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愛國詩句 - 形容大漢的詩句

形容大漢的詩句

1. 關於大漢山的詩句

關於大漢山的詩句 1.形容大漢的詩句

為人潔白兮,鬑鬑頗有須,盈盈公府步,冉冉府中趨《陌上桑》 還有些成語 昂藏七尺——指軒昂偉岸的男子漢。

彪形大漢——彪:小老虎,比喻軀幹壯大;漢:男子。身材高大、結實的男子。

城北徐公——原指戰國時期齊國姓徐的美男子。後作美男子的代稱。

慘綠少年——慘綠:淺綠,指服色。原指穿淺綠衣服的少年。

後指講究裝飾的青年男子。 斷雁孤鴻——鴻:鴻雁。

離了群的孤獨大雁。比喻孤身獨處,多指未成婚的男子。

傅粉何郎——傅粉:敷粉,抹粉;何郎:何晏,字平叔,曹操養子。原指何宴面白,如同搽了粉壹般。

後泛指美男子。 佳人才子——年輕貌美的女子和才華橫溢的男子。

泛指年貌相當,有婚姻或愛情關系的青年男女。 君子好逑——逑,通“仇”。

仇——配偶。原指君子的佳偶。

後遂用為男子追求佳偶之套語。 狂蜂浪蝶——比喻輕薄放蕩的男子。

浪蝶狂蜂——輕狂的蜂蝶。比喻輕狂的男子。

浪蝶遊蜂——比喻態度輕佻好挑逗女子的男子。 憐香惜玉——比喻男子對所愛女子的照顧體貼。

2.關於陰山的詩句

出塞

作者:王昌齡

其壹

秦時明月漢時關,萬裏長征人未還。

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

塞上曲二首

作者:戴叔倫

軍門頻納受降書,壹劍橫行萬裏餘。

漢祖謾誇婁敬策,卻將公主嫁單於。

漢家旌幟滿陰山,不遣胡兒匹馬還。

願得此身長報國,何須生入玉門關。

城傍少年(壹作漢宮少年行)

