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多少事、欲說還休
宋
李清照
《鳳凰臺上憶吹簫·香冷金猊》
2、欲說還休
宋
辛棄疾
《醜奴兒 書博山道中壁》
3、欲說還休
宋
辛棄疾
《醜奴兒 書博山道中壁》
4、欲說還休夢已闌
宋
辛棄疾
《南鄉子·欹枕艫聲邊》
5、欲說還休夢已闌
宋
辛棄疾
《南鄉子·敧枕櫓聲邊》
6、萬千事、欲說還休
宋
馮偉壽
《春風裊娜·被梁間雙燕》
7、欲說還休夢已闌
宋
辛棄疾
《南鄉子 舟行記夢》
2.關於“欲語還休,欲拒還迎”的詩句是哪些1. 《木蘭花減字(贈晃無咎舞鬟)》
宋代:陳師道
娉婷娜裊。紅落東風青子小。妙舞逶迤。拍誤周郎卻未知。
花前月底。誰喚分司狂禦史。欲語還休。喚不回頭莫著羞。
2. 《醜奴兒·書博山道中壁》
宋代:辛棄疾
少年不識愁滋味,愛上層樓。愛上層樓。為賦新詞強說愁。
而今識盡愁滋味,欲說還休。欲說還休。卻道天涼好個秋。
3. 《南鄉子(舟中記夢)》
宋代:辛棄疾
敧枕櫓聲邊。貪聽咿啞聒醉眠。變作笙歌花底去,依然。翠袖盈盈在眼前。
別後兩眉尖。欲說還休夢已闌。只記埋冤前夜月,相看。不管人愁獨自圓。
4. 《春風裊娜(春恨·黃鍾羽)》
宋代:馮偉壽
被梁間雙燕,話盡春愁。朝粉謝,午花柔。倚紅闌故與,蝶圍蜂繞,柳綿無數,飛上搔頭。鳳管聲圓,蠶房香暖,笑挽羅衫須少留。隔院蘭馨趁風遠,鄰墻桃影伴煙收。
些子風情未減,眉頭眼尾,萬千事、欲說還休。薔薇露,牡丹球。殷勤記省,前度綢繆。夢裏飛紅,覺來無覓,望中新綠,別後空稠。相思難偶,歡無情明月,今年已是,三度如鉤。
5. 《失調名》
宋代:王齊叟
蹙繡圈金,盤囊密約,未赴意先警。欲罷還休,臨行又怯,倚定畫欄癡等。簾風漸冷。先自慮、春宵不永。更那堪、鬥轉星移,尚在有無之境。
綠雲滿壓蝤蠐領。漸愧也、滿懷香擁。此際有誰知證。但樓前明月,窗間花影。
3.詩詞賞析大全:多少事,欲說還休"多少事,欲說還休。
" 意思是:有多少話要向他傾訴,可剛要說又不忍開口。壹、原文:鳳凰臺上憶吹簫·香冷金猊作者 宋 李清照 香冷金猊,被翻紅浪,起來人未梳頭。
任寶奩閑掩,日上簾鉤。生怕閑愁暗恨,多少事、欲說還休。
今年瘦,非幹病酒,不是悲秋。明朝,這回去也,千萬遍陽關,也即難留。
念武陵春晚,雲鎖重樓,記取樓前綠水,應念我、終日凝眸。凝眸處,從今更數,幾段新愁。
二、翻譯:鑄有狻猊提鈕的銅爐裏,熏香已經冷透,紅色的錦被亂堆床頭,如同波浪壹般,我也無心去收。早晨起來,懶洋洋不想梳頭。
任憑華貴的梳妝匣落滿灰塵,任憑朝陽的日光照上簾鉤。我生怕想起離別的痛苦,有多少話要向他傾訴,可剛要說又不忍開口。
新近漸漸消瘦起來,不是因為喝多了酒,也不是因為秋天的影響。算了罷,算了罷,這次他必須要走,即使唱上壹萬遍《陽關》離別曲,也無法將他挽留。
想到心上人就要遠去,剩下我獨守空樓了,只有那樓前的流水,應顧念著我,映照著我整天註目凝眸。就在凝眸遠眺的時候,從今而後,又平添壹段日日盼歸的新愁。
