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韻韻是詩詞格律的基本要素之壹。
用韻也叫“押韻”。詩詞中所謂“韻”,大致等於漢語拼音中的韻母。學過拼音的朋友應該都知道,拼音包括聲母和韻母兩大類。比如“公”字,拼音為“gong”,其中“g”是聲母,而“ong”是韻母,押韻也就是押韻母相同的字。凡是同韻的字都可押韻,所謂押韻,就是把同韻的兩個或更多的字放在同壹位置上。壹般總是把韻放在句尾,習慣上叫“韻腳”。押韻的目的是為保持詩歌聲律的諧和。同類的樂音在同壹位置上重復,這就構成了聲音回環之美。律詩的韻古人寫律詩,是嚴格依照韻書來壓韻的。例如清代人壹般查閱《詩韻集成》、《詩韻合壁》等韻書。過去所指“詩韻”就是指這個來說的。通行的詩韻***有108韻,因為是南宋江北平水人劉淵所撰寫的《壬子新刊禮部韻略》,將過去韻書加以合並簡化後列出107韻,所以這些詩韻也稱“平水韻”。後世略有增加至108韻。“平水韻”包括平聲三十韻,上聲二十九韻,去聲三十韻,入聲十七韻。律詩只能押平聲韻,由於平聲韻目多,又被分為上平聲十五韻、下平聲十五韻。這等於說平聲上卷,平聲下卷,沒有別的意思。韻有寬有窄,字數多的叫寬韻,字數少的叫窄韻。前面提到古人押韻是依照韻書的。這種韻書,在唐代和口語還是基本壹致,依照韻書押韻也是比較合理。至宋以後,語音變化較大,再照韻書押韻,聲律反而不見得諧和,因此,今人寫古詩,不壹定非要依照韻書壓韻。就律詩而言,現在不但首句可用鄰韻,就是其他的韻腳用鄰韻,只要屬於平聲,也是可以的。
四,四聲、平仄、對仗四聲,指漢語中的四種聲調。聲調,由漢語的語音高低、升降、長短構成。而高低、升降則是主要因素。現在的普通話,就包含陰平聲(壹個高平調,不升不降叫高),陽平聲(壹個中升調,不高不低叫中),上聲(壹個低升調或低平調),去聲(壹個高降調)古漢語中也有四聲,但與今天略有不同:平聲:這個聲調到後代分化為陰平、陽平上聲:這個聲調到後代部分變為去聲去聲:這個聲調沒有多大變化入聲:這是個發音短促的聲調。也是與今天差別最大的聲調。在普通話以及大部分地方方言中,平聲分化為陰平與陽平而調,入聲則分化歸入陰平、陽平、上聲、去聲四調之中。但是,現在江、浙、閩、粵、桂等地區方言還保留有入聲。四聲和韻的關系比較密切,,在韻書中,不同聲調的字不能算是同韻。作詩詞時,不同聲調的字壹般不能押韻。四聲是辨別平仄的基礎,下面說說平仄。平仄律詩起於南北朝,當時有部分詩人認為作詩必須四聲協和,卻造成詞句越用越窄,不能達意的後果。通過隋唐人的總結,認為把四聲分為平聲和不平聲兩大類,這裏的不平聲,就是仄聲。在詩歌中,如果平仄兩類聲調在詩詞中交錯,就能使音調多樣化,不至於單調。這裏的平聲,就是古漢語中的平聲,而仄聲包括了上聲、去聲和入聲。
平仄在詩詞中怎樣交錯呢,基本上可以概括為兩句話:
1、 平仄在本句中是交錯的。
2、 平仄在對句中是對立的。例如:毛主席《長征》詩第五、六兩句第五句:“金沙水拍雲崖暖”的平仄是平平│仄仄│平平│仄第六句:“大渡橋橫鐵索寒。”的平仄是仄仄│平平│仄仄│平金沙(平平)後面跟水拍(仄仄),這就是本句中的交替。金沙(平平)對大渡(仄仄),水拍(仄仄)對橋橫(平平)就是對句中的對立。如何辨別平仄:如果方言中有入聲的(譬如說江浙人、山西人、湖南人、華南人),那麽問題容易解決。其他地方的人主要在於辨別入聲字有難處,壹般的,可以查字典或韻書解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