作者:李益

生長邊城傍,出身事弓馬。少年有膽氣,獨獵陰山下。

偶與匈奴逢,曾擒射雕者。名懸壯士籍,請君少相假。

3.關於“陰山”的詩句有哪些

1,《於中好·誰道陰山行路難》

清 納蘭性德

誰道陰山行路難。風毛雨血萬人歡。松梢露點沾鷹紲,蘆葉溪深沒馬鞍。

依樹歇,映林看。黃羊高宴簇金盤。蕭蕭壹夕霜風緊,卻擁貂裘怨早寒。

2,《沁園春·試望陰山》

清 納蘭性德

試望陰山,黯然銷魂,無言排徊。見青峰幾簇,去天才尺;黃沙壹片,匝地無埃。碎葉城荒,拂雲堆遠,雕外寒煙慘不開。踟躕久,忽砯崖轉石,萬壑驚雷。

窮邊自足秋懷。又何必、平生多恨哉。只淒涼絕塞,峨眉遺冢;梢沈腐草,駿骨空臺。北轉河流,南橫鬥柄,略點微霜鬢早衰。君不信,向西風回首,百事堪哀。

3,《出塞二首·其壹》

唐 王昌齡

秦時明月漢時關,萬裏長征人未還。

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

4,《敕勒歌》

南北朝 樂府詩集

敕勒川,陰山下。天似穹廬,籠蓋四野。

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見牛羊。

5,《塞上曲二首·其二》

唐 戴叔倫

漢家旌幟滿陰山,不遣胡兒匹馬還。

願得此身長報國,何須生入玉門關。

6,《飲馬長城窟行》

唐 李世民

塞外悲風切,交河冰已結。瀚海百重波,陰山千裏雪。

迥戍危烽火,層巒引高節。悠悠卷旆旌,飲馬出長城。

寒沙連騎跡,朔吹斷邊聲。胡塵清玉塞,羌笛韻金鉦。

絕漠幹戈戢,車徒振原隰。都尉反龍堆,將軍旋馬邑。

揚麾氛霧靜,紀石功名立。荒裔壹戎衣,靈臺凱歌入。

7,《塞上曲》

唐 李白

大漢無中策,匈奴犯渭橋。五原秋草綠,胡馬壹何驕。

命將征西極,橫行陰山側。燕支落漢家,婦女無華色。

轉戰渡黃河,休兵樂事多。蕭條清萬裏,瀚海寂無波。

8,《胡笳曲》

唐 無名氏

月明星稀霜滿野,氈車夜宿陰山下。

漢家自失李將軍,單於公然來牧馬。

9,《熱海行送崔侍禦還京》

唐 岑參

側聞陰山胡兒語,西頭熱海水如煮。

海上眾鳥不敢飛,中有鯉魚長且肥。

岸旁青草長不歇,空中白雪遙旋滅。

蒸沙爍石燃虜雲,沸浪炎波煎漢月。

陰火潛燒天地爐,何事偏烘西壹隅?

勢吞月窟侵太白,氣連赤阪通單於。

送君壹醉天山郭,正見夕陽海邊落。

柏臺霜威寒逼人,熱海炎氣為之薄。

10,《送李將軍赴定州 / 送彭將軍》

唐 郎士元

雙旌漢飛將,萬裏授橫戈。春色臨邊盡,黃雲出塞多。

鼓鼙悲絕漠,烽戍隔長河。莫斷陰山路,天驕已請和。

11,《首秋輪臺》

唐 岑參

異域陰山外,孤城雪海邊。

秋來唯有雁,夏盡不聞蟬。

雨拂氈墻濕,風搖毳幕羶。

輪臺萬裏地,無事歷三年。

4.關於山的古詩

陽春布德澤,萬物生光輝 漢 樂府古辭《長歌行》 池塘生春草,園柳變鳴禽 南朝宋 謝靈運《登池上樓》 二月湖水清,家家春鳥鳴 唐 盂浩然《春中喜王九相尋》 春草如有情,山中尚含綠 唐 李白《金門答蘇秀才》 芳樹無人花自落,春山壹路鳥空啼 唐 李華《春行即興》 恰似春風相欺得,夜來吹折數枝花 唐 杜甫《絕句漫興九首》 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 宋 王安石《泊船瓜洲》 燕子不歸春事晚,壹汀煙雨杏花寒 唐 戴叔倫《蘇溪亭》 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唐 杜甫《春望》 詩家清景在新春,綠柳才黃半未勻 唐 楊巨源《城東早春》 春無蹤跡誰知?除非問取黃鸝。 宋· 黃庭堅《清平樂》 有時三點兩點雨,到處十枝五枝花 唐 李山甫《寒食二首》 城中桃李愁風雨,春在溪頭薺菜花。

宋· 辛棄疾《鷓鴣天·代人賦》 最是壹年春好處,絕勝煙柳滿皇都 唐· 韓愈《早春呈水部張十八員外》 好雨知時節,當春乃發生。 唐 杜甫《春夜喜雨》 草樹知春不久歸,百般紅紫鬥芳菲 唐 韓愈《晚春》 人面不知何處去,桃花依舊笑春風。

唐 崔護《題都城南莊》 春風賀喜無言語,排比花枝滿杏園 唐 趙嘏《喜張沨及第》 春城無處不飛花,寒食東風禦柳斜。 唐 韓 爆竹聲中壹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

宋· 王安石《元日》 春色惱人眠不得,月移花影上欄桿 宋· 王安石《春夜》 竹外桃花三兩枝,春江水暖鴨先知。 宋· 蘇軾《惠崇春江晚景二首》 不知細葉誰裁出,二月春風似剪刀。

唐 賀知章《詠柳》 滿園春色關不住,壹枝紅杏出墻來。 宋 葉紹翁《遊園不值》 楊柳不遮春色斷,壹枝紅杏出墻頭 宋· 陸遊《馬上作》 綠楊煙外曉寒輕,紅杏枝頭春意鬧。

