塑藝術的代表人物,何朝宗特別強調對人物神情的刻畫,他所創作的佛教人物瓷塑,如達摩渡海像、觀音像等吸收了魏晉南北朝以來佛教造像的優秀傳統,使之具有超凡脫俗之軒昂氣宇,只可意會不可言傳的聰明睿智,令常人仰之彌高。同時,又根據各種神祇的不同特性,從現實生活中加以提煉,使之和藹可親但沒有媚俗感。望之儼然,即之也溫。
觀音的最初譯名是“觀世音”,是梵文“阿縛盧枳低濕伐邏”的意譯,是遇到苦難“即時觀其音聲,皆得解脫”的意思。唐代因為要避唐太宗李世民的名諱,故去掉“世”字,簡稱為觀音。觀音是大乘佛教中十分崇奉的壹尊菩薩,我國幾乎所有的佛教寺院都供有觀音像,民間供奉觀音的也非常多。如佛教天臺宗、密宗分別傳有“六觀音”,禪宗亦塑有各種觀音像。凈土宗更是把觀音作為“西方三聖”之壹來供奉。自隋唐以來,民間逐漸形成了廣泛的觀音菩薩信仰,並形成了以敬奉觀音為主的三個佛教節日,農歷二月十九日為觀音聖誕日,農歷六月十九為觀音成道日,農歷九月十九為觀音出家日,民間有些地方將這三個節日並稱為觀音菩薩聖誕。
青花松竹梅紋詩句觀音尊,清康熙,高40.4厘米,口徑12.8厘米,足徑13.2厘米。
瓶撇口,短頸,溜肩,鼓腹,腹下部漸收斂,近足處外撇。淺圈足。頸中部凸起弦紋壹道。通體青花裝飾。頸部繪折枝竹紋。腹部壹面繪洞石、松、竹、梅,空間點綴飛鵲;另壹面以青料題楷體七言詩:“憑余筆下力千鈞,獨掃胸中萬壑雲。老幹稜層霜雪古,壹枝先占上林春。”句末落款“邀月主人”,下鈐上圓、下方閑章各壹。引首鈐青花白文篆體“木石居”長方閑章。外底署青花楷體“大明成化年制”六字三行仿款,外圍雙線圈。
“木石居”是清代康熙時期青花和五彩瓷器上常見的齋堂款,應為當時非常重要的瓷器作坊。通過對比研究可以發現,該作坊所產青花瓷器工藝十分考究,青料加工淘洗精細,青花發色艷麗,多采用分水技法,筆觸異常細膩,圖案具有層次感、立體感。壹些瓶、尊類器的頸部善用折枝竹、折枝花或折枝花鳥裝飾。器物的外底常見署有青花楷體仿明代宣德、成化、嘉靖等朝年款,如“大明宣德年制”、“大明成化年制”、“大明嘉靖年制”等,字體書法風格壹致。這件青花觀音尊堪稱“木石居”作坊的代表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