三、賞析:這首詞概作於詞人婚後不久,趙明誠離家遠遊之際,寫出了她對丈夫的深情思念。“香冷金猊,被翻紅浪”,為對偶給人以冷漠淒清的感覺。
金猊,指狻猊(獅子)形銅香爐。“被翻紅浪”,語本柳永《鳳棲梧》:“鴛鴦繡被翻紅浪。”
說的是錦被胡亂地攤在床上,在晨曦的映照下,波紋起伏,恍似卷起層層紅色的波浪。金爐香冷,反映了詞人在特定心情下的感受;錦被亂陳,是她無心折疊所致。
“起來慵自梳頭”,則全寫人物的情緒和神態。這三句工煉沈穩,在舒徐的音節中寄寓著作者低沈掩抑的情緒。
到了“任寶奩塵滿,日上簾鉤”,則又微微振起,恰到好處地反映了詞人情緒流程中的波瀾。然而她內心深處的離愁還未顯露,給人的印象只是慵怠或嬌慵。
慵者,懶也。爐中香消煙冷,無心再焚,壹慵也;床上錦被亂陳,無心折疊,二慵也;髻鬟蓬松,無心梳理,三慵也;寶鏡塵滿,無心拂拭,四慵也;而日上三竿,猶然未覺光陰催人,五慵也。
慵而壹“任”,則其慵態已達極點。詞人為何大寫“慵”字,目的仍在寫愁。
這個“慵”字是“詞眼”,使讀者從人物的慵態中感到她內心深處有個愁在。“生怕離懷別苦”,開始切題,可是緊接著,作者又壹筆宕開,“多少事,欲說還休”,萬種愁情,壹腔哀怨,本待在丈夫面前盡情傾吐,可是話到嘴邊,又吞咽下去。
詞情又多了壹層波折,愁苦又加重了壹層。因為許多令人不快的事兒,告訴丈夫只有給他帶來煩惱。
因此她寧可把痛苦埋藏心底,自己折磨自己,也不願在丈夫面前表露,真可謂用心良苦,癡情壹片,難怪她會“慵怠無力”而復“容顏消瘦”了。“新來瘦,非幹病酒,不是悲秋。”
她先從人生的廣義概括致瘦的原因:有人是因“日日花前常病酒”,有人是因“萬裏悲秋常作客”,而自己卻是因為傷離惜別這種不足與旁人道的緣由。從“悲秋”到“休休”,是大幅度的跳躍。
詞人壹下子從別前跳到別後,略去話別的纏綿和餞行的傷感,筆法極為精煉。“休休!這回去也,千萬遍《陽關》,也則難留。”
多麽深情的語言!《陽關》,即《陽關曲》。離歌唱了千千遍,終是難留,惜別之情,躍然紙上。
“念武陵人遠,煙鎖秦樓”,把雙方別後相思的感情作了極其精確的概括。武陵人,用劉晨、阮肇典故,借指心愛之人。
秦樓,壹稱鳳樓、鳳臺。相傳春秋時有個蕭史,善吹簫,作鳳鳴,秦穆公以女弄玉妻之,築鳳臺以居,壹夕吹簫引鳳,夫婦乘鳳而去。
李清照化此典,既寫她對丈夫趙明誠的思念,也寫趙明誠對其妝樓的凝望,豐富而又深刻。同時後壹個典故,還暗合調名,照應題意。
下片後半段用頂真格,使各句之間銜接緊湊,而語言節奏也相應地加快,感情的激烈程度也隨之增強,使詞中所寫的“離懷別苦”達到了高潮。“惟有樓前流水”句中的“樓前”,是銜接上句的“秦樓”,“凝眸處”是緊接上句的“凝眸”。
把它們連起來吟誦,便有壹種自然的旋律推動吟誦的速度,而哀音促節便在不知不覺中搏動人們的心弦。古代寫倚樓懷人的不乏佳作,卻沒有如李清照寫得這樣癡情的。