宋 宋祁《玉樓春》 日出江花紅勝火,春來江水綠如藍。 唐· 白居易《憶江南》: 壹春常是雨和風,風雨晴時春已空 宋· 陸遊《豆葉黃》 細聽春山杜宇啼,壹聲聲是送行詩 宋· 辛棄疾《浣溪沙》 春陰垂野草青青,時有幽花壹樹明。

宋· 蘇舜欽《淮中晚泊犢頭》 春眠不覺曉,處處聞啼鳥。 唐 王維《春曉》 過春風十裏,盡薺麥青青 宋· 姜夔《揚州慢》 春花秋月何時了,往事知多少? 南唐 李煜《虞美人》 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壹江春水向東流。

南唐 李煜《虞美人》 等閑識得東風面,萬紫千紅總是春。 宋· 朱熹《春日 陽春布德澤,萬物生光輝 漢 樂府古辭《長歌行》 池塘生春草,園柳變鳴禽 南朝宋 謝靈運《登池上樓》 二月湖水清,家家春鳥鳴 唐 盂浩然《春中喜王九相尋》 春草如有情,山中尚含綠 唐 李白《金門答蘇秀才》 芳樹無人花自落,春山壹路鳥空啼 唐 李華《春行即興》 恰似春風相欺得,夜來吹折數枝花 唐 杜甫《絕句漫興九首》 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 宋 王安石《泊船瓜洲》 燕子不歸春事晚,壹汀煙雨杏花寒 唐 戴叔倫《蘇溪亭》 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唐 杜甫《春望》 詩家清景在新春,綠柳才黃半未勻 唐 楊巨源《城東早春》 春無蹤跡誰知?除非問取黃鸝。 宋· 黃庭堅《清平樂》 有時三點兩點雨,到處十枝五枝花 唐 李山甫《寒食二首》 城中桃李愁風雨,春在溪頭薺菜花。

宋· 辛棄疾《鷓鴣天·代人賦》 最是壹年春好處,絕勝煙柳滿皇都 唐· 韓愈《早春呈水部張十八員外》 好雨知時節,當春乃發生。 唐 杜甫《春夜喜雨》 草樹知春不久歸,百般紅紫鬥芳菲 唐 韓愈《晚春》 人面不知何處去,桃花依舊笑春風。

唐 崔護《題都城南莊》 春風賀喜無言語,排比花枝滿杏園 唐 趙嘏《喜張沨及第》 春城無處不飛花,寒食東風禦柳斜。 唐 韓 爆竹聲中壹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

宋· 王安石《元日》 春色惱人眠不得,月移花影上欄桿 宋· 王安石《春夜》 竹外桃花三兩枝,春江水暖鴨先知。 宋· 蘇軾《惠崇春江晚景二首》 不知細葉誰裁出,二月春風似剪刀。

唐 賀知章《詠柳》 滿園春色關不住,壹枝紅杏出墻來。 宋 葉紹翁《遊園不值》 楊柳不遮春色斷,壹枝紅杏出墻頭 宋· 陸遊《馬上作》 綠楊煙外曉寒輕,紅杏枝頭春意鬧。

宋 宋祁《玉樓春》 日出江花紅勝火,春來江水綠如藍。 唐· 白居易《憶江南》: 壹春常是雨和風,風雨晴時春已空 宋· 陸遊《豆葉黃》 細聽春山杜宇啼,壹聲聲是送行詩 宋· 辛棄疾《浣溪沙》 春陰垂野草青青,時有幽花壹樹明。

宋· 蘇舜欽《淮中晚泊犢頭》 春眠不覺曉,處處聞啼鳥。 唐 王維《春曉》 過春風十裏,盡薺麥青青 宋· 姜夔《揚州慢》 春花秋月何時了,往事知多少? 南唐 李煜《虞美人》 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壹江春水向東流。

