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子無才便是德出自——清朝張岱《公祭祁夫人文》。
原文:眉公曰:丈夫有德便(辯)是才,女子無才便(辯)是德。
意思是:女子不與人爭辯是有道德修養的緣故,而非貶辱女人不能有才幹。
什麽是女德,這個詞本身就帶著強烈的歧視色彩,是男權社會裏的專有名詞,是性別不平等的產物。它從根本上說不是產生於內心對道德的追求,人性的進化,而是外界強加的,是壹群人對另外壹群人居高臨下的審判。
相關如下:
“男子有德便是才,女子無才便是德”。嚴格的來說,並不是陳繼儒自己說的,而是被陳氏收錄在《安得長者言》壹書中。所以應是陳氏引錄“長者”輩所言。這句話雖在晚明才誕生,但早已根植。傳統的才德觀正是它的土壤。
“德重於才”本來就是中國人的信念,不分男女。此外,中國人對於男性總是主張要以“德”為本,寧舍“才”而有“德”,故謂“男子有德便是才”。
至於女性,中國人向來就不重視她們的才學,而重視她們的“婦德”,又恐“才可妨德”,因此出現“女子無才便是德”這類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