她心中的“武陵人”越去越遠了,人影消失在迷蒙的霧靄之中,她壹個人被留在“秦樓”,呆呆地倚樓凝望。她那盼望的心情,無可與語;她那凝望的眼神,無人理解。
唯有樓前流水,映出她終日倚樓的身影,印下她鐘情凝望的眼神。流水無知無情,怎會記住她終日凝眸的情態,這真是癡人癡語啊。
詞筆至此,主題似已完成了,而結尾三句又使情思蕩漾無邊,留有不盡意味。凝眸處,怎麽會又添壹段新愁呢?自從得知趙明誠出遊的消息,她就產生了“新愁”,此為壹段;明誠走後,洞房空設,佳人獨坐,此又是“新愁”壹段。
從今而後,山高路遠,枉自凝眸,其愁將與日俱增,愈發無從排遣了。這首詞雖用了兩個典故,但總體上未脫清照“以淺俗之語,發清新之思”的格調。
層層深入地渲染了離愁別念,以“慵”點染,“瘦”形容,“念”深化,“癡”烘托,逐步寫出不斷加深的離愁別苦,感人至深。
4.古人形容欲說還羞的詩句“欲說還休”比較有名的是出自醜奴兒書博山道中壁
少年不識愁滋味,愛上層樓。愛上層樓,為賦新詞強說愁。
而今識盡愁滋味,欲說還休。欲說還休,卻道天涼好個秋。[
欲說還(huán)休不是壹個成語,它比較多用於詩詞語句中。表達男女之間難於啟齒的感情或者內心有所顧慮而不敢表達,想說卻又沒有說。
恨悠悠有很多古詩詞裏引用,如白居易的壹首長相思,就有思悠悠,恨悠悠,恨到歸時方始休的句子,秦觀的江城子裏,也有韶華不為少年留,恨悠悠,幾時休?飛絮落花時候壹登樓。恨,在古文中是遺憾,不滿意的意思。 古書中“怨”表示仇視,懷恨。“恨”不表示仇視,懷恨。只有“怨恨”二字連用時才表示仇恨的意思。兩個“悠悠”,更增添了遺憾的綿長
與君***剪西窗燭就是戀愛長跑有情人終成眷屬的意思,李商隱在夜雨寄北裏有壹句何當***剪西窗燭,這有時是暗指新郎新娘洞房花燭做的事。形容同妻子在西屋的窗下竊竊私語,情深意長,徹夜不眠,以致蠟燭結出了蕊花。他們***同剪去蕊花,仍有敘不完的話語,言不盡的喜悅。就是秀恩愛。
整首詩就是壹個人在孤獨的充滿怨念地期待著心上人的到來(回頭、醒悟),希望最後美夢成真找到真愛。
5.而今識盡愁滋味 欲說還休的後半句1、而今識盡愁滋味 欲說還休的後半句是:
欲說還休。卻道天涼好個秋。
2、該詩句出自宋代詞人辛棄疾的《醜奴兒·書博山道中壁》。
3、《醜奴兒·書博山道中壁》 辛棄疾
少年不識愁滋味,愛上層樓。愛上層樓。為賦新詞強說愁。
而今識盡愁滋味,欲說還休。欲說還休。卻道天涼好個秋。
4、大意:
人年少時不知道憂愁的滋味,喜歡登高遠望。喜歡登高遠望,為寫壹首新詞無愁而勉強說愁。
現在嘗盡了憂愁的滋味,想說卻說不出。想說卻說不出,卻說好壹個涼爽的秋天啊。
5、辛棄疾的這首詞,通過“少年”、“而今”,無愁、有愁的對比,表現了他受壓抑排擠、報國無門的痛苦,是對南宋統治集團的諷刺和不滿。在藝術手法上,“少年”是賓,“而今”是主,以昔襯今,以有寫無,以無寫有,寫作手法也很巧妙,突出渲染壹個“愁”字,並以此為線索層層鋪展,感情真摯委婉,言淺而意深,將詞人大半生的經歷感受高度概括出來,有強烈的藝術效果。