南唐 李煜《虞美人》 等閑識得東風面,萬紫千紅總是春。 宋· 朱熹《春日》。

5.形容山峰的詩句

題平都山

蘇軾

足躡平都古洞天, 此身不覺到雲間。

擡眸四顧乾坤闊, 日月星辰任我攀。

平都天下古名山, 自信山中歲月閑。

午夢任隨鳩喚覺, 早朝又聽鹿催班。

《題西陵壁》宋 蘇軾

橫看成嶺側成峰,

遠近高低各不同。

不識廬山真面目,

只緣身在此山中。

《望嶽》唐 杜甫

岱宗夫如何,

齊魯青未了。

造化鐘神秀,

陰陽割昏曉。

蕩胸生層雲,

決眥入歸鳥,

會當淩絕頂,

壹覽眾山小。

《山中留客》唐 張旭

山光物態弄春暉,

莫為輕陰便擬歸。

縱使晴明無雨色,

入雲深處亦沾衣。

《與浩初上人同看山寄京華親故》唐 柳宗元

海畔尖山似劍硭,

秋來處處割愁腸。

若為化作身千億,

散向峰頭望故鄉。

6.關於漢朝的古詩 寫兩首

導航 詩詞鑒賞(漢朝)2011-08-05 | hermit_liu | 轉藏(9) 壹顧傾人城,再顧傾人國。

出處 漢·李延年《佳人歌》鑒賞 “壹顧傾人城,再顧傾人國。”:這兩句詩是說這位美人回眸壹顧盼,千嬌百媚,使得全國全城的人無不扭轉頭來看她壹眼。

“傾國傾城”的典故就出自這首歌;但是這句詩後來變成了咒罵女人禍國之詞,說淫蕩的女人迷惑了君王,就會把君王的國家傾覆了。李延年為將他妹妹進呈給漢武帝,特地教人在漢武帝面前唱這首歌。

當漢武帝想見這麽壹個“壹顧傾人城,再顧傾人國”的美人時,李延年就帶他妹妹朝見。果然,這位李家小姐的確冰肌玉骨,國色天香,舞藝超群,深得漢武帝寵幸,隨即被封為李夫人。

原詩 北方有佳人,絕世而獨立。壹顧傾人城,再顧傾人國。

寧不知傾城與傾國,佳人難再得。人生譬朝露,居世多屯蹇。

出處 漢·秦嘉《贈婦詩》鑒賞 人生就像早晨的露水,生命短暫,而壹生中又有太多不順利的事。原詩 人生譬朝露,居世多屯蹇。

憂艱常早至,歡會常苦晚。念當奉時役,去爾日遙遠。

遣車迎子還,空往復空返。省書情淒愴,臨食不能飯。

獨坐空房中,誰與相勸勉?長夜不能眠,伏枕獨展轉。憂來如循環,匪席不可卷。

居異土思兮心內傷,願為黃鵠兮歸故鄉!出處 漢·劉細君《悲愁歌》鑒賞 常居異域,內心非常憂傷,真願自己能變作黃鵠飛回故鄉。原詩 吾家嫁我兮天壹方, 遠托異國兮烏孫王。

穹廬為室兮旃為墻, 以肉為食兮酪為漿。 居常土思兮心內傷, 願為黃鶴兮歸故鄉。

男兒愛後婦,女子重前夫。出處 漢·辛延年《羽林郎》鑒賞 男子多半是喜歡新娶的媳婦,而女子卻總是鐘愛她的原嫁丈夫。

原詩 昔有霍家奴,姓馮名子都。依倚將軍勢,調笑酒家胡。

胡姬年十五,春日獨當壚。長裾連理帶,廣袖合歡襦。

頭上藍田玉,耳後大秦珠。兩鬟何窈窕,壹世良所無。

壹鬟五百萬,兩鬟千萬余。不意金吾子,娉婷過我廬。

銀鞍何煜爚,翠蓋空踟躕。就我求清酒,絲繩提玉壺。

就我求珍肴,金盤膾鯉魚。貽我青銅鏡,結我紅羅裙。

不惜紅羅裂,何論輕賤軀。男兒愛後婦,女子重前夫,人生有新故,貴賤不相逾。

多謝金吾子,私愛徒區區。大風起兮雲飛揚,威加海內兮歸故鄉。

出處 漢·劉邦《大風歌》鑒賞 劉邦平定天下後,回到故鄉沛縣,邀請舊日好友壹起飲酒慶祝,喝到醉醺醺的時候,劉邦壹面擊築,壹面唱這首《大風歌》。前兩句詩氣魄豪壯,雄邁飛揚,充分表現出壹代英雄誌得意滿,意氣風以的氣概。

後壹句詩表達了劉邦要鞏固他的統治,急須招攬人才的心情,依據史書記載,劉邦唱此歌時,"泣下數行",可見他情緒十分激動。原詩 大風起兮雲飛揚,威加海內兮歸故鄉。

安得猛士兮守四方?我所思兮在太山,欲往從之梁父艱。出處 漢·張衡《四愁歌》鑒賞 我所思念的人兒住在泰山,我很想去尋找他,但是路上有梁父山的阻隔,要想穿過它實在非常困難。

泰山古代都寫作太山。梁父山是泰山下的小山。

這首四愁歌描寫作者四面遠人,內心愁苦萬分。後人常引用“我所思兮在太山,欲往從之梁父艱。”

兩句詩,來表示對情人或理想的追求與向往;只是前途坎坷多阻,想要達成心願實在不容易。原詩 我所思兮在太山,欲往從之梁父艱;側身東望涕翰,美人贈我金錯刀,何以崐報之英瓊瑤?路遠莫致倚逍遙,何為懷憂心煩勞?我所思兮在桂林,欲往從之湘水深。

側身南望涕沾襟。美人贈我金瑯玕,何以報之雙玉盤?路遠莫致倚惆悵,何為懷憂心煩怏? 我所思兮在漢陽,欲往從之隴阪長。

側身西望涕沾裳。美人贈我貂襜褕,何以報之明月珠?路遠莫致倚峙踞,何為懷憂心煩紆?我所思兮在雁門,欲往從之雪雰雰,側身北望涕沾巾。

美人贈我錦繡段,何以報之青玉案?路遠莫致倚增嘆,何為懷憂心煩惋?男兒重意氣,何為錢刀為!出處 漢·卓文君《白頭吟》鑒賞 原詩中的“皚如山上雪,皎若雲間月”:這兩句是卓文君自喻其人格純潔如玉。皚:白色,通常用來形容雪的潔白。

皎:皎潔,通常用以形容月光,潔白光明的意思,但也不專指月光,如《詩經·小雅》有“皎皎白駒”之句。“聞君有兩意”:兩意,指兩條心。

說的是司馬相如另有所愛——欲納茂陵女為妾。“竹桿何裊裊,魚尾何簁簁”:詩人用竹樹尾的搖動和魚尾的搖動來形容動搖意誌、愛情不堅定。

錢刀:古時使用的銅錢形狀似刀,故叫做錢刀。這裏指愛情不是金錢能買到的。

漢朝卓文君和司馬相如的戀愛故事是很動人的。據說,司馬相如窮困時在臨貢富豪卓王孫家作客,在飲宴中偶然見到卓王孫新守寡的女兒文君很美貌,於是彈琴表達自己的愛慕之情,挑逗文君。

文君果為所動,當夜與相如私奔成都。相如是個貧苦之人,生計無著,過了壹陣只好同文君回到臨貢開個小酒店。

卓文君當壚賣酒,卓王孫大為惱怒,不忍愛女拋頭露面為人取笑,只好人壹部分財產給她。司馬相如後來到京城向皇帝獻賦,為漢武帝賞識,給他官做。

司馬相如在京城想娶茂陵女為妾,卓文君聽到此消息,寫了這首白頭吟表示恩情斷絕之意。“男兒重意氣,何用錢刀為”是對司馬相如負心的嚴厲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